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史-红色旅游论文及问卷

近代史-红色旅游论文及问卷

调研题目: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考察研究院系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学年学期:=实践时间:=团队调研报告时间:团队成员:今天,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风景秀丽的西泠桥边,那儿矗立着巾帼英雄秋瑾汉白玉的雕像。

那飒爽的英姿,凛然的浩气,让人难以忘怀。

秋瑾(1875-1907)是我国近代女民主革命家。

字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辛亥革命时期同盟会浙江分会会长。

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她致力推翻清政府统治,她积极投身于救国救民的革命运动,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站在秋瑾墓前,人们会想起一个世纪来我们国家的风雨与灾难,我国人民的自强与奋斗;想起1907年7月15日凌晨,那“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日子,绍兴轩亭口悲壮的一幕;想起鲁迅先生的小说《药》。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位为民族解放英勇奋斗的女英雄,牺牲时,年仅三十三岁。

秋瑾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悲剧的,首先是秋瑾的婚姻。

1896年,在随父宦居湖南湘潭期间,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秋瑾嫁与富绅子弟王廷钧(子芳)。

王家虽然经济上富有,足以与官宦之秋家门当户对,但是,这个封建大家庭礼教极严,尤其夫婿王廷钧更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富家纨绔子弟。

据秋瑾的女儿日后回忆说:“王家原是一个旧式的大家庭,充满了浓厚的封建思想,尤以婆母屈氏,性情暴躁,御下极严,晨昏定省,不能有一点儿失礼。

偶有过失,动遭面斥。

”“王廷钧原是一个年少风流的公子哥儿,到了北京以后,被一班朋友们带着,成天价在外面酒肉征逐,后来又结交上了几个贝子贝勒,常常是花天酒地的混在一起,有时竞彻夜不归,甚至卧倒在酒瓮的旁边,沉醉不醒。

”秋瑾婚后的痛苦可想而知。

有《秋日感别》诗云:“昨宵犹是在亲前,今日相思隔楚天。

独上曝衣楼上望,一回屈指一潸然。

已是秋来无限愁,那禁秋里送离舟?欲将满眼汪洋泪,并入湘江一处流。

”终日以泪洗面的秋瑾,对婚姻是无限失望的。

“可怜谢道韫,不嫁鲍参军。

”“知己不逢归俗子,终身长恨咽深闺。

”可见,这种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与秋瑾的个性格格不入。

其次,在日本留学时,秋瑾希望能够联合志同道合的人士一起改革起义。

但在1905年未,日本政府发布了“取缔清朝留日学生规则”。

按照这个规则,留日学生不得参加任何政治活动,违反的人要由日本政府交给清朝驻日公使,送回国内处理。

这使秋瑾十分气愤,她组织了东京留日学生罢课,向日本政府抗议,但日本政府还是一意孤行,在报纸上发布信息,攻击中国学生的行动是“放纵卑劣”。

日本政府的无理野蛮行为,使秋瑾从世界局势认清了中国所处的地位,深感有奋起救国的必要,希望人们行动起来,共同挽救祖国的危亡,于是毅然决定从日本回国。

此时的秋瑾真正成为了一名革命战士,她决心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去唤醒沉睡的中国人。

