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免疫的现代概念: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即机体区分自身和异己的功能。
自然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机体生来就有的免疫性;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细胞的防御屏障;特点:1.无特异性;2.生来就有、不受外来抗原刺激.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应答):抗原进入机体激发免疫细胞活化、分化和效应的过程;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免疫应答的特点:1.特异性;2.适应性(多样性);3.记忆性;4.区别自身及非自身;5.自我调节性:体液免疫:抗原诱导一部分B细胞产生抗体,一部分B细胞成为记忆细胞,抗体特异性地结合抗原。
主动免疫:抗原免疫机体诱导而获得免疫性的方式。
被动免疫:具有特异性的抗体人工转移给一个未经抗原直接免疫的机体,使机体获得特异免疫性。
细胞免疫: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其抗原特异性表现在T淋巴细胞上;克隆选择理论:(1)T细胞和B细胞无数的特异性在与外来抗原接触前就已存在。
(2)免疫应答的淋巴细胞表面有抗原特异性受体,且每个淋巴细胞只带一种特异性受体。
(3)当抗原表位与特异性淋巴细胞受体识别并结合,活化特异性的淋巴细胞,使其分化增殖成为一个淋巴细胞克隆,释放各种产物,发挥免疫效应。
(4)能特异识别机体“自身”抗原的淋巴细胞在淋巴系统发育成熟前就被清除,以后不会诱导免疫应答成为“克隆流产”。
第二章抗原:凡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而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种类:外源性抗原:来自细胞外;内源性抗原:病毒基因侵入细胞,合成产生的抗原未被裂解。
抗原的两个基本特性: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
免疫原性是指引起免疫应答的性能,包括诱导产生抗体及效应T淋巴细胞。
免疫反应性是指能与应答产物起反应的性能。
抗原决定簇:是位于抗原物质分子表面或者其它部位的具有一定组成和特殊结构的化学基团。
超抗原:某些物质在极低浓度下(1~10ng/mL)即有强大的刺激T、B细胞活化的能力。
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1.化学分子组成2.分子大小3.分子结构4.易接近性5.异物性6.免疫途径和抗原剂量7.机体方面的因素第三章抗体着重于生物学活性,即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如抗布鲁氏菌抗体、抗抗体、抗核抗体。
免疫球蛋白着重于化学特征,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结构相似的球蛋白。
抗体是免疫球蛋白,但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是抗体(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所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并不都有抗体活性)。
Ig分子基本结构:由左右对称的四个肽链组成(二条轻链和二条重链)轻链与重链之间由二硫键连接成Ig单体,分为N端,C端。
免疫球蛋白的分子功能:1.特异性结合抗原。
是Ig最显著的生物学特点。
结合特性由V区(HVR)的空间构型决定。
2.活化补体。
1. IgM,IgG1,IgG2和IgG3可通过经典途径活化补体。
2.凝聚的IgA,IgG4,IgE的Fc段等可以通过替代途径活化补体。
3.结合Fc受体。
抗体的功能:1.介导I型变态反应(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FcεR )2.调理吞噬作用(opsonization)3.发挥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细胞毒作用4.通过胎盘和粘膜5.参与免疫调节第四章补体(complement):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中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补体系统的组成:1.固有成分:C1-9、MBL、B因子、D因子和P因子。
2.调节与控制补体活化的分子,如C1INH、C4bp等。
3.补体受体分子。
如CR1、CR2等。
基本特征:连锁反应性,放大性,不稳定性,作用两面性,反应局限性经典途径的条件:1.C1仅与IgMFc的CH3区或IgG1-3Fc的CH2区结合才能活化;IgM效率最高。
2.每一个C1分子须同时与两个以上IgG的Fc段结合才能被激活;3.游离或可溶性抗体不能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
补体经典途径:1.识别阶段抗原与抗体结合后,C1q能识别抗体上的补体结合点,并与之结合。
由于C1q 的构型发生改变,可激活C1r和C1s;在Ca++存在下,形成具有酶活性的C1s。
2.活化阶段C1s 将C4分解成小碎片的C4a 和大碎片的C4b,C4b可与细胞膜结合;C1s 激活C4后,再激活C2(分解成C2a和 C2b);C2b与C4b结合,形成有酶活性的C4b2b(C3转化酶)。
C3被C4b2b裂解在C3a和C3b两个片段,C3b与C4b2a 相结合产生的C423(C4b2a3b)为经典途径的C5转化酶。
3.攻膜阶段C5在 C4b2b3b的作用下裂解为C5a和C5b,C5b与细胞膜和 C6、C7结合,形成C5b67复合物,进而与 C8、C9分子联结成 C5b6789复合体,即为攻膜复合体,造成细胞膜溶解。
三条激活途径的共同点:1.都是补体成分的连锁反应;2.许多成分在相继活化后被裂解成一大一小两个片段;3.不同的片段或其复合物可在靶细胞表面向前移动,在激活部位就地形成复合物。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1.细胞毒及溶菌杀菌作用2.调理作用3.免疫粘附作用4.中和及溶解病毒作用5.引起炎症反应6.免疫调节作用第五章骨髓的功能:1.B细胞分化发育的场所2.淋巴干细胞系在骨髓分化产生T细胞前体3.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场所。
