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的研究综述08教技1班第一组【摘要】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
因特网的迅速普及,使计算机网络教学获得了飞速发展。
同时,网络时代信息更新迅速,教师如何跟上时代步伐,及时转换自身角色,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网络环境数字化教学成为当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课题。
关键词:网络环境教师专业化途径【引言】新世纪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网络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的风驰电掣,对教育的改革,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展开,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探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途径成为当前很多学校研究的重要课题。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的第六条中指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需施教、学用结合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注重质量和实效。
”融合网络的教育内容,既有教育观念、思想的交流,也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革新;既有理论知识性的内容,也有实践操作性的内容。
中央电化教育馆委托渤海大学教育学院任英杰副教授主持全国教育技术“十一五”重点课题——《网络环境下隐性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网址)。
课题研究的宗旨在于基于因特网构建教师实践社群,通过引导教师撰写教育叙事,提倡教学反思,倡导深度会谈,在社群内部开展“非正式学习”,让教师在社群内健康成长,同时不断提升教师个体的专业素养。
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需要教师立足校本,提高自身素养,加快专业化发展的步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又为提高素养, 促进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
对于如何在信息技术支撑下,通过实验与研究网络环境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优化网络环境下教师新型培训模式,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培训的效果,我们在工作中逐步认识到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利用先进的互动交流手段,优化教师培训过程,提高教师培训的实际效能,从而有效推进学校课程改革,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主题】一、课题研究的背景1、课题的提出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将改变着老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网络环境下,为应对新挑战,教师必须朝着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发展。
依靠传统教学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教师的发展需求,总起来有以下三点:(1)传统的教学模式弊端日趋明显;(2)网络教学的优势日趋凸现。
网络资源丰富,又具有互动灵活性,利用网络开展校本培训,正好能弥补传统继续教育中的问题。
低效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学校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通过网络这一快捷手段弥补不足;(3)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的网络管理平台,为师生之间开辟了超越时空的研讨新天地。
2、教师专业化的概念界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
《现代企业教育》中总结:教师专业化发展(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有时也简称为教师发展。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其基本含义包括:(1)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2)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3)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4)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美国卡内基财团组织的“全美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倡导《教师专业化标准大纲》,这是一份迄今为止最明确地界定了教师“专业化”标准的文件,它明示了如下制定专业化量表的基本准则⑧:(1)教师接受社会的委托负责教育学生,照料他们的学习——认识学生的个别差异并作出相应的措施;理解学生的发展与学习的方法;公平对待学生;教师的使命不停留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2)教师了解学科内容与学科的教学方法——理解学科的知识是如何创造的、如何组织、如何同其他领域的知识整合的;能够运用专业知识把学科内容传递给学生;形成达于知识的多种途径。
(3)教师负有管理学生的学习并作出建议的责任----探讨适于目标的多种方法;注意集体化情境中的个别化学习;鼓励学生的学习作业;定期评价学生的进步;重视第一义目标。
(4)教师系统地反思自身的实践并从自身的经验中学到知识——验证自身的判断,不断作出困难的选择;征求他人的建议以改进自身的实践;参与教育研究,丰富学识。
(5)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同其他专家合作提高学校的教育效果;同家长合作推进教育工作;运用社区的资源与人才。
从以上的观点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化发展不仅指教师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师专业化存在于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中,是一个不断完善教育专业实践、提高自身从教素质的过程。
二、网络环境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新时期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及品质》中提到,教学监控能力包括以下几个因素:(1)计划性和准备性;(2)课堂教学的组织性;(3)教材呈现的水平与意识;(4)沟通性;(5)对学生进步的敏感性(6)对教学效果的反省性(7)职业发展性《信息时代教师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中》中提到在现代信息技术中,教师应具备的能力:(1)终身学习的能力;(2)反思教育的能力;(3)基于网络资源教育的能力(4)激活创造性的能力(5)心理辅导的能力从以上两种观点可以看出;在网络环境下,面对各种新的教育思想、资源、模式和方法,教师应该当在情感、意志上不断调适,从反思教学到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教育,再到利用网络资源引导、辅助教学,来更新自己的知识能力或素质结果,以适应信息时代所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教室应当具备以下几种能力:(1)能够运用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知识内容,使一些知识要点更加形象生动,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使用过多媒体课件教学后,出现了“用多媒体计算机课件演示的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记一辈子”的效果。
