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 DL-2013-02-13《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省为例》导学案【学习目标】1.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结合实例,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
【重点难点】2.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学法指导】读图分析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知识】结合实例,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
【学习过程】【自学评价】一、能源的分类1.可再生能源包括____、风能、______、潮汐能、______等。
2.非可再生能源(1)类型: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等矿物能源。
(2)特点:数量有限,若开发利用不当,容易造成__________________。
二、资源开发条件1.煤炭资源丰富,____________。
2.市场________。
3.位置适中,______________。
三、能源基地建设1.扩大煤炭开采量如图中的①____、②____、③____、沁水、霍西、河东等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设。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逐步形成了以________运输为主、________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1)建设坑口电站:使电力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变输煤为输____。
(2)发展炼焦业:为____________发展提供能源,向外输出________。
四、能源的综合利用1.改革开放初期的产业结构2.措施进行____________,主要构建了煤—电—铝、______________、煤—铁—钢三条产业链,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______。
3.效果形成____结构,实现了________的升级。
五、环境的保护与治理1.加强矿区的生态环境建设:通过__________措施,结合土地的复垦,充分利用厂矿的人力、财力和科技优势,建立集约经营的高效蔬菜、水果及______生产基地。
2.提高煤的利用技术:以__________为先导,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技术和废弃物利用技术,推进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1)对于占地面积较大且容易自燃引起空气污染的煤矸石,主要用于________、________和填充露天矿坑及塌陷区;对于选煤厂产生的煤泥,经干燥后再利用。
(2)对于废水,主要采取__________的办法。
3.调整产业结构(1)对原有__________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2)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旅游业。
【疑难辨析】一、能源资源开发条件评价1.开发条件评价的容区域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和方向由区域能源开发条件所决定,具体如下图所示。
2.省煤炭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评价3.煤炭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1)煤炭外运能力不足①煤炭运输量大:由于全国对能源的需求迅速增长,生产的煤炭大部分输出省外。
2007年原煤产量达到6.3亿吨,位居全国第一。
②受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省地理位置比较封闭,向西有黄河,向东是太行山,向南是黄河,向北有干旱的荒漠,不利于煤炭外运。
(2)水资源短缺①原因:地处季风气候与非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少;随着人口的增加及灌溉农业和耗水工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消耗量日益增加。
②解决措施:实施引黄入晋等调水工程,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4.能源综合利用能源综合利用的核心是围绕主体能源,调整相关产业结构,延长生产链,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价值,实现由单一产业结构向多元结构的升级。
如煤炭的综合利用。
二、能源基地建设中的环境保护省在煤炭能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既有环境污染,也有生态破坏。
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煤炭能源基地建设中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2.调整产业结构3.“三废”的治理三、我国的能源问题及能源基地建设1.我国主要能源基地的分布情况(1)原因①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增加迅速;②我国高耗能的工业发展快,加速了能源紧;③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④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⑤国际石油价格上涨;⑥我国石油储备体系不完善。
(2)解决措施①采取多元化进口石油战略;②完善石油储备体系;③加大能源勘探、开发力度,特别是西北、沿海等重点地区的勘探力度,提高能源产量;④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川气东送等工程建设;⑤稳妥发展核电(我国已在常规能源资源少、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且能源需求量大的东南沿海地区,建设了大亚湾、岭澳、山、田湾和、台山等核电站);⑥因地制宜发展沼气、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新能源;⑦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⑧加强宣传,提高公民的节能意识;⑨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
【归纳小结】区域能源开发的一般分析思路先分析区域资源开发的条件,一般从区域的资源状况、市场条件、交通条件、国家政策、经济基础等方面进行;然后分析区域开发的具体措施;最后针对区域开发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分析治理措施。
【当堂练习】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阴影区域是我国21世纪重点建设的能源基地,说明该能源基地建设的有利区位条件。
(2)下图为“能源基地某产业链示意图”,填出E、F处的工业部门。
此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请说明理由。
(3)与20世纪初期的鲁尔区比较,该能源基地所在地区面临哪些不同的主要环境问题?简要回答导致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因素。
【学习反思】【课后练习】下图示意省煤炭产业的几种方式。
读图完成第1~3题。
1.建设坑口电站的积极意义是()A.减轻交通压力B.减少环境污染C.提高能源利用率D.促进煤炭资源开发2.坑口电站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A.交通B.市场C.技术D.资源3.关于省利用煤炭资源发展有色冶金工业的目的,不正确的是()A.延长产业链B.提高附加值C.增加就业率D.降低碳排放4.解决中国石油供应紧状况的根本措施是()A.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基地B.鼓励国外大型石油石化公司在我国投资建厂C.限制汽车产业发展D.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开发利用新能源近十年来,我国重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增长值长期占工业增长值的60%以上,尤其是钢铁、汽车、化工等重化工业得到了加速发展。
我国能源利用率较低,单位GDP能源消耗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下图为“省煤炭的综合利用图”。
读图完成第5~6题。
5.目前我国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主要是()A.交通运输压力加大B.水土流失、荒漠化严重C.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大D.耕地面积减小,劳动力短缺6.省围绕煤炭开发,充分利用本省丰富的铝土、铁矿资源,构建了三条产业链,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
但其经济结构单一,重化工业所占比重大,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下列符合该省今后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是()A.禁止开采本地资源,改为进口B.加大力度开采地下丰富的煤炭、铝土和铁矿等资源,提高矿产资源销售价格C.封闭矿山,关停所有的重化工业企业,使生态环境迅速转向优良D.大力发展轻工业和第三产业,降低重化工业所占的比重7.是我国煤炭资源最丰富的省份,是全国的煤炭供应基地。
省铁和有色金属资源也十分丰富。
为保证全国的煤炭供给,促进煤炭资源的开发,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交通建设的投入,但经济一直发展缓慢,目前经济水平仍然很低。
据此和下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数码代表的铁路中,属煤炭专运线路的是________,A、B天然气输送管道属________工程的一部分。
(2)图中Q表示的引水工程被称为跨流域的调水工程,是因为输出地属________流域,输入地P属于________流域。
(3)煤炭资源的开发,为什么没有使富裕起来?它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是什么?(4)根据的资源优势和目前的经济水平,你认为本区域工业结构应如何调整?【参考答案】自主评析一、1.水能生物能太阳能2.(1)煤炭石油天然气(2)生态环境的破坏二、1.开采条件好2.广阔3.交通比较便利三、1. 平朔西山2.铁路公路3.(1)电(2)冶金工业焦炭四、1.生态环境单一煤炭2.产业结构调整煤—焦—化附加值3.多元产业结构五、1.工程及生物肉蛋奶2.技术创新(1)发电供热(2)沉淀净化3.(1)重化工业(2)高新技术产业当堂练习(1)煤炭、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丰富,煤炭资源质量好,开采条件好;地形开阔平坦,靠近水源;交通便利,邻近消费区。
(2)E:电力工业,F:建材工业。
理由:充分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
(3)主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主要人为因素:不合理垦殖,超载放牧,过度砍伐,乱挖滥采矿产资源。
课后练习1. A2. D3. D 4.D 5 .C 6. D7.答案:(1)①④西气东输(2)黄河海河(3)原因:①煤炭深加工发展不够,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②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煤炭资源按计划调配政策,没有按市场经济的方式运作。
对环境产生的影响:①煤炭在开采过程中破坏地表,造成生态破坏;②煤炭在堆储和运输过程中,污染空气和水源等。
(4)①大力发展煤化工等煤炭深加工工业,提高资源附加值;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钢铁、有色金属和机械制造等工业,实行产业多样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