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资源的开发以山西省为例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能源资源的开发——以山西省为例一、选择题下图是“2002年世界和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煤、石油、天然气、水能)图”,据此回答1—2题:1.中国能源消费中,目前需要大量从中东等地区进口的能源在两图中是指()A. a、甲 B. b、乙 C. d、丁D. b、甲2.下列有关我国能源消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大气污染严重B.随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煤炭的比重会有所下降C.我国应大力调整能源消费结构,迅速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一致D.我国面临着人均能源少,能源利用率低等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高度关注山西能源工业的发展,特别是煤炭工业的发展。
山西省也针对煤炭行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先后开展了“关井压产、淘汰落后、资源整合”等工作。
据此回答3~4题。
3.目前我国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这包括( )①资源回收率低②转换和消耗效率低③煤炭勘探大大超过开采步伐④煤炭生产、转换和消费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增速快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下列措施不利于我国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是( )A.增加原煤的开采数量,提高经济效益 B.加大煤炭的加工转换,提高附加值C.促进煤炭清洁生产和利用 D.缓解煤炭生产和利用导致的环境问题淡水和交通运输是限制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两大因素,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自然条件中,成为山西煤炭外运交通发展两大障碍的是( )①黄河②汾河③秦岭④太行山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6.为进一步增加山西能源外运能力,除铁路建设外国家正在实施的工程是( ) A.西气东输工程 B.西电东送工程 C.引黄入晋工程 D.黄河整治工程(2011·济宁质检)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基合成油示范项目已在山西潞安集团正式“出油”,16万吨煤基合成油是我国煤间接液化自主技术产业化的第一个项目。
读下图回答7~8题。
7.右图是“煤变油”工艺流程示意图。
目前,我国在山西启动“煤变油”工程,其布局理由是( )A.山西石油资源十分短缺 B.山西煤炭资源十分丰富C.山西科技力量强大 D.山西输油管道密集8.从图示信息看,山西“煤变油”工程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 A.工艺流程复杂 B.环境污染严重 C.水资源短缺 D.消费市场狭小9.(2011·北京模拟)右图所示山西省能源调出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是( )A.有利于减少山西省的水土流失B.有利于降低能源运输成本C.有利于能源消费构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D.有利于减少对山西大气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
根据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律,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
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
据此回答10~12题。
10.以下城市可能会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是( )A.大庆、西安、玉门、克拉玛依 B.大庆、抚顺、阜新、匹兹堡C.多特蒙德、伊春、郑州、长沙 D.玉门、抚顺、郑州、西安11.资源枯竭型城市寻找新出路,下列举措不正确的是( )A.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B.禁止开采煤炭、石油,寻找绿色替代能源C.坚持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D.大力发展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12.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资源枯竭型城市( )A.GDP一定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下降 B.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C.人口大量迁往其他城市或郊区就业 D.因地制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兴产业(2011·成都模拟)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
能源的利用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读图,回答13~15题。
13.图中体现的1900~2100年全球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特点是( )A.固体燃料的消费比重上升B.液体、气体燃料的消费比重迅速降低C.气体燃料的消费比重迅速上升D.液体燃料的消费比重稳步上升14.下图表示某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这种能源消费结构易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①土地荒漠化②土壤肥力下降③土壤污染严重④水体污染严重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5.改变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①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多种能源②营建速生薪炭林③推广生活用煤用电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⑤大力发展畜牧业⑥加强交通建设A.①②⑤ B.②⑤⑥ C.①②⑥ D.①②③④读下列材料,回答16~17题。
2009年下旬,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范围“气荒”席卷中国部分城市和地区。
