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第三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 • • • • •
(二)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 考虑时间因素,下一个时期(t+1)的劳动力 供给实际上是本期(t)工资率的函数,均衡形 成与时间序列相关的流动状态,即动态的均衡。 1.基本假设 1)供给决策为本期(t),执行决策为下期(t+1), 期间形成的劳动力供给决策不变 2)本期((t)的劳动力需求量决定本期的工资 率,以Dt,Wt表示。则Wt=f(Dt) 3)本期工资率决定下期劳动力供给量,以 St+1表示,则St+1=f(Wt)
• 1.劳动力市场是比较典型的非均衡市场 • 原因:(1)工资率具有相当大的刚性; (2) 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受工资调节外还 受产品市场需求的调节; (3) 劳动力供给 受工资调节外,还受偏好、心理等因素调 节; 信息不足、过度选择、制度和政策等也 使劳动力供求的结合发生障碍或扭曲
• 2.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 自愿失业指想工作但只在较高工资率 下才愿工作的人(因不愿接受现行工资率,故 名之) • 愿接受现行工资率却仍找不到工作的 人叫非自愿失业
瓦尔拉斯供给——厂商在一定生产技术条件下,考虑 到产品价格之后形成的供给。(无数量限制) • 有效供给——厂商在一定生产技术条件下,考虑到产 品价格以及他们在市场上所受到的数量限制后形成的供给。 (价格、数量双重限制) • 通过分析有效需求和成交量之间的关系,可以考察在需 求与供给不相等时,经济行为人是怎样受到配额限制的, 而市场是如何通过经济行为人的配额达到与均衡状态不同 的另一种稳定状态的。其含义是供给与需求虽然在数量上 不相等,但市场上已经没有改变这种不相等格局的力量, 市场价格也因此稳定下来。这种不稳定状态,实际上也是 一种均衡状态,称为非均衡或者非瓦尔拉斯均衡。 •
• 3.劳动力供求关系类型 • 1) 供大于求 • 表现为劳动力过剩,存在失业人口或者潜在失业人 口。原因:物质资源供给数量不足;人口、劳动力资源数 量增长过快;经济运行中的问题 • 2) 供不应求 • 表现为缺乏劳动力。生产持续发展、长期经济高增长 率下,出现这种现象。 • 3) 供求均衡 • 劳动力供给数量与需求数量达到均衡的状态。 • 一个国家、地区,劳动力供求均衡的标志:供给能 被全部吸收,;需求能得到全部满足。
• (三)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 1.劳动力资源最优配置 完全竞争下,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劳动力资源就 能达到最有效率的分配。在给定资源与总需求水平的 前提下,社会产出水平最高。 劳动力市场均衡,工资率等于总的边际产品价值。 所有企业、行业都将雇佣到使其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 等于均衡工资率的水平,导致所有企业、行业的边际 产品价值相等。在生产技术不变、资本存量给定下, 必然可以保证一个经济社会的产出水平是最高的。
第三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与内部劳动力市场
一、均衡的基本含义 1.古典均衡 均衡状态下,相互对立的任何一种力量在各种条件制约下,不再具有 改变现状的动机,对立的行为主体的利益同时达到最优化.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在数量上均等,即变量均等;供求都不具有改 变现状的动机或者能力,即行为最优。
• 类型: • (1) 按市场的覆盖范围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 分析 • 局部均衡考察单个市场、单种商品价格与供求关系变化 的分析方法。其他条件不变,一种商品的价格只取决于它 本身的供求状态,不受到其他商品价格与供求的影响。代 表人物:马歇尔 • 一般均衡分析考察市场上所有市场、所有商品的价格与 供求关系变化的分析方法。各个市场、各种商品的价格与 供求都相互联系,一种商品价格与供求的均衡只有在所有 商品的价格与供求的均衡时才能确定。代表人物:瓦尔拉 斯 • (2)按对均衡时间特性的不同规定分为静态均衡分析 和动态均衡分析
• 从资本流动角度观察地区工资差别的变动, 得到相同结论。Wa>Wb,为了取得B地低劳 动成本的利益,A地资本向B地流动(假设 流动费用为零)。B地资本增加,劳动力需 求曲线右移,B地工资上升;A地资本减少, 劳动力需求曲线左移,工资下降。资本地 区之间的转移,使地区工资差别消失,趋 向于均衡工资率。
• (2)按对均衡时间特性的不同规定分为静 态均衡分析和动态均衡分析 • 静态均衡分析抽象掉时间因素,设定变 量的调整可以在一瞬间完成,调整时间设 为零。 • 动态均衡分析 认为变量调整时间重要, 考察经济变量在不同时间的变动情况。
• • • • • • • • •

2.现代均衡 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因素,处于力量相当、相对稳定、不再变动的状态。 需注意3点 1)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均衡 把市场均衡条件一般化,概括包括非市场经济的各种状态,如计划经济中的某 些情况,而不仅仅是市场均衡。 2)现代均衡把只满足古典均衡两条件(变量均等、条件最优)之一的经济状态也认定 为均衡 凯恩斯的失业均衡的概念,虽然不满足“变量均等”,但是满足相互对立的任 何一种力量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和能力,符合“行为最优” 3)非均衡概念:存在失业均衡、被抑制的通胀等非均衡 在非均衡理论中,非均衡具有行为确定的含义,具有稳定性,可以持久存在,而 不是一种过渡状态。现实中,价格不能根据供求迅速调整(制度、信息不完全等), 市场运行的结果通常是非均衡的,变量之间是不均等的,理想的供给不等于有效需 求,理想的需求也不总是等于有效供给。非均衡建立在每个人在既定信息条件、制 度条件、市场条件下的最优选择基础上,具有稳固性。 (非均衡参阅<<非均衡的中国经济>>厉以宁 广东人民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假设一个经济社会由行业A和B构成,存 在A行业、B行业劳动力,工资率分别为Wa、 和Wb且不相等,各自总的劳动的边际产品价 值为VMPa和VMPb。在两个行业劳动力市 场各自满足VMP=W下,各自都均衡,总就 业量为两个行业就业量之和,经济社会的 总产出为两个行业的产出之和。


