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惊愕交响曲》赏析

《惊愕交响曲》赏析

《惊愕交响曲》我对交响乐的了解其实并不多,只是偶尔看电视的时候有时会看到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但是对于海顿的《惊愕交响曲》我却印象颇深。

曾经有一款非常喜欢的乐曲弹奏类游戏,其中的电音改编版的《惊愕交响曲》还有德沃夏克的《幽默曲》是我的最爱。

大二的下学期我选修了《中外交响乐赏析》这门选修课,让我不禁想把我了解的这首《惊愕交响曲》分析给大家。

弗朗兹·约瑟夫·海顿,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又被称为“交响乐之父”,我想就算再不了解交响乐的人也会有所耳闻。

但大家可能有所不知的是,他还是现德国国歌的作者。

他最大的贡献是,把交响乐固定成为四个乐章,给了交响乐一个基本格式。

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早期代表,海顿自幼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

但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创作了大量作品,至九十年代初,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

后两次去伦敦旅行,写了十二部《伦敦交响乐》,是他一生中最优秀的作品,从此名震全欧。

他的创作涉及面很广,其中以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最为杰出。

他的音乐旋律丰富,经常流露出纯朴开朗的乡间气息。

在四重奏创作中,常用“说话的原则”,即把各部的主题彼此象交谈般地呼应,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复调的美。

此外,他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主题活用的原则”,这直接启示着贝多芬“动机发展”的灵感。

海顿G大调第九十四号交响曲《惊愕》,是海顿最为著名的交响曲之一,与海顿的其他几部交响曲被认为是古典交响乐的丰碑,乐曲中充满了生机盎然的民间歌舞气息和明快欢乐的情绪。

关于《惊愕交响曲》的创作,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1791年的伦敦,听音乐会是王公贵族绅士淑女们的一种社交礼仪,各个皇室贵族不管喜不喜欢音乐,为了面子都要出席音乐会,每每在乐队演奏时打瞌睡。

幽默的海顿知道后,写出了这部《惊愕交响曲》,据说海顿本人曾说这样的话:“那会叫女士们受惊地跳起来。

”他故意在第二乐章中安祥柔和的弱奏之后突然加入一个全乐队合奏的很强的属七和弦。

新作品演奏那天,音乐厅座无虚席,大家都想见识一下这是什么音乐。

当乐队演奏到那段旋律时,那些睡着的绅士贵妇们果然从睡梦中惊醒,以为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甚至想逃出剧场。

乐曲演奏完了,大家恍然大悟,海顿和观众们都开始哈哈大笑。

这部交响曲因此而成名,于是后人也就给此曲冠以“惊愕”的标题。

这部乐曲的第一乐章速度很快,感觉轻巧流畅。

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非常轻,没有什么变化,刹那间乐队用最大的音量演奏,爆发出强烈的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

乐曲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轻快活泼,音乐诙谐富有活力。

第四乐章速度变得更快,好像是人们在欢快地舞蹈。

而其中第二乐章是整个交响曲四个乐章中最受欢迎、最为流传的乐章,也是海顿交响曲中最为熟知的一首。

其主题因为充满了一种内在美和魅力,也被用入到作者的著名清唱剧《四季》的一首咏叹调中。

乐曲采用变奏曲的形式,主题简单而朴实,为后来的变化发展留下很大的空间,初次出现由小提琴轻柔地演奏,第一变奏时声音更轻,然后导致全乐队爆发性的一击。

第二变奏,在原有的基础上,木管在句尾的空拍出奏出短小旋律,与主题相呼应;第三变奏一开始,调性从大调转至小调,音色上,明显分出厚重与清淡来,形成对比;进入到第四变奏后,主要乐器移到木管声部,采用了加花变奏手法;第五变奏也是最后一个变奏,弦乐、管乐及鼓合奏,情绪已与第一次出现时差距较远,在同一个短小的同样是以主题动机作为发展素材的尾声中,轻盈地结束了这个乐章。

