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航空法和外层空间法
航空器国籍的意义
航空器国籍,是航空器与其登记国(即国籍国) 航空器国籍,是航空器与其登记国(即国籍国) 相联系的法律"纽带" 相联系的法律"纽带".航空器登记国据此对具 有其国籍的航空器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 有其国籍的航空器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对航空 器予以保护和实行管理. 器予以保护和实行管理.
第四节 外层空பைடு நூலகம்法
外层空间: 一,概念 外层空间:空气空间以外的全部空间 外层空间法的渊源——主要是国际条约 外层空间法的渊源 主要是国际条约 1967年《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包括月球和其 年 他天体活动的原则条约》——外层空间条约 外层 他天体活动的原则条约》 外层空间条约 被称为"外空宪章" 活动的基本法 被称为"外空宪章" 1968年《营救宇航员,送回宇航员和归还外层空间物 年 营救宇航员, 体的协定》 体的协定》——营救协定 营救协定 1972年《外层物体造成损害的国际责任公约》——责 年 外层物体造成损害的国际责任公约》 责 任公约 1975年《关于登记射入外层空间物体的公约》——登 年 关于登记射入外层空间物体的公约》 登 记公约 1979年12月18日的《关于各国在月球和其他天体上活 日的《 年 月 日的 动的协定》 动的协定》——月球协定 月球协定
对民用航空器使用武器的问题
(2)缔约各国承认,每个国家在行使主权时,对 )缔约各国承认,每个国家在行使主权时, 未经许可而在其领土上空飞行的民用航空器, 未经许可而在其领土上空飞行的民用航空器,或 者有合理根据断定该航空器正被用于与本公约宗 旨不相符的目的, 旨不相符的目的,有权要求该航空器在指定的机 场降落;该国也可以给该航空器任何其他指令, 场降落;该国也可以给该航空器任何其他指令, 以终止此类侵犯. 以终止此类侵犯. (前)苏联击落韩国客机案 前 苏联击落韩国客机案
一,危害国际民航安全非法行为的确定
(一)《东京公约》 东京公约》 1,行为范围:①违犯刑法的犯罪;②不论是否犯 ,行为范围: 违犯刑法的犯罪; 罪,凡危害或可能危害航空器或其所载人员及财 产的安全, 产的安全,或危害航空器上的良好秩序和纪律的 行为(简称"其他行为") 行为(简称"其他行为" 2,空间范围:仅适用在缔约国登记的航空器内的 ,空间范围: 人的上述行为 3,时间范围:航空器处于飞行中或处于公海海面 ,时间范围: 上或不属于任何国家领土的其他地区的地面上 飞行中" 机门关闭——任一舱门打开 "飞行中": 机门关闭 任一舱门打开
4,《海牙公约》的管辖权——准普遍管辖权 , 海牙公约》的管辖权 准普遍管辖权
①航空器的登记国 ②航空器的降落地国 ③航空器的承租人的主要营业或永久居住地所在国 其他国家, ④其他国家,不排除其他国家根据本国法行使任何 刑事管辖权
蒙特利尔公约》 (三) 《蒙特利尔公约》及其议定书
1,行为范围: ,行为范围: (1)《蒙特利尔公约》:①对飞行中的航空器内 ) 蒙特利尔公约》 的人采取暴力行为② 的人采取暴力行为②破坏使用中的航空器或使其 受损③ 受损③在使用中的航空器内放置或使他人放置某 种装置或物质④ 种装置或物质④破坏或损害航行设备或妨碍其工 足以危及其飞行安全; 故意传送虚假情报, 作,足以危及其飞行安全;⑤故意传送虚假情报, 从而危及飞行中的航空器的安全. 从而危及飞行中的航空器的安全.这些犯罪的未 遂行为, 遂行为,以及实施这些行为或未遂行为的共犯行 为均属犯罪. 为均属犯罪.
第三节
惩治危害国际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为
法律文件 1963年《东京公约》——犯罪+某些其他行为 犯罪+ 年 东京公约》 犯罪 1970年《海牙公约》——反劫机公约 年 海牙公约》 反劫机公约 1971年《蒙特利尔公约》——反破坏公约 年 蒙特利尔公约》 反破坏公约 1983年《补充蒙特例尔公约议定书》 年 补充蒙特例尔公约议定书》 主要内容:定罪+ 主要内容:定罪+管辖
领空主权的内容
1,领空资源的排他主权:外国航空器的飞入须经 ,领空资源的排他主权: 地面国家的许可 2,制定航空法律规章权 , 3,保留国内载运权 , 4,设立空中禁区 ,
(二)领空外的空气空间的法律地位
受其地面制度的制约
第二节 国际民用航空制度
一,航空器的登记与国籍 航空器 aircraft——"航空器是指可以从空气的反 航空器是指可以从空气的反 作用,但不是从空气对地球表面的反作用, 作用,但不是从空气对地球表面的反作用,而在 大气中取得支撑力的任何机器" 大气中取得支撑力的任何机器". 法律划分:(标准:航空器的用途) :(标准 法律划分:(标准:航空器的用途) 国家航空器——用于军事,海关和警察部门的航空 用于军事, 国家航空器 用于军事 器 民用航空器——从事商业性运输的航空器 民用航空器 从事商业性运输的航空器
航空法的渊源
主要是条约 (1)世界性多边条约 ) (2)区域性双边,多边条约 )区域性双边, (3)其他条约 )
二,空气空间的法律地位 (air space) )
空间 领空——国家主权所及 空气空间 领空 国家主权所及 外层空间 公空 空气空间根据航空法实行领空主权制度; 空气空间根据航空法实行领空主权制度;外层空 间根据外层空间法实行自由探索, 间根据外层空间法实行自由探索,不受任何国家 主权管辖,不得为任何国家占有. 主权管辖,不得为任何国家占有.