因为两个行业的工资率不相等,社会统一的劳动力市 场是不均衡的。如果Wa>Wb,B行业劳动力将向A行业流动, A行业劳动力供给增加,使总的VMPa下降,工资率Wa随 着下降;B行业劳动力供给下降,总的VMPb上升,工资 率随着提高。劳动力在两个市场之间的流动,最终会实现 经济社会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均衡,两个行业的工资率相等、 总的边际产品价值相等。上面的变动过程,使劳动资源优 化配置;低生产率行业的劳动力流出,生产率提高,高生 产率行业由于部分劳动力流入,资本得到更充分利用。在 劳动资源总量不变下,经济社会产出净增加。进一步推理: 只要劳动力市场没有实现均衡,必然使社会产出水平受损 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最优配置。
• 2)劳动力需求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 资本供给的变动,产品需求的变动、国家经 济政策、其他非工资性因素的影响,都可能造成 劳动力需求的变动。 • 如产品需求增加,劳动力需求曲线右移,劳 动力需求增加。供求不相等,劳动力短缺(需求 大于供给),均衡工资率提高,均衡就业量增加。 • 产品需求减少,劳动力需求曲线左移,在原 均衡工资处出现劳动力剩余,均衡工资率下降, 均衡就业量下降。
• 三、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非瓦尔拉斯均衡 • 基本概念 • 瓦尔拉斯需求——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 行为人在市场供求可以相等的状态下,根据市场 价格形成的需求。(无数量限制形成的需求) • 有效需求——经济行为人在预算可能的条件下, 考虑市场价格及他在本市场、其他市场上所遇到 的数量限制后,为使其效用最大化而形成的需求。 (价格、数量限制下形成的需求)
• 2.劳动力供求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 1)劳动力供给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 对于某职业,如果其可替代职业的就业机会增加和工资 提高,导致一些人离开该职业市场,去其他市场求职,该 职业市场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供给减少),当劳 动力需求曲线不变时,均衡就业量减少,均衡工资率提高; 如果更多的人希望从事该职业,或者可替代职业的就业机 会减少或者工资下降,劳动力供给曲线右移(供给增加), 当劳动力需需求变化的影响 • 3)供求同时变化
• 2.动态均衡的3种模型 • 设劳动力需求不变,其弹性为1 • 1)收敛蛛网型(也叫蛛网稳定条件) • 在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供给曲线陡 峭需求曲线平缓)时,如果工资率高于或者低于 均衡工资率,必然引起劳动力供给量与需求量的 波动,又会引起下期工资率的波动,如此下去, 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量的波动会越来越小,最终 能够恢复均衡。图形称为收敛蛛网型。
2. 同质劳动力获同样工资
完全竞争下,劳动者具备完备的信息,流动成 本为零,不存在制度和其它障碍,劳动力同质。 流动、竞争导致没有任何工资差别。 • 假设经济社会由A\B两个地区构成,劳动、资 本在两地存在差异。当Wa>Wb时,B地劳动力流 向A地,B地劳动力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左移,A 地劳动力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右移。供给曲线的 位移,最终使地区工资差别消失,两地都等于均 衡工资,地区之间劳动力停止流动。 •
• 3)封闭型蛛网(也叫蛛网中立条件) • 在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时,工资和就业量的波动,是在同一波动 程度上变动,起点的工资率和终点的工资 率在同一点上重叠,形成一个循环。称为 封闭型蛛网。 • 在封闭型蛛网中,蛛网离均衡点的远近 取决于工资和就业量的波动幅度,可能较 大,也可能极小。
• 2)发散型蛛网(也叫蛛网不稳定条件) • 在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供给曲线平 缓需求曲线陡峭)时,工资率的变动对于劳动力 供给的影响大于对需求的影响,工资变动对供给 的影响越来越大。当劳动力市场失衡时,劳动力 供求和工资率的波动离均衡点越来越远,均衡不 能再恢复。称为发散型蛛网。 • 实践中很少有发散型波动,因为劳动力供给的 决策者对工资率有某种预期,现实工资率比均衡 工资率高,预期会降下来,不会贸然把本期的高 工资率作为依据来决策下期的劳动力供给。预期 的稳定有助于劳动力市场的稳定。
• 3)劳动力供求同时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 供求同时变化时可能同向,也可能反向。 • 同向变化时,有变化幅度相同与不同两种。变化幅度 不同时,有需求变化幅度大于供给变化幅度及供给变化幅 度大于需求变化幅度。 • 如:供求同向变化。劳动力需求曲线向左下方位移, 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右下方位移。如果仅仅需求曲线向左下 方移动,工资率会下降,但供给曲线同时向右下方移动, 工资率下降得更多。 • 供求反方向变动,如需求曲线向左下方位移,形成降 低工资的压力,供给曲线向左上方位移,形成提高工资的 推力,最终结果取决于两种力量的对比。需求减少形成的 力量占优势,均衡工资率下降;供给减少形成的力量占优 势,工资上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