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健康的自我意识教案

(完整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健康的自我意识教案

第二章健康自我意识的发展第二节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导语:自我意识是个体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一个人心理成熟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在大学生人格形成和人格结构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大学生只有比较客观准确的认识自我和了解自我,并对自己持一种接受和开放的态度才能可能发掘出自己的潜能,才有可能保持心理健康,顺利成长。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一)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大学阶段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阶段,也是自我意识确立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自我意识趋于稳定、全面、丰富和深刻。

在这一时期,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方面趋于协调发展,自我意识的核心—世界观和人生观已基本确立。

下面从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方面看一下特点。

1.大学生自我认知方面的特点(1)自我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大大提高。

大学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这个新世界使得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关心的社会问题也多了,社会对大学生的的期望也比较高。

这时,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不仅仅是自己个人的气质和性格等一般问题,还涉及了自己的社会地位、社会责任、自我价值等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达到了新的广度和高度。

(2)自我认知更具自觉性和主动性。

大学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预热阶段。

在这期间,他们摆着这样深刻的问题:我要做个什么样的人?我能为社会做什么贡献等。

学生们总是十分感兴趣而急切思考着这些问题,并且会付诸行动。

相对于少年时期,大学生自我认知更有自觉性和主动性。

(3)自我评价能力增强。

由于大学生活的历练,大学生不仅知识增加了,社会经验也丰富了些,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自我观察和自我总结等手段全面客观地看待和评价自己,自我评价逐渐走向成熟,自我评价的能力也逐步增强。

2.大学生自我体验方面的主要特点。

(1)丰富性。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逐渐提高,使得大学生的自我体验更加丰富。

(2)不稳定性。

由于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还在不断进行中,个性还不够成熟和稳定,也缺乏驾驭情感的意志力量,因此其情感体验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

同学们可能因一时成功而产生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也可能会因一时的挫折而低估自我或丧失信心。

(3)深刻性。

学生的自我体验不仅与自己的个性特点相联系,而且还与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格倾向相联系。

3.大学生自我控制方面的主要特点。

(1)自我控制能力明显提高。

进入大学后,随着知识累积和生活阅历的增加,大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水平增强,学生能够根据别人的评价和自己行动的结果进行反省,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目标。

这说明大学生行为的自觉性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2)自我设计的愿望增强。

据调查,大学生普遍抱有设计自我、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

(3)拥有较为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信心。

大学生在生理发育上已完全具备了成人的特点,心理成熟和社会成熟也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

因此,大学生的成人感特别强,希望摆脱往日的监督和管教,独立意识强烈。

大学生各方面的优越条件使得他们具有产生自信心的生理基础、心理基础和社会基础。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因素影响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把这些因素分为两大类,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1.主观因素(1)理想的影响。

理想的影响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理想的感召力。

人树立了理想,就有了精神支柱,有了动力。

大学生如果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结合起来,就会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

反之,夸大个人理想,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对立,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

二是理想的现实基础。

理想总是有一定现实根据的,有许多大学生的自我发展不利,理想得不到实现,就是没有根据现实确立理想,理想我和现实我差距太大,甚至无法统一。

(2)价值观的影响。

不同的价值观就有不同的自我意识。

在个人利己主义价值观念影响下,认为社会只是为我发展提供条件,这样是脱离社会的理想我的构建,这和现实我冲突就不可避免。

而集体主义价值观指导下,树立理想我,不是一切以自我为出发点,而是考虑到社会现实,这样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对待自我价值,从而形成符合国家和社会利益的自我意识。

(3)思维模式的影响。

辩证的思维模式能全面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在理想我和现实我的各种冲突矛盾中,进行辩证的思维,有机整合和统一自我矛盾;偏激的思维模式则相反,不能辩证分析处理理想我和现实我的冲突矛盾,很难将理想我和现实我整合统一,从而使得自己陷入焦虑和痛苦。

思维模式中,不同的归因方式也会影响个人的自我意识。

将个人的失败归因于运气、机遇等不可控制的外在因素的人,是趋于自我保护和防御,缺乏正视现实和挫折的勇气,不利于自我认识;将个人的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等内在因素,又易于丧失自信,导致自我畏缩性行为。

只有辩证地归因,才是最好的。

除此以外,由于大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心理承受能力不够强,性格方面缺陷等都会影响其自我意识的发展。

2.客观因素(1)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处在一个社会日益变动的时代,这既为学生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心理压力与矛盾。

社会竞争激烈,既会鼓舞他们,也将不确定性、不安全感带给了他们。

这样的社会环境既能刺激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也可导致心理失衡和自我失落。

加上社会风气的影响,会加剧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

(2)文化氛围的影响。

包括三方面。

一是社会主导文化的影响。

我国的主导文化是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受这一思想的影响,当前青年学生自我意识主流是奋发向上,推动社会进步。

