一、填空题(15分,每题1分)1、在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中,(欧里庇得斯)有“舞台上的哲学家”之称号。
2、除了《路加福音》,路加还有一部杰作(《使徒行传》)被选入《新约》。
3、中世纪后期英雄史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法国的(《罗兰之歌》)。
4、《神曲》中但丁的两个引路人是维吉尔和(贝雅特丽丝)5、彼特拉克的《歌集》,主要以(十四行诗)形式著称。
6、《天路历程》的作者是(班扬)。
7、达吉雅娜是作品(《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人物形象。
8、感伤主义这一名称源于(斯泰恩)的代表作《感伤的旅行》。
9、《费得尔》的作者是(拉辛)。
10、托尔斯泰主义的基本内容是: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
11、狄更斯的成名作是(《匹克威克外传》)。
12、《城堡》的作者是(卡夫卡)。
13、哈代把自己的小说分为三类,其中最重要的一类是(性格和环境小说)。
14、“他人就是地狱”是剧本(《禁闭》)中的名句。
15、“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奧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下午。
”是小说(《百年孤独》)的开篇名句。
二、名词解释(30分,每题6分)1、骑士文学提示:骑士文学是中世纪骑士制度的产物,表现骑士“忠君、护教、行侠” 的信条以及效忠贵妇人的行为。
骑士文学的主要体裁: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前者以普罗旺斯诗歌为代表,如《破晓歌》;后者按题材分为不列颠系统、拜占庭系统和古代系统,尤以不列颠系统的《特里斯丹与伊瑟》最为著名。
骑士文学的抒情技巧、心理描写、情节离奇的浪漫风格对欧洲近代抒情诗和长篇小说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2、“狂飙突进”运动提示:“狂飙突进”运动是德国启蒙运动深入发展,是德国文学史上一次反封建的高潮,有力地促进了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赫尔德是这一运动纲领的制订者,青年席勒和歌德则是这一运动的代表作家。
席勒的作品“洋溢着对整个德国社会挑战的叛逆精神”(恩格斯语),代表作有《强盗》和《阴谋与爱情》。
歌德的剧作《铁手骑士葛兹?封·贝利欣根》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深刻体现了“狂飙突进”运动的时代精神。
3、“多余人”形象提示:“多余人”形象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独有的系列典型人物,大多是出身贵族的青年,既不满现实,又无所事事,他们“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同时也“永远不能够站到人民方面”(赫尔岑语),只能作一个社会的“多余人”,这类人物的鼻祖是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接下来有莱蒙托夫的毕巧林、赫尔岑的别里托夫、屠格涅夫的罗亭等,这类人物形象发展到后来,如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莫夫,进步因素已荡然无存,预示着贵族阶级的腐朽没落。
4、表现主义文学提示:表现主义文学是指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活跃于二三十年代欧美文坛的一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它是对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一种反叛,要求艺术表现人的“本质的东西”和“深藏在内部的灵魂”;主张从自我出发,认为艺术“不是现实,而是精神”,“是表现,不是再现”。
主要代表人物有卡夫卡、奥尼尔、埃德施米特、托勒等。
与传统文学相比,表现主义无论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显得“怪诞”,它对随后出现的各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具有深远的影响。
5、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提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发端于20世纪30-40年代,60年代后成为拉丁美洲小说创作的一个主要流派,它对欧美现代主义文学有所借鉴,又深深植根于浓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中。
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家大多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他们在创作中表现拉美人民苦难的历史与现实,揭露社会的黑暗,探索民族的未来与出路。
艺术上则在现实描绘中引入大量超自然因素,奇迹、幻觉、梦境甚至鬼魂形象经常出现于小说情节中,时序关系常被打乱,叙述富于跳跃性,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主要代表人物有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古巴的卡彭铁尔、墨西哥的鲁尔弗和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等。
三、简述题(30分,每题15分)1、简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和典型意义。
提示: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同名悲剧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世界性的典型人物。
剧中哈姆莱特的性格有一个发展和转变的过程:快乐的王子→忧郁的王子→延宕的王子→复仇的王子。
哈姆莱特曾是一个乐观的人文主义者,对世界和人生有着美好的看法。
然而,在经历了巨大的家国之变后,他由一个“快乐的王子”一下子变成“忧郁的王子”。
在为父复仇和“重整乾坤”的重任中,哈姆莱特经受了内心的折磨和严峻的考验。
他善于思考而不善于行动的个性使他一度优柔寡断,一再延宕复仇的行动。
但他毕竟是一个品德高尚、有先进的理想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人,终于在势单力薄中勇敢地成为“复仇的王子”,与敌人同归于尽,没有能够活下来完成“重整乾坤”的使命,成为一个悲剧性的英雄。
哈姆莱特是一个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
他的忧郁与延宕表明他内心的矛盾和对人类前途的迷惘。
他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一代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2、简述巴尔扎克典型化创作原则的基本特征。
提示: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取得了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度成就,被恩格斯称誉为“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之一”。
其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巴尔扎克自觉地运用典型化原则。
