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原理一教学内容(第7-11周)一、讲课内容:第一讲:西方“景观”一词的来源及其涵义第二、三、四讲:近代巴黎城市绿地系统及城市公园发展第五讲:法国当代著名景观设计师介绍二、建议教学参考数目王向荣 ,林菁《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日)针之谷钟吉译者邹洪灿 ,《西方造园变迁史——从伊甸园到天然公园》,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意)L 贝纳沃罗译者薛钟灵等 ,《世界城市史》,科学出版社,2000年陈志华,《外国造园艺术》,河南科技出版社,2001年童隽,《造园史纲》(美)拉特利奇译者王求是,高峰 ,《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美)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译者:黄经纬 , 设计结合自然,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6年10月;(美) 西蒙兹译者俞孔坚《景观设计学》(美)西蒙兹译者:程里尧 , 大地景观:环境规划设计手册, 中国水利水电, 2008年04月;(美)斯坦纳 ;译者:周年兴 , 生命的景观: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第2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年04月;欧洲景观设计基金会、刘莹, 欧洲景观设计:实地调研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01)(美)特雷布 ;译者:丁力扬, 现代景观:一次批判性的回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年12月;(法)米歇尔·柯南, 穿越岩石景观--贝尔纳·拉絮斯的景观言说方式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年03月;瓦尔德海姆、刘海龙、刘东云, 景观都市主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2011年科纳(作者), 吴琨(译者), 韩晓晔(译者),论当代景观建筑学的复兴特雷布(作者), 丁力扬(译者)现代景观:一次批判性的回顾查尔斯•E•利特尔(Charles E.Little)、余青、莫雯静、陈海沐, 美国绿道,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卢卡•玛利亚•弗朗西斯科•法布里斯、戴菲、李保峰, 自然之子:美国当代风景园林大师理查德•哈格作品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三、课程重点:第一、二讲西方景观涵义及欧洲景观学教育发展与现状一)西方“景观”概念1.1 “景观”词义的来源及其演变a. 日耳曼语系的“景观”释义:德语:Landschaft 产生于8世纪末,是指真实存在的某个地域或地区。
荷兰语:Landschap 产生于1481年,从土地、乡间和地域等原始意义演变为区别于人物肖像画及静物画等种类的陆地自然风景画;古英文:Landskip 产生于1598年,是指艺术范畴内风景画及田园诗术语;荷兰语Landschap作为描述自然景色特别是田园景色的绘画术语引入英语,最后演变为现代英语的Landscape(1603)b. 拉丁语系的“景观”释义:法语:Paysage (古法文为:Pésage)是由16世纪的画家创造的一个新词,该词在1549年第一次出现在Robert Estienne法语-拉丁语双解词典中,意为一个景色优美地方的绘画表现,即风景画。
意大利语:Paesaggio产生于1552年;西班牙语:Paisaje葡萄牙语:Paysagem1.2 “景观”词义它包含两个概念:-地理概念:指与土地有关的空间环境和资源,通常是指的是大自然或乡村的景观资源。
最早提出的景观概念并不包含我们后来提出的城市景观;-审美概念:指能使观察者产生愉悦情感的视觉体验。
涵义:a. 真实存在的某个景色优美的地域或地区;b. 某个景色优美的地域或地区的绘画表现,或是人类对该处环境的观察与内心感受;前者强调景观是围绕人之间的环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区域; 后者则强调人对环境的观察和理解,是一个含有主观因素的概念。
二)对景观的理解:以下几种观点:——“景观”并不等同于“土地”或者“环境”;景观不仅是可计量的,更是一种意念,一种文化的视角,和对诠释、设计和演变保持着一种开放的状态。
——景观不是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环境的实际产物,那是一种通过空间和自然与社会相连的关系。
景观是上述这种关系敏感的体现。
景观依赖于主观的集合形态……可以假设每个对景观有所认识的社会都用自身的认知去归纳其他文化。
——景观不是固定的,而是需要去不断创造的。
它是需要被恢复、耕耘和向新方向发展的遗产。
第二、三、四讲:近代巴黎城市绿地系统及城市公园发展一)欧洲景观发展历程1.1 十七世纪: 法国几何规整式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是地域性景观的典型类型,浓缩了法国国土景观特征,是科技与艺术的结晶,融合了当时最先进的透视原理、艺术美学以及土建、水利和园艺等工程技术。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是绝对君权统治的产物,象征着皇权至高无上和豪华的宫廷生活方式。
勒诺特Vaux-Le-Vicomte花园凡尔赛公园1.2 十八世纪: 自然风景式园林十八世纪中叶,法国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家掀起了启蒙运动,在哲学上赞成英国的经验论学说,否定先天理性的至高无上的作用,相信感性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来源,认为自然状态是健康的、符合道德伦理的状态,而“文明则是对自由和自然生活的奴役”,并主张“回到自然去”。
