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6第07课《机器人沿线行走》教学设计

06第07课《机器人沿线行走》教学设计

第7课机器人沿线行走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难度较大,是一节综合性很强的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机器人的行走、直流电机的设置和测量传感器的光值,综合这些知识点编写学生机器人沿轨迹线行走的程序,关键是让学生明白机器人是怎样沿着一条不规则的轨迹线行走的。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能够理解传感器的含义及有效的活动方式,并且能较为熟练地利用机器人平台进行编程操作。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知识和技能
(1)了解沿线追踪比赛规则。

(2)了解灰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3)学会检测学生机器人向左偏、向右偏、完全左偏、完全右偏的四种需纠正方向的情况;
(4)学会编写机器人沿轨迹线行走程序。

2. 过程和方法
以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掌握编写机器人沿轨迹线行走的程序。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探索精神;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4. 行为和创新
合理规范地使用“学生机器人平台”软件。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学会在系统设置中添加和设置灰度传感器。

(2)学会检测学生机器人向左偏、向右偏、完全左偏、完全右偏。

(3)学会编写机器人沿轨迹线行走程序。

难点:
(1)学会检测学生机器人向左偏、向右偏、完全左偏、完全右偏。

(2)理解max 变量的含义。

学会编写机器人沿轨迹线行走程序。

【教学方法和手段】
实验法、主题活动。

【课时安排】
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和主题活动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教师和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激趣导入
师:观看机器人沿线行走视频。

(学生感受什么是机器人沿线行走)
师:机器人最基础的动作就是沿线行走。

今天,就让我们手中的机器人成为一个运动员,
来一场沿线行走比赛吧!
(板书:第7课机器人沿线行走)
积累感性经验,让
学生初步了解具体的活
动过程。

情况1:机器人在黑线上
1.添加两个变量。

black表示传感器在轨迹线上和白色区域
的光值的中间值。

一般情况下,我们要测量场
地的光值。

今天老师已经测量好了,给出这个
中间值,它为450。

还有一个变量为max,记录机器人在运行中
的状态,max=0表示机器人向左侧偏,max=1表
示机器人向右侧偏,max=2表示机器人在轨迹线
上。

下面请同学们完成程序的初始化工作。

2.学生按教材的步骤完成操作。

师:设置系统设置中的“传感器设置”,设
置均为“灰度传感器”。

详细、细致地演示
过程,帮助学生克服知
识难点,在讲解中,注
重语句的介绍,以便让
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理
解。

师:机器人的轨迹并不总是直线,由于惯性,机器人总会偏离黑线轨迹。

当机器人向左偏时,大家思考传感器读的光值会是什么样的?
生:讨论、汇报。

师:当机器人偏向左边时,左边的传感器就在白色区域,而右边的传感器还是在轨迹线上,那么它的左传感器读到的值就会大于black 的值,右传感器读到的值就小于或等于black 的值。

当向左偏时,机器人应该怎样调整,回到轨迹线上来呢?
生:回答提问。

师:对了,我们只要设置左边直流电机的速度快,右边直流电机的速度慢,就可以调整机器人,并且还需设置max=0。

请同学们看教材中的程序。

学生看书。

利用“单分支”控件来判断机器人是否左偏,如果条件符合要求就进行调整。

(学生实验、教师辅导)
师:如果机器人向右偏,应该怎样调整机器人?
生:小组同学相互讨论。

师:向右偏时,左边的传感器的值小于等于black值,右边的传感器的值大于black值。

设置左边直流电机速度慢,右边直流电机速度快,就能调整机器人,同时也要设置 max=1。

(学生实验、教师辅导)
第二课时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当机器人的传感器完全脱离轨迹线时,它的值是什么情况?如何知道机器人完全左偏呢?
生:思考并回答。

师:当机器人检测到两个传感器的值大于black,并且max=0时,表示机器人完全左偏,这时可以让左边直流电机加快速度,右边直流电机倒转,调整机器人在轨迹线上行走。

实验流程:
(1)编写程序,并下载程序。

(2)“编译”。

(3)下载线将计算机和学生机器人主板接口连接。

(4)将程序下载到学生机器人的主板芯片。

(5)启动机器人。

运行学生机器人。

(教师演示一遍)
师:当机器人完全偏向右边时怎样调整
呢?大家还记得当机器人向右偏时,max设置的
值吗?对了,当机器人向右边偏时,max=1。


么当判断到两个传感器都在白色区域,并且
max=1时,就表示机器人是完全右偏了。

那么怎么调整机器人呢?
生:对比完全左偏的情况,尝试实验。

(练习实践、教师辅导)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仔细研究教材后发现,本课的教学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结合本节课的三个任务,要求明确。

较难的环节有自学提示卡帮助,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完成任务时,提倡邻近的同学互相帮助,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在设计活动主题时,难度适中,合理可行。

教学过程中,任务设计卓有成效,既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有限,又考虑到他们操作技能还比较不足。

在任务设计时,我始终紧扣“沿线”这条主线,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学生学习起来有梯度,更能激发学生挑战的欲望。

最后布置的作业更具创新性,使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完成最好的作品。

【教案设计:王蕾(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