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内容,教师必须通过文字、图形、图象、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信息技术呈现,制作出一系列的多媒体交互式学习课件。
为此,教师需要接受信息技术培训,学会制作简单的多媒体课件。
(2)网上教学和交流的能力教师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网上备课、网上虚拟课堂教学、网上辅导、网上答疑解惑和网上批改作业等。
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更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更多的是组织学生一起探究和学习新的知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更加突出。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师也是一个学习者,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师生应该是平等的。
教师要能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能收发电子邮件,能在网上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组织学生进行网上专题讨论和开展科学研究,与其他教师在网上交流教学心得体会等。
(3)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教师不仅是教育改革实践者,也是一个科学研究者。
这要求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借鉴网络教育资源,并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有意识的教学实践,通过不断总结、提高,获得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
教师不仅承担着教学的重任,还要积极参加科研,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但是也有一些老师,将主要的精力花在搞科研、搞兼职、搞创收上,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这样也不好,因为教师的主要责任还在于教好学生,培养优秀人才。
(4)终身学习的能力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知识加速了社会的发展,人们所掌握的知识每五到七年就要老化一半。
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知识。
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
三、利用网络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1.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法国的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他于1965 年在联合国教科文成人教育会议上首次提出终身教育思想。
他指出:“教育应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持续进行的全过程,是人一生中所有教育机会的统一。
它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一系列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
”终身教育的实质就是教育要贯穿于人生的始终。
在1994 年在罗马召开的首届全球终身学习大会上,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为会议准备的报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终身学习是21 世纪的生存概念。
"目前不管是在美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构建一种终学习的体系,为每一个渴望受教育的人创造学习的机会和氛围作为一种理念和教育的奋斗目标。
网络环境下,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知识加速了社会的发展,人们所掌握的知识每五至七年就要老化一半,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源源不断向学生传授新的内容,这是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个人发展的需求。
2.在校本培训基础上,建立网络资源平台,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在《教师专业化制度的改善》中提到,教师专业化发展要遵循坚持以校本培训为主的原则,在上级统一培训的基础上,学校集中力量对教师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培训。
丁喜林提出,校本教研平台可以分成以下几个层面,(1) 建立读书常规,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校本教研活动的第一层面就是从校长做起,引导教师开展“读新书读好书”的活动,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提高,不断激励老师继续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2) 鼓励扎根课堂教学,锤炼教学艺术。
校本教研的生命在课堂。
引导教师在通过“课堂磨练”学会教学,是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此外,任文娟在《网络环境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中提到,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利用先进的互动交流手段,优化教师培训过程,提高教师培训的实际技能,从而有效推进学校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有:(1)建设先进的资源库运行环境,创造有利于资源共享的条件。
信息技术中的大量资料,为教师备课、上课、开展教学研究提供了高质量的素材,为师生吸取新的教法、学法及教学观念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每隔一段时间,教师都要把自己教学第一手资料传送到一定的教育资源库,建构一定的教育资源网络体系。
(2)创建校园网络教学资源。
建立校园网站,建议包括如下内容:教研新闻、课程改革、教考研究、教学研究、课题研究、专题研究、教研论坛、教研论文、教研计划、教研通知、学科动态、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课外活动等栏目。
还可创建教育论坛或教育博客网,为教师提供大量的信息,保证有充分的信息流入本组织,有知识的自由传播和创新。
(3)创建网络教学环境,培养教师较强的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的特点:信息资源永远开放;传播媒介多向交流;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