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共病的概述

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共病的概述

[,]
。"&&!
年在德国的全民普查中发现 D( # !E I*= 患者满足 A= 的诊断。
[收稿日期] "&&$+&F+!D [修回日期] "&&$+&)+!&
$ $%!
焦虑抑郁共病的治疗 药物治疗 对于焦虑抑郁共病的治疗, 目前尚缺乏系统的
万方数据 湖北省精神医学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从事精神病研究工作。
[(%] 合性焦虑抑郁障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此外, 苏占清 [(&] 治疗老年期焦虑症取得较佳疗效 。
!"#"#
针刺治疗
[’"] , 针刺大鼠百会、 印堂穴能降 有研究表明
低皮层 )*+, 代谢而提高 )*+, 活性, 改善大鼠行为。针刺治疗 即利用头针更易于影响大脑的功能活动, 从而影响神经内分泌 免疫网络的调节, 尤其是对大脑的影响。已有运用电针取百 会、 印堂、 太阳穴配合穴位注射药物 (氯丙嗪)治疗强迫症的研
近年来, 有关焦虑障碍与抑郁障碍共病 ( -./.0123 4562789 453 简称焦虑抑郁共病) 现象的研究甚多, 据 >?@ 37:07;;2.5 <*=, 和美国 A2-B25C45 大学流行病学调查, 共病率达 D&E[!], 国内相 关调查资料报道抑郁症出现焦虑症状的患者 F) # DE , 符合焦虑 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 D&E
[ ] 究报道, 结果与口服氯丙嗪对照, % 周后两组疗效相当 (& 。
!"%
精神治疗
[’(] 卞清涛等 研究发现: 焦虑抑郁障碍共病患
者与焦虑症、 抑郁症有着共同的发病基础, 即有着相似的认知 精神特征, 或者说三者有着相似的疾病易患性, 但在程度上共 病患者的功能失调性认知更加严重。 F9JK 的认知—行为治疗 (3F,) 和 L:9?H2= 的 人 际 精 神 治 疗 ( /7,) 可 用 于 治 疗 抑 郁 症, M9N00H2= 等发现它们对门诊的重症抑郁患者的疗效与 ,340 相 似。但过去的治疗史、 性别、 人际困难和患者的偏爱等问题均 影响了精神治疗的疗效。如果精神治疗 1 $ ! 周没有明显起效, 要及时考虑加用药物治疗, 以增加康复的机会。有研究认为, 精神治疗和药物治疗联用对反复发作和严重的门诊抑郁患者 比单用精神治疗更有效。最近 ,8209 等发现精神治疗和药物治 疗联用对伴躯体疾病的抑郁症患者比单用精神治疗更有效。 袁勇贵也发现 /7, (每月一次) 联合去甲替林的维持治疗在预防
[(]

