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免疫学考试重点

免疫学考试重点

1.免疫(Immune):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过程。

2.免疫学(Immunology):以分子、细胞、器官及整体调节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现代免疫学,已超越狭义“免疫”的范围,其研究涉及生命中的生、老、病、死的基本问题及其机制,是生命科学中的前沿学科之一,推动着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全面发展。

3.免疫记忆(immunological memory):机体再次接触到同种抗原时可迅速地产生更多的高亲合力的抗体。

这主要是记忆细胞的产生。

4.抗原(antigen,Ag):凡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T细胞,并能与之结合(体内或体外)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5.载体效应: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首次免疫动物,可测得半抗原的抗体,但当二次免疫时,半抗原连接的载体只有与首次免疫所用的载体相同时,才会有再次反应,这种现象称为~6.免疫原性: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T细胞的性能(能力)。

7.反应原性:抗原能与相应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反应的性能(能力)。

8.抗原决定簇(基)(antigenic determinant):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表位(epitope)。

9.T细胞表位:蛋白质分子中被MHC分子递呈并被TCR识别的肽段称为~【需要APC处理,有MHC限制性】10.B细胞表位:抗原中被BCR分子识别(直接接触或结合)的部位称为~11.异嗜性抗原: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称为~12.佐剂(adjuvant):当与抗原一起注射或预先注射入机体时,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发挥其辅佐的作用。

13.抗体(antibody,Ab):动物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由B淋巴细胞转化为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的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称为~14.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存在于人和动物血清、组织液及其他外分泌液中的一类具有相似结构的球蛋白。

15.抗体的独特型(idiotype)同一种属、同一个体来源的抗体分子,主要由于其CDR区的氨基酸序列的不同,可显示不同的免疫原性,称为独特型,是每个免疫球蛋白分子所特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

16.单克隆抗体(McAb ):是指由一个B细胞分化增殖的子代细胞(浆细胞)产生的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的抗体。

17.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定居、增殖以及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18.T细胞抗原受体(TCR):是存在于T细胞表面具有识别和结合特异性抗原的分子结构。

19.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是指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的细胞因子。

干扰素:动物机体的细胞或组织培养的细胞,在干扰素诱生剂作用下,由细胞基因组编码而产生的一类糖蛋白,称为干扰素。

20.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实质上指的是特异性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并产生一系列的免疫反应和表现出特定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系后天获得,又称获得性免疫】21.细胞免疫:是指由T细胞识别抗原引起的,并由效应T细胞、抗原递呈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免疫应答。

22.CTL: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可直接杀伤靶细胞,主要参与抗肿瘤免疫和抗胞内病原感染。

23.补体(complement,C):是存在于人和动物血清中,具有类似酶活性的一组蛋白质。

24.免疫调节:免疫应答过程中,各种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相互促进和抑制,•形成正负作用的网络结构,并在基因的控制下,完成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和应答。

25、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异型:是指同一种属不同动物所有个体共同具有的抗原特异性。

也就是说在同一种动物不同个体之间同时存在不同类型的免疫球蛋白,不表现出抗原性,只是在异种动物之间才表现出抗原性。

26、联苗:由两种以上不同的细菌或病毒制成,注射一针可同时预防几种疾病的疫苗。

27、多价苗:针对同一病原体的不同抗原表位所制备的疫苗。

28、ADCC效应:巨噬细胞表面有IgGFc的结合位点,当抗原与IgG抗体结合后,暴露出Fc 的结合位点与巨噬细胞结合,巨噬细胞就被活化,分泌细胞溶解物质,溶解靶细胞。

29、ELISA:用酶标记抗体或抗抗体,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洗去没有结合的酶标记抗体,加入酶作用的特异底物,根据是否显色和颜色的深浅定性和定量的免疫测定方法。

30、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在某些情况下,过度或不适当的免疫应答可引起组织损伤或器官功能紊乱,这种免疫应答通常称超敏反应31、Ⅱ型超敏反应:由IgG或IgM类抗体与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及NK 细胞等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裂解死亡为主的病理损伤。

32、Ⅲ型超敏反应:血液循环中的可溶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IgG、IgM类)结合形成可溶性的免疫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等其它细胞的参与下,引起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33、天然被动免疫:新生动物通过胎盘、初乳或卵黄从母体获得某种特异性抗体,从而获得对某种病原体的免疫力。