从此开始了她一生中最光辉的反清革命斗争时期。

1907年,秋瑾在浙江大通学堂主持教务,并编制光复军制,暗中策划武装起义,不幸事泄被捕,于农历六月初六就义于轩亭口。

人虽已去,但是清政府还是不让她安息,就义后,她的墓地还经历了十迁的辗转最终才落户杭州西湖。

始葬: 1907年7月15日,绍兴府城卧龙山西北麓。

首迁:1907年10月,迁往绍兴常禧门外严家潭。

二迁:1908年2月迁葬于杭州西泠桥西侧。

三迁:1908年12月1日,因御史常徵“告发”,被迫迁葬回绍兴城外严家潭。

四迁:1909年秋,远迁湖南湘潭昭山,与王子芳(秋瑾丈夫)合葬。

五迁:1912年夏,迁葬湖南长沙岳麓山。

六迁:1913年秋,还葬杭州西湖西泠桥西侧原葬处。

七迁:1964年,迁葬杭州西湖鸡笼山。

八迁: 1965年初,由杭州鸡笼山迁回西泠桥原葬处,改为圆丘墓,墓表石刻冯玉祥题联:“丹心已结平权果;碧血常开革命花”。

九迁:1966年文革动乱发生,墓被拆除,遗骸再葬于杭州鸡笼山。

十迁:1981年10月,还葬于西湖孤山西北麓,西泠桥南堍。

墓顶设汉白玉雕像。

(即今墓)虽然秋瑾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她的思想与精神却一直扎根在我们的心中。

她冲破传统伦理道德的枷锁,用天赋人权理论倡导男女平权,期望着女子能进学校读书、进工厂做工,取得经济上的独立。

无疑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促进男女平等迈出了一大步。

当太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撒下点点金光,秋瑾汉白玉雕像在夕阳下被无限拉长,她的精神也将在我们的心中永存。

参考文献:[1]秋宗章《六六私乘》,《秋瑾史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第一版,第42页[2]徐自华《鉴湖女侠秋君墓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第一版,第54页[3]《史记·游侠列传》,岳麓书社1988年10月第一版,第896页[4]徐自华《鉴湖女侠秋君墓表》,陈象恭《秋瑾年谱及传记资料》,中华书局1983年7月第一版,第54页[5]陶成章《秋瑾传》,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第一版,第8页[6]《史记·刺客列传》,岳麓书社1988年10月第一版,第644页[7]陈象恭《秋瑾年谱及传记资料》,中华书局1983年7月第一版,第27页[8]徐双韵《记秋瑾》,《秋瑾史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第一版,第28页[9]秋宗章《关于秋瑾与六月霜》,陈象恭《秋瑾年谱及传记资料》,中华书局1983年7月第一版,第9页[10]陈象恭《秋瑾年谱及传记资料》,中华书局1983年7月第一版,第48页[11]柳亚子《鉴湖女侠秋君墓碑》,陈象恭《秋瑾年谱及传记资料》,中华书局1983年7月第一版,第57页[12]陈去病《轩亭吊秋侠文》,中华书局1983年7月第一版,第61页观秋瑾墓有感2012年4月21日,周六的清晨的阳光柔和明媚,我们近代史社会实践六人组一起乘着公车到达西湖,来到孤山的西冷桥边,河边的柳树随风飘扬,春天来了,柳絮在空中随风飘转,放眼望去,秋瑾的雕像映入眼帘,秋瑾头梳髻,上穿大襟唐装,下着百褶散裙,左手按腰,右手按剑,眼望西湖,英姿飒爽。

走近墓碑,上刻孙中山亲笔题词“巾帼英雄”四字,背面立有吴芝瑛、徐白华所书的墓志铭《鉴湖女侠秋瑾墓表》。

站在秋瑾墓前,那飒爽的英姿,凛然的浩气,让人难以忘怀,不尽想起一个世纪来我们国家的风雨与灾难,我国人民的自强与奋斗,想起1907年7月15日凌晨,绍兴轩亭口悲壮的一幕,这位为民族解放英勇奋斗的女英雄,牺牲时,年仅三十。

秋瑾,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她不仅仅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还是一名著名的作家。

