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义乌外贸现状

义乌外贸现状

义乌市场现状
义乌因市场而繁荣,市场有超过9万个商位,因此供应商大都以个体工商户为主,一般纳税人较少。

到义乌市场采购的外商也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他们对价格很敏感,往往需求不开发票的不含税价,而且外商在义乌采购的货物往往品种多数量少,客观上也造成了开票的不方便。

因此为了适应这种真实的贸易情况,义乌海关制定了“市场采购”的报关出口模式,规定了采取这种模式报关金额必须低于5万美元,而地方政府也对报关金额给予一定的补贴,这就造成了部分高价货物为了配合海关需要采取“高价低报”的策略,部分低价货物为了政府补贴又采取“低价高报”的策略,导致收汇产生一定困难,也导致报关金额不能反映实际出口货值。

外贸行业现状:
义乌外贸经营业者按其操作模式大致可分三类。

第一类:业务部,不具备法人资格,基本上以承包租赁的方式从母公司取得经营权,但各自为政、自负盈亏,对外称某某外贸公司某某部。

这类经营业者通过为外商提供采购、跟单、订舱、托运等低端服务而获取佣金或服务费,是义乌外贸经营的主要形态,约占总数的70%。

通常以3~5人一个部,灵活机动,有什么做什么、有多少做多少,经营上缺乏重点和特色,被认为是影响行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二类:办事处,指的是以外商在义乌设立的办事处、代表处、分公司名义存在的公司。

通过总公司的下单指令,完成在义乌的经营活动。

总体而言,此类公司的实力、信誉较有保证,以红楼宾馆为大本营的中东客商和以贝村为大本营的韩国客商最具代表性,但由于外商数量的激增,鱼目混珠的外贸诈骗也时有发生。

值得一提的是,此类公司不仅带来了义乌外贸行业质变,更促进了义乌制造业的迅速发展。

此类公司数量目前约占总数的20%。

第三类:合法登记注册的外贸公司。

以经营权的承包租赁费(管理费)及向税务部门申请出口退税为主要盈利来源。

此类公司约占总数的10%。

尽管义乌外贸势头如日中天,但目前义乌外贸发展依然有以下几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把价格看成竞争的主要手段,同质化竞争激烈。

随着市场的开放度和透明度越来越高,义乌外贸企业的外部资源渐趋同质化,竞争的优势没有体现在品牌、信誉、服务和效率上,吸引客商和争取订单的手段主要还是价格。

其次,虽然义乌已成立了饰品行业协会、玩具行业协会、拉链行业协会等一系列行业协会,但是这些行业协会仅仅是政府和企业间传递信息的桥梁,其企业协调作用并没有真正发挥。

如果行业协会能加强与企业间的沟通,及时传递行业内部的各项信息,加强行业内部在产品价格等问题上的协调管理,很有可能会对外贸采购行为带来良性的市场秩序。

近年来,由于供应商成本上升、国外买方市场经济不景气,因此导致出口供应商、买家间的竞争和博弈愈发激烈,资金短缺和融资难的问题也愈发突显。

以前那种粗放式的外贸出口形势,逐渐被拼服务、拼价格的外贸形势所取代,谁能够以更低价格更快速度将货物出口,将资金回笼,谁就能够保障并促进自己的外贸生意。

而义乌出口外贸70%以上都是由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所带来的,他们本身并不具备上述情况所需要的能力,这代表着外贸综合服务市场需求已经形成。

而且义乌本土目前没有一家真正实现价格透明化、服务标准化的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因此为他们提供一个量身定做的外贸综合服务型企业将迎来巨大的机遇。

企业现状:
1.企业大而不强,转型升级乏力。

义乌很多民营企业明显感觉到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人才短缺、资金短缺和管理
模式落后的瓶颈。

技术先进性仍然是义乌民营企业的软肋,虽然每年专利申报量非常高,但质的方面却不令人满意。

高科技的产品、企业为数不多。

民营企业间的联合重组进展较慢,大陈衬衫业的联合仅仅完成了资本的联合,而实质性的产业整合尚未完成。

无缝内衣业的联合虽早已起步,却进展缓慢。

而更多有影响力的产业,如袜业、拉链业等尚未闻有联合之声。

2.企业短期内超常规发展.
面对金融危机,治理不足的缺点彰显,个别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风险。

根据对
义乌民营企业集团的调查发现,它们大多仅仅经过短短几年的超常规发展,急剧增长其民营资本,并由单一小规模作坊式企业迅速转身为“股份化”、“产业
化”、“集团化”、“国际化”企业。

这些企业超常规发展过程中,在国内国际宽松的经济运行环境下,企业主信心更加膨胀,部分本来在主业中做得很好的企业主把资金转移出来,投向房地产、股票、高利贷等高风险行业,又利用灵活有余的机制,组成企业间的联保链条,过度融资,而对隐含的税务风险、融资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等浑然不觉。

在2008年的形势下,这些隐性危险集体爆发,令企业主应接不暇,其治理不足的缺点立即显身出来,严重一些的就转化为致命缺点。

3.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弱
义乌民营企业产品结构相对单一,强势品牌少,中低档的劳动密集产品比重过高,高新技术产品不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虽然市场贸易额逐年上升,但绝大多数商品的质量竞争力较弱,依靠价格竞争力取胜的传统格局仍然没有根本改变。

科技对制造业的支撑亟须强化。

全市高技术产业产值不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全市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到0.4%。

而国际企业界普遍认为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5%以上,企业才有竞争力,占2%仅够维持,而不足1%的企业则难以生存。

义乌的产业群很大程度上是属于技术复杂性较低、横向分工为主的集群,在市场的起步阶段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当前市场的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弱化,产品差异化竞争日趋明显,这种低成本竞争的惯性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产业的提升。

4、人才匮乏,且流动频繁。

人才总量较少,高层次,具有全国、全球战略眼光的人才尤其缺乏。

近3年,义乌市GDP年均增长率为15%,而人才总量年均增长率仅6%,其中流向民营企业的人才更少。

根据调查,义乌民营企业的人才流动非常频繁,能够在同一企业(或企业集团)工作满3年的不足30%。

人才匮乏和频繁流动制约了民营企业的管理规范,使得其管理总在低水平徘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