一些城市的天然气汽车出现加气困难,还有一些城市为了保障居民用气,不得不停掉工业用气,一些企业被迫停工、停产……16.作为城市的燃料,天然气比煤炭( )①开发利用难度小②燃烧效率高③使用方便④对大气污染严重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③④17.能源安全是我国目前的一个紧迫而重大的问题,下列措施能保证我国能源安全的是( )①参与国际能源开发,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②加大能源战略储备,提高能源供给安全性③大量开发使用新能源,以此全面替代煤炭④倡导绿色消费,提高能源使用效率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读我国2000年与2007年能源消费结构图,回答18~19题。
18.通过两图的对比,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我国石油的消费量在减少B.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在增加C.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不尽合理D.洁净能源的比重在上升19.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对山西能源基地的影响表现为()A.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B.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运输C.提高了煤炭的开采水平D.提高了煤炭的经济效益读山西省原煤生产图,回答20~21题。
20.图中表示的是我国在加强能源基地建设方面采取的哪项措施()A.扩大煤炭开采量B.提高晋煤外运能力C.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D.提高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21.属于缓解交通运输压力措施的是()①加强铁路运输建设②辅以公路建设③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④发展炼焦业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二、综合题22.(2011·莱芜模拟)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晋煤外运”和“晋(西)电东送”是山西省两种主要能源输出方式。
试简要评价山西省输煤和输(火)电两种能源输出方式的优缺点。
(2)简析煤炭资源的开采可能引发的主要生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2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阴影区域是我国21世纪重点建设的能源基地,说明该能源基地建设的有利区位条件。
(2)图乙为能源基地某产业链示意图,填出E、F处的工业部门。
此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请说明理由。
(3)与20世纪初期的鲁尔区相比较,该能源基地所在地区面临哪些不同的主要环境问题简要分析导致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因素。
24.(2009·山东文综)改革开放后,环渤海地区的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是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下表反映的是2007年环渤海地区及全国的重工业比重和能源、水资源利用状况。
读表回答(1)、(2)题。
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立方米/万元)工业新水用量占工业用水总量比例(%)环渤海地区76 全国70注:工业新水用量指工业企业生产用水中消耗的新鲜水量(1)与全国相比,环渤海地区在资源利用方面有什么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2)本地区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有哪些25.(2010山东卷)我国西南地区自古就与内地联系密切。
如今,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南地区能源资源丰富,区域内的重庆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
图12为重庆市1999-2008年主要能源消费变化和单位GDP能耗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重庆市能源消费总量变化和单位GDP能耗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单位GDP能耗变化的主要原因。
(2)指出重庆市能源消费结构特点;结合西南地区能源资源优势,说明该市今后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方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D C B A D B B C B B B D C A D B C A A A C污染。
输电(西电东送)——成本低,附加值高,效益好;造成当地环境污染,消耗大量水资源。
(2)生态问题:采空区岩层断裂、塌陷,继而引发地表沉陷;破坏土地资源,造成土地退化(沙漠化和水土流失);改变区域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分布,引发区域工程型缺水;大量煤矸石等废石弃置不用,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煤矸石山还会自燃发生火灾等。
(答出其中三个方面即可) 措施:回填采空区;保护好表土层,进行复垦和再种植;营造矿区防护林带,绿化美化矿区环境;开展煤矸石等废弃物的再利用。
(答出对应的三个方面即可)23.解析:解答第(1)题时,应首先明确阴影区的能源以煤炭、天然气为主,然后从能源的数量、质量、开采条件,以及图示地区地形、水源、交通、市场等方面分析其建设的区位条件。
解答第(2)题时,应联系图中的产业链的特点进行分析。
解答第(3)题时,应充分联系鲁尔区在发展中面临的环境问题,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出该区与鲁尔区的不同之处,即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然后联系这两类环境问题从不合理垦殖、超载放牧、过度砍伐、不合理开矿等方面分析其产生的人为因素。
答案:(1)煤炭、天然气能源资源丰富,质量好,开采条件好;地形开阔平坦,靠近水源;交通便利,临近消费区。
(2)E:电力工业,F:建材工业。
理由:充分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
(3)主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主要人为因素:不合理垦殖,超载放牧,过度砍伐,乱挖滥采矿产资源。
24.(1)特点:能耗较高;水耗较低。
原因:重工业比例较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较高。
(2)环境圬染加剧,能源紧张,生产成本提高。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