。由于焦虑抑郁共病的临床表现
以终生 在抑郁的病程中常与焦虑障碍共存。据 J<K 报道, 患病率为例, 抑郁障碍患者 [符合 =KA 第 % 版修订本 ( =KA$ ’ 标准) ] 患焦虑障碍的比例 D, # &E , 共病焦虑障碍的种类比例依 特定恐惧症 "$ # %E , 创伤后应激障碍 次为社交焦虑症 ") # !E , 广 泛 焦 虑 症 !) # "E , 场 所 恐 惧 症 !F # %E , 惊恐障碍 !( #DE , ( # (E
["]
同年美国报道在 I*= 发病初期, 第 $, , 年两者的共病率分别为 单纯恐怖, 社 %(E , FDE , )$E 。焦虑谱系其他障碍如广场恐怖, 交焦虑, 惊恐发作, 创伤后应激障碍与 A= 的终生共病率分别为 !F # %E , "$ # %E , ") # !E , ( # (E , !( # DE
[’’] 抑郁症患者的复发比任一种单一治疗都好 。因此, 精神治疗
应少, 对细胞色素 71)" 的抑制或蛋白结合诱导的药物相互作用 的危险性较小。文拉法辛的药动学受年龄的影响较小, 镇静或 认知减退的危险性较少, 不良反应包括头痛、 胃肠不适、 坐立不 安、 口干、 睡眠紊乱和较少见的血压升高。适用于广泛性焦虑 障碍共病抑郁的治疗, 而且还被推荐用于老年患者, 其长期使 用的有效性也已得到证实。 ,8209 等
[%, (] 持服药期间病情也会出现波动 。
面应设立独立的治疗单元、 给予更多的关注。 " 焦虑抑郁共病的普遍性 抑郁与焦虑症很少单独存在。焦虑常与其他疾患共病, G (&E 焦虑障碍患者伴有其他精神疾病。有关焦虑谱系与抑郁的 共病中, 广泛性焦虑障碍 (以下以 I*= 表示) 的报道最多。在 (J<K) 中, (以 !((, 年美国全国共病调查 I*= 患者共患抑郁障碍 下以 A= 表 示) 发 生 率 %(E , 共 患 恶 劣 心 境 ""E 。具 有 终 生 共患 A= F"E , 共患恶劣心境 %(E I*= 诊断的患者中,
在荷兰精神卫生调查和流行率研究中, 只有 %( # DE 的情感障碍 和 D( # %E 的焦虑障碍是以单独的形式出现的, 而焦虑抑郁共病
[!!] 则是最常见的共病模式 。
郁有着共同的发病基础, 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表现形式; "二 分论, 认为焦虑和抑郁障碍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疾病, 共病现象 则是两者各为一独立疾病而同时存在于一患者的临床相中; # 共病论, 认为焦虑抑郁障碍共病是一种不同于单纯焦虑症和抑 郁症的独特的疾病实体。其中, 关于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共病 目前有争议的观点是: 两者的共病是否是一种新的疾病。尽管 我国有学者认为目前尚无充分论据证明两者的共病是一个新 的疾病单元, 但目前普遍认为: 与单纯焦虑和抑郁症相比, 这类 患者症状重、 病程慢性化、 社会功能损害重、 乙醇和物质滥用的
[()]
对 ’ "1) 例焦虑障碍患
者分析发现, 与 --./0 相比, 文拉法辛缓释药临床治愈率更高,
[(!] 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4::;<:2=>9? 等 发现, 以文拉法辛缓
释药治疗 % 周和 ! 个月疗效 @ #"A , 而且 B ( 周起效, 治疗广泛 性焦虑障碍能达到临床治愈。多受体作用的药物米氮平, 不但 能改善 +4CD 睡眠障碍和焦虑 E 躯体化因子分, 还能改善 +4CD 认知障碍和阻滞因子分。另外, 米氮平还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 量, 且耐受性好, 也没有出现 --./0 的副作用如性功能障碍、 失 眠、 胃肠不适、 腹泻和激越, 故可用来作为共病患者的二线用
[)] 比例更高、 自杀率高及预后差等 , 因此, 对此类患者在治疗方
#
焦虑抑郁共病的临床特征 目前相关的临床研究资料不多, 大多数学者的观点认为:
起病晚, 以急性起病为主, 单纯 !共病组较单纯患病组年龄大、 抑郁组和焦虑组以间歇发作和慢性迁延为主; " 共病患者临床 表现复杂, 患者的主诉较多, 主观感觉痛苦, 临床症状更加严 重, 自评症状明显高于其本身实际情况。 # 共病组的主要症状 群与抑郁组相似, 但各种躯体化症状尤为突出, 具有焦虑组的 特征; 焦虑、 抑郁的情绪似更多地表现为对自身躯体生理障碍 的担忧。%共病组的某些症状较重, 如社交不适、 回避、 疑病、 自责自罪; 某些症状频率较高, 如早醒、 快感缺失、 自杀、 易疲 劳、 注意力不集中; 某些症状较轻, 如精神运动性迟滞、 精神病 性症状; 多数患者在表现出悲观、 消沉、 疲乏同时伴有较明显的 忧虑、 不安、 恐惧、 伤感、 疑惑等, 容易患得患失、 反复多虑。 & 共病患者的医疗状况多较复杂, 就诊的临床科室多, 医学检查 项目过多过频, 多科用药, 不少患者长期服用多种抗焦虑药, 常 存在对抗焦虑药的耐受和依赖性, 治疗依从性差, 容易产生医 源性精神负担。’ 病程多为慢性迁延, 易反复发作或加剧, 疗 效不够稳定, 不经规范治疗往往难以自愈, 有些患者即使在维
[(’, [(1] (6] 。尤其是文拉法辛 , 能有效治疗抑郁和焦虑, 不良反 药
・ #6( ・
久用可引起药物依赖性, 阿米替林等抗抑郁药物不良反应大, 且对肝肾功能损害较大, 尤其老人和儿童不宜使用。陈秀云观 察开心温胆汤治疗焦虑抑郁共病 6’ 例的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 组对控制焦虑、 调节睡眠方面好于对照组, 差异有极显著性 (! 。对改善抑郁症状的方面, 对照组 6" 例用阿米替林治 B " I "() 疗, 两组效果接近, 差异无显著性 ( ! @ " I ")) , 该组病例有效率 与国内有关报道相近。实践证明开心温胆汤对治疗混 &6 I %A ,
标准, 而且有多个诊断。这些多个诊断涉及到患者的全部症 状、 体征和病程。所谓焦虑抑郁共病, 是指患者同时存在焦虑 障碍和抑郁障碍, 且对两组症状分别考虑时均符合相应的诊断 标准。目前, 精神病学领域对焦虑和抑郁二者之间的关系存在
[$ H F] 不少争论, 可归纳为 % 种观点 : 认为焦虑和抑 ! 连续谱论,
。老年抑郁患者 共 病 焦 虑 障 碍 有 很 高 的 终 生 患 病 率
(%D # &E ) 及时点患病率 ( "% # &E ) , 其 中 主 要 是 I*= 障 碍 (") # DE ) , 惊恐障碍 (( # %E ) 和恐怖症 (社交恐怖 F # FE , 单纯恐
[!&] 怖, # ,E ) , 强迫症和创伤后应激 年
[,]
常不典型, 症状易反复、 多变, 往往使得临床关系变得错综复 杂, 有更多的精神问题, 不同医师之间诊断的一致性低, 诊断和 医疗处理的难度增加。因此, 焦虑抑郁共病已成为当前全球精
[%] 神病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也正在引起国内同道的重视 。
!
焦虑抑郁共病的概念 共病 ( -./.0123289) 是指一个患者符合 G ! 种综合征的诊断
[(#] 药 。由于 --./0 类和 -5./ 类药在治疗的初期可加重焦虑症
和药物治疗联用对于焦虑抑郁障碍共病也有治疗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