典型化原则的运用是现实主义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
巴尔扎克的典型化经验有四个方面:①十分重视环境的选择和细节描绘,为人物提供真实、形象的活动场景,以使人物获得真实感和典型性。
②巴尔扎克站在历史的高度来描写典型环境,真实地再现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关系,突出环境的时代性,为塑造典型人物服务。
③巴尔扎克深刻认识到只有塑造出典型人物,才能完成反映出整个社会的历史的任务。
他把塑造典型作为反映时代的主要手段。
他认为反映一个时代需要描写两三千个人物,他的《人间喜剧》就写了2472个人物,包括社会各个阶层、各种类型的人物,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不下六、七十人,这在文学史上是罕见的。
④巴尔扎克认为“典型是类的样本”。
同时他又认为“如果把他们弄得一模一样,则又会成为对作家的毁灭性的判决”。
他把典型视为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
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有某类人物“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同时又富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
巴尔扎克笔下成功的典型,都是血肉丰满、独具特色的“这一个”。
四、论述《巴黎圣母院》的思想艺术特色(25分)提示:《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浪漫主义小说代表作之一。
以15世纪巴黎为背景,描写一个美丽、善良、活泼的吉卜赛女郎爱斯梅哈达受神权和王权双重压迫被绞死的悲剧故事。
小说反映了雨果对残暴封建统治的憎恨和对受压迫的人民群众的同情。
被社会嘲弄和压迫的下层人民的代表爱斯梅哈达以及加西莫多,都被赋予天真、善良、真诚等品质。
而上层阶级的人物则完全相反,副主教克洛德阴险毒辣,宫廷卫队长法比虚伪不义,国王的法官们全是草菅人命、颠倒黑白的家伙,而国王路易十一则是反动势力的总代表。
巴黎流浪汉和乞丐们对圣母院的攻打,象征着人们群众对封建反动势力的反抗。
小说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1、小说有一个明确的中世纪历史背景,它赋予小说以历史感,将读者引入特定历史环境中。
2、具有非常突出的戏剧性。
情节离奇,巧设悬念,运用“发现”与“突转”的手法使故事发展引人入胜。
3、用场景法叙事,小说场景极多,变换频繁,如同戏剧分幕分场一样;同时又用穿针引线的手法,以次要人物把主要人物挂起钧来。
4、用对照原则塑造人物,表现主题。
这里既有外貌美丑的对照,也有内心善恶的对照。
此外,下层和上层两个社会也有着对照的意义。
5、用悲剧手法去写小说,其中的悬念、发现、突转、巧合等手法都用以制造悲剧的效果。
雨果用编剧法写小说并非偶然,他认为小说要表现人类悲剧的冲突。
他说:“在司各特的散文体裁的小说之后,仍然可以创造另一类型的小说。
在我们看来,这一类型的小说更加令人赞叹,更加完美无缺。
这种小说既是戏剧又是史诗”。
一、填空题(15分,每题1分)1、荷马史诗取材于古代关于(特洛伊)战争的英雄传说。
2、柏拉图称(萨福)为“第十位文艺女神”。
3、(《埃涅阿斯纪》)被称为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
4、(恩格斯)称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5、薄伽丘的《十日谈》在结构上运用(框架结构)的形式。
6、蒙田是欧洲文学史上(随笔)这一体裁的创始人。
7、弥尔顿的三大诗作均取材于《圣经》。
它们是《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
8、《别尔金小说集》的作者是(普希金)。
9、《新爱洛绮斯》的作者是(卢梭)。
10、托尔斯泰主义的基本内容是:(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
11、《呼啸山庄》的作者是(艾米莉·勃朗特)。
12、(库柏)是美国边疆题材小说的开创者。
13、康妮是作品(《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人物形象。
14、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书名来自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中的一段独白。
15、马尔克斯接受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说词是(《拉丁美洲的孤独》)。
二、名词解释(30分,每题6分)1、“大学才子”派提示:“大学才子”派是16世纪后期在英国出现的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他们大多在剑桥或牛津受过大学教育,学识渊博,在戏剧艺术上颇有创新,故名为“大学才子”。
这一派有代表性的剧作家是约翰·李利、托马斯·基德的、罗伯特·格林和克里斯托弗·马洛,他们的创作为伊丽莎白时代戏剧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马洛是“大学才子”中最重要的剧作家,他的代表作有《帖木尔大帝》、《马尔他岛的犹太人》和《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马洛发展了英国的戏剧艺术。
他使塑造典型性格成为戏剧的中心任务。
他以无韵诗代替有韵诗,解放了戏剧语言。
马洛的戏剧艺术对莎士比亚有直接的启发作用。
2、“湖畔派”诗人提示:“湖畔派”诗人是指18世纪末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1770—1850)、柯尔律治(1772—1834)和骚塞(1774—1843)。
他们对资本主义文明及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极为反感,曾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湖区,由是和得名“湖畔派”。
他们的诗作或讴歌宗法式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或描写奇异神秘的故事和异国风光,一般都是远离社会斗争的题材。
他们常常是通过缅怀中古时代的“纯朴”来否定丑恶的城市文明。
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合著的《抒情歌谣集》于1798出版,这部诗集的序言成了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书。
3、。
废奴文学提示:在美国独立革命到南北战争时期,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废奴运动。
废奴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成为十九世纪上半叶美国文学的重要主题,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早期废奴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有爱默生的著名诗篇《波士顿颂》,朗费罗《废奴篇》诗八首,梭罗在的政论《论公民的不服从》等等。
废奴文学以反对美国南方的蓄奴制和反映黑人悲惨生活为主要内容,希尔德烈斯的长篇小说《白奴》和斯托夫人的《汤姆大伯的小屋》是废奴文学的主要代表,尤其是后者,对社会发生了重大影响,斯托夫人曾被林肯总统称为“引起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