在这种背景下,在英国出现了带有强烈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的自然风景式园林。
1.2.1 威廉·肯特(William Kent)——自然风致式园林的创造者1)代表作:斯威克府邸庄园(Chiswick Garden)2)威廉·肯特造园特色:“他的富有想象力的铅笔赋予他布置的每一个景以自然风光的艺术。
他在创作中所依据的主要原则是透视、光和影。
用树丛来弥补草地的单调和空洞;常春藤和树木同阳光炫目的旷地相对照;在景色不够优美或者一览无余的地方,他点缀上一些浓荫,使景色富有变化,或者使很美的景致增加层次,游览者要向前走才能逐步观赏得到,从而更加诱人。
(…)他顺应自然,甚至顺应自然的缺陷。
(…)他的基本信条是,自然憎厌直线。
”——渥尔波尔《论现代造园艺术》3)“哈哈墙”的概念“他跳出围墙,发现整个自然是一个大花园”——渥尔波尔《论现代造园艺术》英国风景式园林在园林边界设计上,往往不筑墙而挖一条宽沟以区别内外,又能防止牲畜入园,称为“哈哈墙”,而视线上,园林与外界都无隔离之感,极目所至,远处的农舍田野,起伏的丘陵草地以及羊群等,均可成为园内借景,从而扩大了园林的空间感。
1.2.2万能布朗(Lancelot Capability Brown 1715-1783)——自然风致式造园艺术之王1)代表作:斯通园(Stowe Garden)2)万能布朗的造园特色:彻底地肃清了几何式的处理,充分利用自然地形的起伏,创造了宏大、简洁、开阔、明朗的园林风格。
这风格反映了英国新兴的资本主义农业和畜牧业的大发展。
a)完全取消花园和林园的区别,连哈哈墙都不要了。
b)更善于使用肯特使用的成片树丛。
c)善于用水。
大片水面给园子带来一种宁静亲切的感觉,而且明亮开阔。
d)极度追求纯净。
在他的园林里,甚至园林外目之所及的范围里,不允许有村庄和农舍。
渥尔波尔在总结布朗的成就时说:“乡村的面貌多么丰富,多么快活,多么如画!围墙拆去,把一切美化措施都显露出来,每次旅行都是穿过一系列的图画。
”——渥尔波尔《论现代造园艺术》1.2.3 钱伯斯——对万能布朗园林作品的批判批评万能布朗的造园作品过分模仿自然,过于荒野,平淡,把园林搞得像一片天然牧场,没有像画家和诗人那样去剪裁自然,获得诗情画意。
他向英国人介绍了中国的建筑和造园艺术,他是在欧洲传播中国造园艺术的最有影响的人之一。
出版的著作有:a)《中国建筑、家具、服装和器物的设计》(Designs of Chinese Buildings, Furnitures, Dresses, Machines and Utensils)1757年b)《东方造园艺术泛论》(A Dissertation on Oriental Gardening) 1772年钱伯斯认为:“自然不经过艺术加工是不会赏心悦目的。
”代表作:英国伦敦丘园(Kew Garden)的中国塔1.3 十九世纪: 欧洲城市公园运动十八世纪末,随着工商业的高度发展,欧洲的大城市的规模过度膨胀,中世纪城市特有的协调与秩序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出现了交通混乱,环境急剧恶化,城市尺度不再适宜,渐渐产生远离自然的资本主义城市综合症。
受到法式园林影响的规则式城市布局,以及英国风景式园林影响而出现的“将自然引入城市”的理念,成为当时城市设计的基本准则。
新型公共园林的出现,使得园林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产生彻底的变革。
1.3.1城市规划(Urbanism)的概念——形成于十九世纪后半叶,表示通过技术手段、规范形式来塑造城市,并通过提供和维护基础设施系统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这个术语,同时也涵盖了政府管理的概念,也就是通过建筑和土地的信息来规划,使用规则来控制城市居民的安全福利以及城市的总体美学效果。
1.3.2奥斯曼巴黎大改造(1853-1870)奥斯曼巴黎改造计划的核心,是干道网的规划与建设,他重新规划了巴黎的道路系统,拆毁了大片传统街区,把中世纪的巴黎城市空间进行了彻底的大改造。
1)在旧城中开辟了宽敞笔直的大道和公共空间,使这个中世纪的城市核心以最近距离四通八达,并且形成了城市生活的主要中心。
2)在所有新开辟的大街沿街鼓励地产开发,但严格限定建筑高度(一般是一楼以上盖五六层,屋顶的坡度是45度)、建材(一律为石材,巴黎的地质本身就是巨大的采石场。
)和街景水平线的连续性,最终形成奥斯曼式的建筑风格,形成了典雅、和谐的城市景观。
3)在每个街区中心设置大型广场,广场中间都设有地标纪念建筑,作为汇集到这个广场的每一条大道的端景。
其中,以卢浮宫、协和广场以及香榭丽舍大街、星形广场的城市规划最为突出。
1.3.3奥斯曼对巴黎绿色空间的规划1) 奥斯曼在城市大道的两侧种植高大的乔木而成为林荫大道,人行道上的行道树使城市充满绿意,巴黎的林荫大道开世界风气之先,如今林荫大道已成为全世界都市计划的共同语言。
2)在巴黎的西部和东部,整治布洛涅森林(873ha)和万森纳森林(920ha),作为巴黎市的两大森林公园,它们犹如两片肺叶,净化着巴黎的空气。
3)在巴黎的西北、东北和南部,利用大型荒地分别兴建蒙梭公园,苏蒙山公园和蒙苏里公园等三座大型城市公园。
3)此外,沿着城市主干道,尤其是最拥挤的居民区,设置开放式林荫广场或小游园。
巴黎绿色空间规划成为了近代巴黎城市发展更新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园林与城市的结合,不仅更新了传统的城市艺术,更是促进了园林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奥斯曼时期的巴黎城市公园建设是为了“平衡城市空间”,通过绿地的建设改变城市的环境面貌,使得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平衡,把自然引入城市,借以恢复城市的自然秩序。
巴黎以城市公园、林荫大道以及街心绿地的形式使得绿地景观渗入到城市之中,并以此构成巴黎最早的点、线、面的绿地形式,它以绿地的系统性与人工的城市环境相互交融,也是后期英国规划师霍华德“花园城市”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