交响乐是一门高雅的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号召力。

《惊愕交响曲》在众多交响乐中具有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音乐爱好者。

我希望以后能有机会亲临音乐会现场,更深刻地体会交响乐的独到魅力和海顿《惊愕交响曲》的“惊愕”之处。

海顿,G大调第九十四号交响曲《惊愕》本曲作于1791年,初演于1792年。

作品之所以命名为“惊愕”,是得名于作品的第二乐章。

据说海顿写此曲的目的是为了嘲笑那些坐在包厢中的对音乐不懂装懂,而又附庸风雅的贵妇人们,他故意在第二乐章中安祥柔和的弱奏之后突然加入一个全乐队合奏的很强的属七和弦。

实际演出中,当乐队演奏到那段旋律时,那些贵妇人们果然从睡梦中惊醒,以为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甚至想逃出剧场,这部交响曲因此而成名,于是后人也就给此曲冠以“惊愕”的标题。

这部交响曲是海顿最为著名的交响曲之一,与海顿的其他几部交响曲被认为是古典交响乐的丰碑,乐曲中充满了生机盎然的民间歌舞气息和明快欢乐的情绪。

作品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G大调,序奏为如歌的慢板,3/4拍子。

奏鸣曲式。

乐章始终以第一主题(片段1)贯穿整体,其清澈的动机连接与围绕同一主题发展的结构,可以说是成熟时期海顿的代表性作曲手法。

第二乐章,行板,C大调,2/4拍子。

即著名的“惊愕”的乐章。

平缓的旋律之后突然出现一个乐队的强音(片段2),之后又进入平缓的旋律。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甚快板,G大调,3/4拍子。

曲调诙谐,音乐富有活力(片段3)。

第四节章,终曲,急板,G大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

主题具有鲜明的歌谣风味,略带有感伤的情调(片段4)。

1791年,海顿离开故国到伦敦上演他的音乐作品。

G大调第94号交响曲应该是第一套伦敦交响曲集中最负盛名的一部,甚至堪称海顿晚年作品中名声最大的交响曲之一,它具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惊愕》!这部作品在1792年音乐季的第六场音乐会上首演,获得极大的成功。

它的得名源自于作曲家在第二乐章中,先以极弱的演奏陈述主题,随后立即迸发出一个和弦加定音鼓的全奏,由此营造出强劲而极富动态的力度对比,效果令听众惊叹,所以作品首演成功后不久,英国人便给这部作品加上了《惊愕》的标题。

虽然这样的技巧在此后的交响曲创作中屡见不鲜,但海顿显然是最早的尝试者。

有传闻说,海顿之所以在慢板乐章中加入这样一个小高潮,主要为了讽刺或者惊吓那些坐在包厢中的对音乐不懂装懂、而又附庸风雅的贵妇人,以期用这样一个令人惊愕的片断让贵妇人们出丑。

实际演出中,当乐队演奏到那段旋律时,那些贵妇人们果然从睡梦中惊醒,以为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甚至想逃出剧场。

实际上大多数听众非常喜欢海顿的这部《第94交响曲》,尤其对第二乐章情有独钟,当年音乐会演出这部作品时,这个乐章往往会被听众反复要求单独重新演奏,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此乐章在平凡中所透出的纯朴、宽广的气质,绝对是海顿创作才华的极高表现。

海顿的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G大调,Hob.1.94,作于1791年。

其曲名是因为第二乐章突然出现全合奏,加上定音鼓的强奏。

英国用感情名词“惊愕”;德国则称为击鼓(Puaken schlag)。

共4个乐章:1.G大调,序奏为如歌的慢板,由弦乐回答木管以三度平行的问句始,低音弦反复应答动机,小提琴则以上行半音阶增加紧张度。

主部为活泼的快板,奏鸣曲式。

第一主题为仅两个动机构成的极单纯的乐句,而第二主题以只有4小节没有旋律的切分节奏音型始,再由这个节奏音型中除去切分因素,在其上方由第一小提琴及长笛表现音形化音型。