(2)议定书 )议定书—— 危害国际民用航空机场安全的行 为为非法 对国际机场内的人采取暴力, ①对国际机场内的人采取暴力,造成或足以造成 重伤或死亡,危及或足以危及该机场安全的行为; 重伤或死亡,危及或足以危及该机场安全的行为; ②破坏或严重损坏国际机场的航空设备及停放在 机场未使用的航空器或中断机场服务. 机场未使用的航空器或中断机场服务. 行为样态:既遂,未遂, 行为样态:既遂,未遂,共犯 2,管辖权:在《海牙公约》的基础上,增加罪行 海牙公约》的基础上, ,管辖权: 发生地国
(二)国际航空运输义务
1,不滥用航空 , 2,无差别对待原则 , 3,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国际航空统一标准和措施 ,加强国际合作, 的实施
对民用航空器使用武器的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上发生了多起民航客机 进入外国领空被击落的严重事件. 进入外国领空被击落的严重事件.1984年,国 年 际民用航空组织大会通过决议,修正《 际民用航空组织大会通过决议,修正《芝加哥公 主要内容是: 约》,主要内容是: (1)缔约各国承认,每个国家必须避免对飞行中 )缔约各国承认, 的民用航空器使用武器,如果拦截, 的民用航空器使用武器,如果拦截,必须不危及 航空器内人员的生命和航空器的安全; 航空器内人员的生命和航空器的安全;此项规定 不应被解释为以任何方式修改了《联合国宪章》 不应被解释为以任何方式修改了《联合国宪章》 所规定的各国的权利和义务. 所规定的各国的权利和义务.
1,凡事从事国际航行的,必须在一国登记,并取 ,凡事从事国际航行的,必须在一国登记, 得该国国籍, 得该国国籍,且在航空器上载有登记标志 (registration mark)和国籍标志(nationality )和国籍标志( mark) ) 2,登记条件各国自行决定,但必须保证适航 ,登记条件各国自行决定, 3,未登记的,不能航行;在两国登记的,视为未 ,未登记的,不能航行;在两国登记的, 登记, 登记,但可以转移
2,对劫机犯罪的处罚 ,
公约要求应该"严厉处罚" 公约要求应该"严厉处罚" 一般认为,在国内法关于罪状和罪名的法定刑中, 一般认为,在国内法关于罪状和罪名的法定刑中, 在所适用的量刑幅度围内,处以最高刑罚, 在所适用的量刑幅度围内,处以最高刑罚,即应 是公约所指的"严厉惩罚" 是公约所指的"严厉惩罚". 卓长仁劫机案
第五章
航空法和外层空间法
air law 航空法 外层空间法 outer space law / space law 第一节 航空法的历史发展和空气空间的法律地 位 第二节 国际民用航空制度 第三节 惩治危害国际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为 第四节 外层空间法的历史发展与外层空间的法 律地位 第五节 外层空间活动的原则和制度
政治犯不引渡原则"的适用作了限制, (1)对"政治犯不引渡原则"的适用作了限制, ) 公约明确规定将劫机犯定为"可引渡的罪行" 公约明确规定将劫机犯定为"可引渡的罪行", 这意味着劫机罪行不得被视为引渡中的" 这意味着劫机罪行不得被视为引渡中的"政治犯 罪". (2)公约具体规定了各缔约国相互间互相承担引 ) 渡义务.即只有在没有引渡条约的情况下, 渡义务.即只有在没有引渡条约的情况下,被请 求国根据该条约承担引渡义务. 求国根据该条约承担引渡义务.在无引渡等条约 情况下, 情况下,可以根据互惠原则后本国法律开展引渡 合作. 合作.但如果一缔约国规定只有在订有引渡条约 时才给予引渡, 时才给予引渡,而被请求国批准与其位订有引渡 条约的请求国的引渡请求时, 条约的请求国的引渡请求时,它可以自行决定认 为该条约是对该罪犯进行引渡的法律依据. 为该条约是对该罪犯进行引渡的法律依据.
二,国际航空运输制度
(一)类型 1,航班飞行 载运客, ,航班飞行——载运客,货,邮的航空器所从事 载运客 的跨越国界的定期飞行,又称定期国际飞行. 的跨越国界的定期飞行,又称定期国际飞行. 2,非航班飞行 ,非航班飞行——除航班飞行以外的国际民用航 除航班飞行以外的国际民用航 空飞行,又称不定期国际飞行. 空飞行,又称不定期国际飞行.
4, 《东京公约》的管辖权 , 东京公约》的管辖权——并行管辖体制 并行管辖体制 (1)航空器的登记国 ) (2)非航空器登记国的缔约国 )
(二)《海牙公约》 海牙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