胸腺的功能: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2.胸腺细胞的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使T细胞具有MHC限制性,对自身抗原耐受性;3.胸腺的免疫调节功能:基质细胞表达的MHC分子、分泌的胸腺激素、细胞因子,促进T细胞的成熟。
4.维持自身耐受性。
胸腺功能障碍,TCR基因重排异常,不能排除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淋巴结的功能:1.过滤淋巴液(带有的抗原物质被巨噬细胞和抗体清除);2.成熟免疫细胞居留的场所;3.发生初次免疫应答的场所4.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脾脏的功能:1.各类免疫细胞居住的场所,脾脏中B细胞占60%,T细胞占40%。
2.对血源性抗原产生应答,而淋巴结还可对淋巴液的抗原产生免疫应答;3.全身血液的重要滤器(通过红髓中的巨噬细胞和网状内皮细胞);T细胞在胸腺内的发育过程:早期阶段:早期T细胞的主要表型为CD4-和CD8-(DN、外皮质部);第二阶段:前T细胞由双阴性分化为双阳性CD4+CD8+(DP、胸腺素和胸腺生成素作用、内皮质部);第三阶段:DP细胞经历阳性和阴性选择,发育为CD4+或CD8+的单阳性细胞(髓质部)。
B细胞在胸腺内的发育过程(抗原非依赖期和抗原依赖期):第一阶段(骨髓)pro-B(B220、CD43)丢失CD43─pre-B─不成熟B(μ+)─成熟B(μ+δ+ )。
第二阶段(外周免疫器官),接受抗原刺激,发生类型转换,分化为浆细胞。
T淋巴细胞表面的重要分子及其作用:1.TCR:为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受体。
分TCRαβ和TCRγδ两种类型。
2.细胞因子受体(CKR):多种细胞因子(IL-1、2、4、6、7)可作用T细胞。
3.SRBCR:又叫CD2(LFA(白细胞相关功能抗原)-2、E受体),配体为羊红细胞及APC上的LFA-3(CD58)。
功能:增强TCR 与抗原肽-MHC分子复合体的结合,刺激T细胞活化。
参与T细胞发育成熟过程中的信号传导作用。
4.丝裂原受体:刀豆素A(ConA)、植物血凝素(PHA)。
临床上常用PHA刺激人外周血T细胞,观察T细胞增殖程度可检测细胞免疫功能——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5.Fc受体。
6.CD40L:能促使B细胞充分活化B淋巴细胞表面的重要分子及其作用:1.B细胞抗原识别受体(BCR):BCR能识别可溶性蛋白质抗原分子,识别的表位是构象决定簇。
2.Fc受体(FcR):可同红细胞(E)与抗体(A)的复合物结合形成EA花环。
与可溶性IgG结合,抑制初始B细胞对抗原应答的活化。
3.补体受体(CR):大多数B细胞有C3b和C3d受体,分别称为CRI和CRⅡ(即CD35和CD21)。
CRⅡ可与抗原和抗体及补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结合,促进B细胞的活化;4.细胞因子受体(CKR):活化B细胞可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受体,如IL-1、IL-2、IL-4、IL-5以及IFN-γ等受体,与相应因子结合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5.丝裂原受体:用于对B细胞的功能检测。
T细胞亚群及功能:根据TCR双链肽的构成不同,可分为TCRαβT细胞和TCRγδT细胞;根据TCRαβT 细胞的功能,分为调节性的TH、Ts、效应性的Tc和TD细胞B细胞亚群及功能:B1细胞(CD5+):参与抗细菌感染的黏膜免疫应答;B2细胞(CD5-):即成熟的B细胞行使体液免疫功能。
APC:抗原提呈细胞,指能表达被特异性T淋巴细胞识别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任何细胞。
包括专职性APC如:Mφ、DC、B细胞和兼职性APC,如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
专职ATC:树突状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B细胞。
第六章MHC:位于脊椎动物某对染色体上的紧密连锁的呈高度多态性的一组基因群。
HLA复合体:人类MHC基因MHC的限制性:特定类型的T细胞识别特定类型的自身MHC分子,而发挥生物学效应。
具体表现为:CD4+T细胞识别MHC-Ⅱ类分子,CD8+T细胞识别MHC-Ⅰ类分子,发挥生物学效应,如辅助和细胞毒作用。
多态性:是指在一随机分配的群体中,染色体同一基因座位有两种以上基因型,即可能编码两种以上的产物。
连锁不平衡:某些基因比其他基因更多或更少地连锁在一起(高于或低于随机出现的频率)。
经典HLA-Ⅰ类、Ⅱ类基因定位和分区:定位:第6号染色体的短臂;分区:分Ⅰ、Ⅱ、Ⅲ类基因区。
HLA-I 类基因:集中在远离着丝点的一端,主要包括B、C、A三个座位,其产物是HLA-I类分子α链,与移植关系密切。
HLA-II类基因:位于近着丝点一端,由DP、DQ、DR三个亚区(座位)组成,编码HLA-II的α、β链,与免疫反应密切相关经典HLA-Ⅰ类、HLA-Ⅱ类分子结构、分布、功能特点HLA-I类分子:由α链(HLA基因编码)和β2m(15号染色体非HLA基因编码)组成,分布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
HLA-II类分子:由α和β链组成异源二聚体。
仅表达于淋巴样组织中的各种细胞表面,如APC细胞、胸腺上皮细胞和人的活化T细胞。
某些组织细胞在某些病理状况下也可表达。
MHC分子抗原结合凹槽与抗原肽结合的特点:1.MHC分子接纳与递呈抗原肽有一定的选择2.MHC分子接纳和递呈抗原肽具有相当的灵活性3.MHC分子与抗原肽结合具有低亲和性MHC分子-抗原肽复合物的生物学意义:若某种蛋白质缺乏适合MHC分子结合的序列基序,该个体将不产生免疫应答。
序列基序的认识为设计多肽疫苗提供线索HLA的生物学功能:1.参与对抗原处理:外源性抗原由MHC-II类提呈,被CD4+Th识别,协助B细胞产生抗体。
内源性抗原由MHC-Ⅰ分子提呈,被CD8+Tc识别,并溶解A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