发展部的发展以第一主题动机为重心,以D大调呈示主题旋律后,巧妙地完成转调,并有强烈的和声变化。

再转入B小调,进入主题再现。

终结部很庞大而充分显示出海顿的架构才能;2.行板,C大调,单纯的C大调旋律,8小节各重复两次,第二次重复后,主和弦突然以主体管弦乐强奏出现。

然后是它的4个变奏,最后再接12小节强奏的尾声。

其第三变奏以16分音符的旋律开始,后半有长笛与双簧管隔六度的优美助奏。

这个乐章的中间插入小调部分,使全乐章构成3段体;3.小步舞曲,很快的快板,G大调,小步舞曲部分以二段体构成,后半部的技巧已非常出神入化。

一面重复单纯的动机,一面呈现由属调开始而回到同调并经过巧妙对比的和声。

中段由8小节与19小节二段体构成;4.终曲,很快的快板,G大调,奏鸣曲式。

第一主题以二段体构成,主题节奏轻快,同样由两部分构成。

第二主题也是两部分,在轻快节奏下,12小节的旋律加13小节小结尾。

发展部以C音齐奏回复为原调。

第一主题发展后以B小调结束,又回复G大调、第一主题再现时变成G小调。

这部曲子在当时受到英国听众的热烈欢迎,其中的第二乐章往往被要求单独重奏一遍,因为它不但有着令人惊奇的设计,而且拥有一种内在的美和魅力、妙趣横生、耐人寻味。

乐曲概述G大调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奥地利作曲家海顿作于1791年,初演于1792年。

作品之所以命名为“惊愕”,是得名于作品的第二乐章。

据说海顿写此曲的目的是为了嘲笑那些坐在包厢中的对音乐不懂装懂,而又附庸风雅的贵妇人们,他故意在第二乐章中安祥柔和的弱奏之后突然加入一个全乐队合奏的很强的属七和弦。

实际演出中,当乐队演奏到那段旋律时,那些贵妇人们果然从睡梦中惊醒,以为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甚至想逃出剧场,这部交响曲因此而成名,于是后人也就给此曲冠以“惊愕”的标题。

这部交响曲是海顿最为著名的交响曲之一,与海顿的其他几部交响曲被认为是古典交响乐的丰碑,乐曲中充满了生机盎然的民间歌舞气息和明快欢乐的情绪。

G大调第九十四号交响曲《惊愕》——海顿素有“交响曲之父”之美名,不仅因为他一生作有一百零四首交响曲,更因为他是真正将古典主义美学中对结构美的追求内化到交响曲形式的第一人。

古典主义美学讲究对称,重视比例的合理性,强调音乐素材在功能上的“语言化”(人人皆可经接触而理解);而“海顿老爹”(贝多芬称呼海顿为Papa Haydn)硬是将这些音乐知性的一面以洗炼而意趣横生的方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惊愕》交响曲便是一个很棒的例子。

这部交响曲是海顿最为著名的交响曲之一,与海顿的其他几部交响曲被认为是古典交响乐的丰碑,乐曲中充满了生机盎然的民间歌舞气息和明快欢乐的情绪。

欣赏提示:这个乐章是整个交响曲四个乐章最受欢迎、最为流传的乐章,也是海顿交响曲慢板乐章中最为熟知的一首。

其主题因为充满了一种内在美和魅力,也被用入到作者的著名清唱剧《四季》的一首咏叹调中。

乐曲采用变奏曲的形式,主题简单而朴实,为后来的变化发展留下很大的空间(这正符合于变奏曲原则),初次出现由小提琴轻柔地演奏,第一变奏时声音更轻,然后导致全乐队爆发性的一击。

第二变奏,在原有的基础上,木管在句尾的空拍出奏出短小旋律,与主题相呼应;第三变奏一开始,调性从大调转至小调,音色上,明显分出厚重与清淡来,形成对比;进入到第四变奏后,主要乐器移到木管声部,采用了加花变奏手法;第五变奏也是最后一个变奏,弦乐、管乐及鼓合奏,情绪已与第一次出现时差距较远,在同一个短小的同样是以主题动机作为发展素材的尾声中,轻盈地结束了这章。

人物海顿对古典音乐的主要贡献是交响曲和四重奏,由于他对于交响曲体裁的形成和完善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被人们称作“交响乐之父”。

海顿的性格善良,诚恳而质朴,是一个人道主义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