1907年3月17日,秋瑾和挚友徐自华来杭州,她们瞻仰了民族英雄岳飞的墓。

在西泠桥畔,她对徐自华无限感慨地说:“如果我死后真能埋骨于此,那可是福份太大了。

”秋瑾英勇就义后,1908年,徐自华等人根据秋瑾生前的愿望,将秋瑾的遗骨移葬在西子湖畔的西泠桥西侧。

1913年孙中山先生到杭州时,曾亲自莅临祭奠,并题赠“巾帼英雄”匾额。

据资料记载,秋瑾墓总共有十次,如下:始葬: 1907年7月15日,绍兴府城卧龙山西北麓。

首迁: 1907年10月,迁往绍兴常禧门外严家潭。

二迁: 1908年2月迁葬于杭州西泠桥西侧。

三迁: 1908年12月1日,因御史常徵“告发”,被迫迁葬回绍兴城外严家潭。

四迁: 1909年秋,远迁湖南湘潭昭山,与王子芳(秋瑾丈夫)合葬。

五迁: 1912年夏,迁葬湖南长沙岳麓山。

六迁: 1913年秋,还葬杭州西湖西泠桥西侧原葬处。

七迁: 1964年,迁葬杭州西湖鸡笼山。

八迁: 1965年初,由杭州鸡笼山迁回西泠桥原葬处,改为圆丘墓,墓表石刻冯玉祥题联:“丹心已结平权果;碧血常开革命花”。

九迁: 1966年文革动乱发生,墓被拆除,遗骸再葬于杭州鸡笼山。

十迁: 1981年10月,还葬于西湖孤山西北麓,西泠桥南堍。

墓顶设汉白玉雕像。

游历完毕后,我们对西湖边游走,聊天欣赏美景真乐事也。

难怪白居易这样留恋:“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难怪苏轼也这样赞叹:“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美景和秋瑾的正义凛然一样留在我们的心中。

忆秋瑾西泠桥下,秋瑾墓。

在一片绿荫的掩映中,秋瑾的雕像立着墓碑上方:身着女装,左手叉在腰上,右手拄在一把剑上,凝眸远眺。

眺望的大概是劫灰零落的中国万里河山,以及“一睡沉沉数百年”,“不识做奴耻”的中国人,可能也预见了她的未来——牺牲,我们的现在——美好。

墓碑下方有孙中山先生提的“巾帼英雄”四个字,是对秋瑾的肯定与赞扬。

墓碑周围,游客拍照留念,或聊起秋瑾往事,聊以慰藉。

探访秋瑾墓的这一天,西湖仍是春意浓足,天气极好,我心里一刹那凄然欣然交替。

现在的日子过得真好,生活安逸不费力气。

可这背后的杀戮牺牲,我无法感同身受,甚至无法想象。

我的悲悯心太小,纳不了全天下,我的勇气也太少,不敢拿性命作赌,换取天下太平。

这世界,像我这样的人很多,从来会被历史湮没,像秋瑾这样的人很少,从来会被刻在高高的历史上,供后人比如我,我们,瞻仰。

推进时代进步的,是秋瑾这样唯匡世经纬,胸怀天下的少数人。

如《英雄寞》中所唱,那沸腾的魂魄,如让山水为之褪色,来拯救这天涯萧索。

但不知为何秋瑾的这雕像是选择着女装的她,而不是穿着惊世骇俗也很有代表性的男装的她。

至少,在我看来,这样像是把她的精神缩影穿在了身上,就算是走过路过不经意瞥见它的路人也能被“惊吓“到。

时间回到那个似乎很遥远,算起来距现在约100年的时代,有这样一批人突兀地闯上历史舞台——众所谓弱柳扶风的她们“以夸张的男性化生活姿态“挑战或者说是蔑视传统社会的三纲五常。

其中有秋瑾。

秋瑾是裹过小脚的女人,那又怎样?事实是她用她的“三寸金莲”骑马跑步的样子也堪比男儿。

健步如飞的飒爽英姿在国仇家难间穿梭,她一脚迈进生,一脚踏向死,从容还是依旧。

大义凛然至此,我只剩下惊叹。

如果某个平行时空,她还活着,如果我能寄封信到那个时空的话,多想让她知道:秋瑾女士,吾辈小生感谢您!”有些小男人如果不骂秋瑾是‘疯子‘、’变态‘的话,真是连上吊都解不开裤腰带的。

“这是我在网上查找秋瑾资料的时候看到的一句话。

话有些偏激,但还是可以从中看出一些东西。

秋瑾的男女平等思想在她的时代还太先进,所以难被接受。

而且秋瑾的存在,是让很多”小男人“都汗颜的事实。

这,我不知道该喜该悲。

若是从长远来看,因为我们追求男女平等,解放女性,也很有可能解放男性。

女性的权力太少,成了束缚,男性权力太多,随之肩上所负责任也重,这也是束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