(保护幼畜禽免受病原体的感染)34、人工被动免疫:将免疫血清、康复动物血清或卵黄抗体人工输入给未免疫动物,使其获得对某种病原体的抵抗力。

(紧急预防和治疗)35、天然主动免疫:动物机体接触病原微生物后产生的免疫力。

(只对该病原体或病原体的某一型)36、人工主动免疫:给动物接种抗原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力37、疫苗:使机体产生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品.38.、抗原的交叉性、不同抗原物质之间、不同种属的微生物间、微生物与其他抗原物质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组成或结构,或共同的抗原表位,这种现象称为~39、免疫耐受:抗原诱导相应的淋巴细胞克隆对该抗原表现出特异性无应答状态,称为~40、抗原价:抗原分子抗原表位的数目,称为~41、多克隆抗体:采用传统免疫学方法,将抗原物质经不同途径注入动物体内,经主次免疫后采取动物血液,分离出血清,由此获得的抗血清即为~免疫的基本特性:识别自身与非自身、特异性、免疫记忆免疫的基本功能:、免疫防御、自身稳定、免疫监视抗原性:免疫原性、反应原性抗原决定簇:构象决定簇(构象表位)——降解易失活顺序决定簇(顺序表位)根据抗原的性质分类1、完全抗原2、半抗原根据抗原的来源分类: 1、异种抗原2、同种异型抗原3、自身抗原4、异嗜性抗原根据对胸腺(T细胞)的依赖性分类:胸腺依赖性抗原(TD)、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微生物抗原:1、细菌抗原: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 、荚膜抗原(K)、菌毛抗原2、病毒抗原:囊膜抗原(V)、衣壳抗原(VC)、核蛋白抗原(NP)3、毒素抗原4、寄生虫抗原高等生物的抗原: 1、ABO血型抗原2、动物血清与组织浸液3、酶类物质4、激素据重链C 区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的不同,将Ig分为五类。

IgG、IgM、IgA、IgD、IgE人工制备的抗体类型主要: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催化抗体免疫途径:免疫反应产生速度依次为静脉>腹腔>肌肉>皮下>皮内>淋巴结>足掌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产生与成熟场所(骨髓、胸腺、法氏囊)外周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分布及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脾脏、淋巴结、粘膜淋巴组织)骨髓——1、造血和免疫器官2、一切血细胞源于骨髓3、是人类和哺乳动物B细胞成熟的场所胸腺:T 细胞成熟的场所、产生胸腺激素免疫细胞:淋巴细胞、辅佐细胞(抗原递呈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K细胞,NK细胞辅佐细胞(抗原递呈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粒细胞:嗜中性、嗜碱性、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抗体的效应:中和作用、调理作用、激活补体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免疫调节作用、促进造血作用、炎症反应、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诱导调亡细胞因子的种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免疫应答的特点:严格的特异性、有一定的免疫期、具有免疫记忆变态反应:Ⅰ型超敏反应--过敏反应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非特异性免疫特点:(1)出生时已具备(早)(2)可稳定性遗传给后代(3)作用广泛:无特异性(4)个体差异不大获得性免疫:天然被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天然主动免疫、人工主动免疫活疫苗:强毒苗;弱毒苗;异源疫苗;基因缺失疫苗;活载体疫苗死疫苗:选择毒力强、免疫原性好的毒株大量培养,灭活后所制备的疫苗。

一、构成抗原的条件(1)异源性(2)大分子性(3)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和立体构像的复杂性(4)物理状态及可降解性二、非特异性免疫由哪些部分组成?答:(1)屏障作用:(1分)A.皮肤、黏膜的抗感染作用;B.血脑屏障;C.血胎屏障。

(2)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1分)(3)正常体液中的抗菌物质。

如补体、干扰素、溶菌素等。

(1分)(4)炎症反应;(1分)(5)淋巴组织的过滤作用。

(1分)三、影响抗原的因素(1)异物性:○1指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自身隐蔽物质及自身变性物质。

○2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越远,其免疫原性越强(2).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物理状态○1、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2、蛋白质是良好的免疫原。

○3、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

(3).复杂的分子结构和立体构象(完整性)○1、分子结构和立体构象复杂。

○2、在接触免疫细胞时,分子结构和立体构象复杂。

(4).宿主方面的因素○1.遗传因素同种动物不同品系及不同个体对同种抗原产生不同强度的免疫应答。

○2.其他因素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5).免疫原的剂量及进入途径○1剂量a.剂量不足或过多均不引起免疫应答。

b重复进入引起强免疫应答。

○2途径: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呼吸道和口服免疫应答水平依次降低。

3.T 四、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的特性比较五、图示免疫球蛋白单体结构及各功能区,并说明各部分功能1. VH 和VL:是结合抗原的部位;2. CH1和CL:具有遗传标志;3. CH2:有补体结合位点;4. CH3:与抗体的亲细胞有关。

六..抗体产生的克隆选择学说1、抗体产生侧链学说,诱导学说,自然选择学说,克隆选择学说。

2、克隆选择学说:动物出生后,体内就有无数个B细胞克隆,每一个B细胞克隆表面都带有特异性的SmIg,每一个抗原决定簇进入体内,都能找到与其相对应的受体(即SmIg),含有这一受体的B细胞就被选择出来,进行分化增殖,产生抗体。

3、产生过程:○1、B细胞的制备:用抗原免疫小鼠,获取经抗原免疫的小鼠脾细胞(B细胞)○2、骨髓瘤细胞的制备:在体外培养○3、饲养细胞的准备:常用小鼠胸腺细胞、腹腔巨噬细胞,制成所需浓度,加入培养板孔○4、细胞融合:将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离心,吸取上清液,加入融合剂,之后在HAT选择培养基中培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