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CAD/CAM》课程标准
一、适用对象
初中毕业(同等学力)三年制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制造技术专业学生
二、课程性质
《机械CAD/CAM》课程是机械加工制造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要求学生在学习时
有一定的相关专业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会从简单零件到复杂零件的造型
方法,并结合所学相关专业知识,正确分析工艺,选择合适轨迹生成方法、生成加工程序
并操作数控机床完成零件的加工。
再配合专业教学体系中相关课程的全面培养,使学生的
知识结构更趋合理、完整,为将来走上社会从事机械加工、数控编程、数控加工、数控机
床维修与维护及售后技术服务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针对中职学生教育的要求与特点,该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
三、参考课时
120学时
四、学分
6学分
五、课程目标
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本课程培养主要就业岗位为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人员,其核心能力为利用计算机对复杂零件造型并自动生成数控程序、数控机床加工操作与调整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学会机械制图的看图能力和CAD/CAM的零件造型能力,继而运用所学相关专业知识,对该零件从工艺分析入手,选择合适的轨迹生成方法,进行数控仿真加工,生成数控程序并最终操作数控机床选择合理的工艺参数,加工出合格的零件。
再配合专业教学体系中相关课程的全面培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完整,为将来走上社会从事机械加工、数控编程、数控加工、数控机床维修与维护及售后技术服务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教学学生达到:
1.学会基本体的线框造型能力;
2.学会较复杂零件的曲面和实体造型能力。
3.具有分析零件结构工艺性的初步能力。
4.学会利用CAD/CAM软件根据零件的造型生成数控加工程序的方法;
5.了解新工艺、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职业道德与情感方面,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细致稳妥的工作作风。
六、设计思路
CAD/CAM的教学改革遵循以项目教学为指导,以各个造型习题为任务驱动的理念,将本课程所有知识点纳入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学完相关知识点后,即可独立完成该项目
和任务。
教学过程中,先对照各个项目任务或案例,分析解决该项目所要学的知识点,然后讲授知识点,再有学生完成该任务,教师最后进行讲评、分析并总结。
内容安排祥见内容标准部分。
CAD/CAM的课程考试,可全部在计算机机房,用一些联系实际的案例进行,真正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内容纲要
项目一二维图形绘制
1、参考学时
48课时(36+12*)
2、学习目标
职业技能学习目标:学会较复杂二维图形零件的绘制。
职业知识目标:学会点、直线、圆弧、矩形、多边形、文字、曲线等绘制,学会二维图形的修剪、转换。
3、工作任务
系统的启动和退出、软件基本操作
模块二二维图形的绘制
项目二三维造型
1、参考学时
70课时(58+12*)
2、学习目标
职业技能学习目标:要求提高基本体的线框造型能力;要求提高较复杂零件的曲面和实体造型能力。
职业知识目标:
3、工作任务
三维线框造型
曲面造型
三维实体建模
模块一三维线框造型和曲面造型
项目三数控加工
1、参考学时
42课时(38+4*)
2、学习目标
初步学会刀具和工件设置、学会材料设置和操作管理、学会车、铣削加工刀具路径基本操作
3、工作任务
MastercamX数控加工基础
铣削(或车削)加工
模块二数控铣削、车削加工
说明:带“*”课时为拓展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学期的实际课时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
八、技能考核要求
通过对二维图形绘制、三维曲面造型、三维实体造型、铣削、车削加工等项目的考核基本达到CAD/CAM中级工资格。
九、实施建议
1.教师可依据企业数控车\铣加工零件的设计加工要求设置工作任务。
2.教师应按照项目的学习目标编制项目任务书。
项目任务书应明确教师讲授(或演示)的内容;明确学习者预习的要求;提出该项目整体安排以及各模块训练的时间、内容等。
如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对分组安排及小组讨论(或操作)的要求,也应作出明确规定。
3.教师应以学习者为主体设计教学结构,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习者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者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者学习信心与成就感。
4.教师应指导学习者完整地完成项目,并将有关知识、技能与职业道德和情感态度有机融合。
5.本课程要求学生预修的相关课程有:机械制图与AUTOCAD,机械制造基础,机械
设计基础,金工实训与金属工艺学,数控机床概论,数控编程等。
十、教学条件
应具备的教学设施设备:CAD/CAM专用机房.配备完善的CAD/CAM较新版本应用软件。
多媒体教学设备。
基本要求:由于CAD/CAM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在多媒体计算机机房学、练结合,所以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保证有一台较高配置的计算机,教师机配置要求更好,以便控制学生机并联网讲课,收、发学生练习和作业。
较高要求:数控铣、加工中心一体化教学车间、数控加工企业实训基地。
十一、学习评价
建议从教师评价和学习者互评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理论评价和实践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等方面提出要求,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阐述本课程的知识、能力与技能的考核标准;应突出学生专业技
十二、说明
本课程标准为课程改革试点待讨论稿,可作制定授课计划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