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焦虑抑郁
1 概述
当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下文均简称:焦虑抑郁障碍)同时发生,他们分别能否当作原发性诊断,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
目前,关于焦虑和抑郁障碍的关系有3种观点:(1) 一元论:即连续谱论,认为焦虑和抑郁是同一疾病的不同表现形式;(2) 二分论:认为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是二种不同性质的疾病;(3) 共病论:认为焦虑和抑郁共存时,是一种不同于焦虑障碍或抑郁障碍的独特的疾病实体。
2 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流行病学研究[6~7]
1998年美国的全国共病调查(ncs)抑郁障碍(相当ccmd-3中的抑郁症)与其他精神障碍的共病率为76.7%,64.1%的抑郁患者至少满足一种轴i障碍。
2002年芬兰melartin 等用dsm-ⅳ对269 例抑郁障碍患者评定,结果有57 %的患者与焦虑障碍共病。
2001年keufman 等综述了焦虑抑郁共病的文献 ,显示50 %~60 %的抑郁障碍患者一生中有一种或多种焦虑障碍。
2001年德国的全民普查中发现59. 1 % gad 患者满足抑郁障碍的诊断。
国内屠鉴源报道焦虑症伴抑郁症状与抑郁症伴发焦虑症状的比较均为50%,抑郁症伴发焦虑症状常在疾病开始即并存。
王骞150 例中共病组68例,45.3%抑郁障碍与焦虑障碍共病。
2.1 gad患者共患抑郁症发生率为39%,共患心境恶劣为22%; 同样, 具有终生gad 诊断的患者中, 共患抑郁症占62%, 共患心境恶劣占39%。
2.2 惊恐障碍和抑郁障碍
经常共存, 高达60% 的抑郁症患者存在焦虑症状, 其中20%~ 30% 符合惊恐障碍;30% 的惊恐障碍患者在一生中的某段时间有过重度抑郁症发作。
2.3 强迫症(ocd)和抑郁障碍共病
karno 等研究发现, 近33% 的ocd患者也患有抑郁症, rasmussen 等观察了44名ocd 患者, 其中30%符合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
2.4 社交焦虑障碍(sad)和抑郁障碍共病
schneier 等研究发现其大多数伴有其它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 其中71%的sad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的抑郁症状是在sad首次发生后出现的。
2.5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抑郁障碍共病 kessler 等研究发现, 88%的男性和79% 的女性ptsd患者在一生中至少共患一种情感障碍。
2.6 共病率
共病率的研究中,目前抑郁障碍与焦虑障碍的共病率达19.2%~80%,其中前者60%~90%伴焦虑,后者50%伴有抑郁。
两者共病在不同人群略有差别。
儿童:10%~15%的焦虑障碍患儿共病抑郁。
大约25%~50%的抑郁障碍青少年共病焦虑;成人有50%~60% 的抑郁症患者一生中存在一种或多种焦虑,其中有47.2%的抑郁症患者终生满足焦虑障碍的诊断。
老年抑郁患者共病焦虑障碍有很高的终生患病率(35%)及时点患病率(23%)。
3 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病因学研究
3.1 遗传学[8]
目前发现焦虑抑郁障碍共病与多巴胺d2受体等位基因变异有关,其中多巴胺d2受体多态性中 ncoi c/c等位基因在抑郁和/或焦虑患者中明显增高。
双生子的研究中发现gad和具有情感家族史的先证者的同胞有着相同的遗传特性, gad和重性抑郁障碍(mdd)具有家族聚集性。
roy研究显示, gad和抑郁症具有共同的遗传易感性, 而且环境的决定作用相对明显。
parker (1999) 等发现, 早发性抑郁与焦虑家族史、儿童早期的焦虑表达和2种焦虑障碍(sad 和ocd) 有关。
3.2 生化因素[9~10]
目前研究发现焦虑和抑郁在遗传、生化、免疫、内分泌、电生理和影像学等方面既存在
着联系又有不同。
近年来研究发现5-ht 功能在人和动物的焦虑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有证据表明, 5-ht 系统损害或5-ht合成受阻在动物模型上起到抗焦虑的作用。
喻东山认为,两者在5-ht存在部分重叠,均有5-ht2受体功能亢进。
袁勇贵等研究发现, 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的血浆ne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因此, 有人认为焦虑和抑郁共病现象可能是5-ht能神经元在不同的功能区、不同的功能状态失衡的结果。
3.3 心理防御机制[11,12]国外有的学者认为:抑郁与焦虑两者具有共同的发病基础,是对致病因素的同一反应,而特征性的病状是人格的病理塑型作用的结果。
袁勇贵研究发现共病组较少使用被动攻击、抱怨、期望, 较多使用退缩、躯体化、解除、否认; 抑郁组较少使用幽默、期望, 较多使用解除、假性利他、隔离; 焦虑组较少使用抱怨、幽默, 较多使用解除、同一化。
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具有与单纯焦虑障碍和单纯抑郁障碍不同的防御方式。
国内外很多研究结果均认为功能失调性认知是抑郁症的一个特征性心理状态,构成了抑郁的易患性。
卞清涛等研究发现焦虑症、抑郁症与焦虑抑郁共病有着相似的认知心理特征,三者有着相似的易患性,但在程度上共病患者的功能失调性认知更加严重,与很多学者的观点相一致。
国效峰等研究发现:共病组的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分、客观支持分显著高于抑郁组,消极应对方式分显著高于抑郁组,提示人格因素可能与重性抑郁症是否共病焦虑障碍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