二是社会亚文化的影响。

一般来说,亚文化与主文化的可融性较少,并常常以反主流或逆主流文化的面孔出现,青年学生难免受影响。

一部分学生渐渐难以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对自我认知与评价不免偏颇。

三是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

部分学生能正确分析对待,另一部分学生则会丧失自己的原则,过分追求个人利益。

(3)个人人际环境的影响。

个人人际环境主要指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及其人际氛围,如家庭,学校,团体等。

进入大学,教师和学校对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影响最大。

一、学校是特殊的社会环境,是有计划,系统地把各个因素统一起来影响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教育内容最集中体现社会对未来继承者的要求。

通过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使得大学生具有社会所希望的精神、理想和价值观。

二、教师的言行、品德、信仰和精神境界等,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学生,并受到学生的效仿。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是独特的。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矛盾冲突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急剧增长、迅速发展和趋于完善的重要时期,但同时由于大学生生活阅历的局限,在发展自我意识的过程中难免有许多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发展以及人际关系等。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存在问题1.过度的自我接纳和自我拒绝。

自我接纳:是建立在对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特别是心理自我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对自我的长处给予恰当的评价。

“看自己,一朵花,看别人,豆腐渣”。

过度的自我接纳是大学生自我接受的极端表现,常常夸大自己的长处,而看别人一无是处。

自我拒绝:自己不喜欢自己,不能容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对这些缺点和不足常常抱怨和自责。

过度的自我拒绝,往往是受挫折后,觉得自己事事不如别人。

把自己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自己的各种确定上,这无疑是摧毁了自己生活的全部兴趣。

过度自我接纳和过度自我拒绝是两个绝对相反的命题,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对人的心理健康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过度的自我接纳往往使个体扩大现实的自我,形成不切实际的理想自我,不容易被他人接受和认可,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过度的自我拒绝会使自己讨厌自己,丧失自信,从而失去应有的进取心,压抑自我的积极性,可能引发严重的情感损伤。

2.过强的自尊心和自卑感。

自尊心:是一个人接纳并尊重自己,对自己持肯定态度。

是一种尊重自己的人格,尊重自己的荣誉,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维护自我尊严的自我情感体验。

自卑感:是对自己不满,对自己持否定态度的情感体验,是消极的,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信心,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缺乏独立主见。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提提出:人人都有自卑感,无论他是成功或是失败,伟大或是平凡。

据调查,4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时候很自信,有时候很自卑。

适度的自尊心和自卑感是促使个体活动的动力,能够催人奋进。

过强的自尊心和自卑感则是自我体验的两个极端,对于心理健康的发展是百害无一利。

过强的自尊心会引起虚伪、做作和装腔作势,即使受到轻微伤害也无法忍受。

这种心态的大学生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和批评、爱慕虚荣。

如果过强的自尊心屡屡受挫,他们便会羞愧无比,无地自容,使得其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度的自卑感。

这种情感状态容易产生严重的自责、自怨等挫折反应。

产生自卑心理后,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不敢与人交往,甚至会封闭自己。

自卑感严重的人看不到未来,看不到生活的光明和希望。

案例:2009年,小李从山东农村考进了位于北京的一所高等职业学院,成为一名大一新生。

他的父母都是农民,家里条件十分艰苦,家中也没有什么积蓄。

小李从小就很懂事,学习也很用功,最终以高分考入大学。

小李的父母为了能让孩子读书,东拼西凑借齐学费,但供不起小李的生活费。

于是小李就找了几份兼职来挣钱谋生。

由于大城市生活水平高,小李的生活过的紧巴巴的。

小李平常生活非常节俭,不舍得多花一毛钱,可他回到宿舍听着舍友们谈论着自己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名牌,吃着自己从来没舍得买过的零食,他感到万分自卑。

同学们谈论的一些话题他根本就闻所未闻,根本插不上话。

从此,小李不再跟舍友一起聊天一起吃饭了。

渐渐地,小李变得形单影只。

有一天小李家里告诉他他母亲病了,得经常吃药,家里的经济负担更重了。

小李觉得自己拖累了家里,愧对父母。

在学校里也没有朋友,没有人愿意接近他,他觉得自己成了多余的人。

而小李的室友则说,刚认识小李还感觉他挺好的,但慢慢发现小李愈发内向,越发不爱和他们交流,凡事独来独往,室友们以为他不爱搭理别人,也就很少主动和小李接触。

分析:小李在学校因为自己的生活状况而担心被同学瞧不起,从而对室友采取回避的态度,追根究底也是因为他内心深处的自卑情结在作祟。

这种回避态度使得他室友们认为是他内向而不易亲近,这样小李自然不会有朋友。

但小李却没有找到自己的症结所在,他应该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即接纳自己,也接纳别人,帮助自己建立积极自信的心理。

3.自我中心观和从众的倾向。

自我中心观:是个体与他人或社会的关系上只从自我的立场出发,而不能从他人或社会位置去思考问题或处理问题的认知方式。

从众的倾向:是自我中心观的对立面,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

就是说随大流。

在人类的婴幼儿时期,由于认知发展不全面,会产生以自我为中心来观察周围事物和处理相关事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