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淮河南北过渡带的地域文化特色

淮河南北过渡带的地域文化特色

文化后,由于宿州以北的萧县、砀山,为黄河故道地 区,并进入了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区域之中。因此,他
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但在地域文化研究方面, 也难改变“黄淮一体”之说。 黄河与淮河两个流域,在中国许多江河中确实
有着特殊而密切的关系。按照水利学科以支流进入
干流的地理范围划分流域的原则,近代以来的黄河 下游已成悬河,只有干流而几乎没有支流。下游南 岸除山东半岛外,均在淮河流域内。因此,当许多学 者以“黄河文化”取代“淮河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可 以把人们认为属于黄河流域的孔孟之乡及其儒学,
1关于淮河文化相关概念的辩析
迄今为止,以中华文明为研究对象的许多论著, 常常并不把淮河流域作为一个独立单元,而将它从
属于黄河流域文化或黄河文化之中。对地域文化的
分区,习惯按照东北、内蒙、黄河、长江、闽南、云贵等
划分旧J。即使在目前我国新石器文化的分区中,也
开充分讨论,尚需要继续交流沟通。 本文试图通过对文献与考古成果研究,结合对
两岸,一时可能找不出什么差异来。有时要走到数 百里之外,才能反映出来。 自然地理环境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如同自然界 的变化一样,累积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从量变转化 为质变,也就是所谓的“临界现象”。它在相邻两个 不同的地带之间,有一个犬牙交错的景观。凤台花 鼓灯那铿锵有力的节奏,与定远凤阳之间形成的委
of north and south cultural and
breeds

distinctive culture of the Huaihe river.It forms three cultural sections,”Huaihan culture”in
Xinyang.”Wanhum culture”in Bengbu and”Huaiyang culture”in Huaian.After long history of
地域所产生的文化,我们称之为“淮河文化”。从文
化”。这种水乳交融、难分难解的局面,都有确凿依 据:首先按照现在的流域版图划分,由于黄河下游南 岸的历史文化基本上属于淮河流域;其次,由于历史
上黄河夺淮,汇流入海,流域空间相应发生变动,地
化溯源的角度,首先应当考察淮河南北分界意识产
生的过程。
域文化兼属两个流域之内;最后,先秦至两汉时期开 始,黄河从河南孟津到人海口,西段为中原文化,通 过颍水、涡水进入淮河干流;东段为齐鲁文化,通过
们对它的自然地理、经济开发、水利、交通、军事等进
行研究。地域文化常常是以范围不等的自然地理单
元,或者是参照行政区域,约定成俗④,互不侵疆犯 界,其目的在于突出它的地域性特色和应用性价值。
眼底。而在气候上亚热带与暖温带之分,稍经一个 过渡区域就能感受出来。至于人文方面,跨过淮河
万方数据
蚌埠学院学报2012年4月
方言区,在社会风俗方面,也与接壤的蒙城迥然不
同。正是这些跳跃变化的文化现象形成了临界现象
的突变带。淮河两岸地区就处于这样一个突变地 带。
分别用河南话或苏北方言,异口同声地说:我们这里 既有北方的豪放与强悍,又有南方的委婉与细腻。 为此出现了争相树立“南北分界标志”的现象。所
以,我们把这条淮河南北过渡带产生的文化,冠以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North and South Transition Zone of Huaihe River
GUO Xue—dong
(Anhui
Province Research Institute of Culture and History,Hefei,230001,Anhui)
以它们都处于淮河支流的泗水上游为由,归之于淮 河流域历史文化的范围,甚至简称它为“淮河文
对安徽的三个文化圈作进一步解释,认为“徽文化”
是一个圈,“淮河文化”实际是一个带。这就更科学 地说明了“淮河文化”的地域特征。
2淮河南北过渡带是淮河文化生存的空间
“淮河南北分界带”是淮河流域一个特殊地理 空间,它以淮河干流两岸为主要区域。由于这一带 北称“黄淮”,南称“江淮”,既是自然地理南北过渡 带,同时也是南北文化过渡交融的典型地区,对这个
Abstract:”North and south transition
in Huaihe river region.It is also

zone
of Huaihe river”is

special natural and physical geography
zone
zone
of cultural blend transition
沂、沐、泗流域进入淮河干流。历史上的人口迁徙也 随水势而下,进入淮北一带。因此,“黄淮文化”自 有道理。
淮河作为一条南北分界,缘起并非是自然气候 的原因。夏商之前,黄淮地区气候温暖,与江南相 似,不仅有水稻种植,还有成群的大象。商周文字中 出现“象”字以及河南省简称“豫”,都与此有关。南 北分界意识最初产生于春秋时期的军事政治领域。 楚人从汉水流域北上,跨越淮水上游,争霸中原,才 有了以淮河作为南北分界的空间意识,并成为中国 历史上最稳定的南北政治分界线H J。“橘生淮南则
2 0 1
2年4月
蚌埤学院擎稚
Journal of Bengbu College
Apr.201 2 V01.1,No.2
第1卷第2期
淮河南北过渡带的地域文化特色
郭学东
(安徽省文史研究馆,安徽合肥230001)
摘要:“淮河南北分界带”是淮河流域一个特殊自然地理区域,同时也是南北文化过渡、交融地带,蕴育了特色鲜 明的淮河文化。它在千里长淮上下。形成了以信阳为中心的“淮汉文化”、以中游蚌埠为中心的“皖淮文化”、以淮 安为中心的“淮扬文化”这三个板块。漫长的历史变迁,在淮河两岸积淀了丰厚的文化沃土。提升淮河文化研究的 应用价值。是我们当前重要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淮河;过渡带;文化特色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2)02—0121—05
文化传播流动的过程中,它是通过叠加和流失这两
种形态,积淀了淮河南北过渡带的文化沃土。
长城为界。西周立国后,淮汉流域内楚人与土著等 势力相互博弈,交往加强,最终在春秋时形成了一个 统一的“淮汉”政治区域,使淮河南北形成的不同的
政治文化传统融为一体H J。 皖淮文化区:淮河中游以北,包括皖西北的阜阳 地区,皖北宿县、灵璧、五河、泗县及苏北盱眙。这一
化。北宋以后,淮海地区共同经受着黄河改道夺淮
地区,对此始称“淮上”。在南人心中,最初出现以 淮为界,分上北下南的意识。唐宋至元明,淮水常常
作为一条军事或行政界线,强化了以淮水分南北的
带来的历史命运,经济社会发展经历着相同的阶段。
这对于我们研究淮河中游特别是皖北地区的历史文
意识。到本世纪初,张相文提出“唯淮水发源于北
这三个区域虽然地跨三省,而从东西横向来分 析,均处于淮河南北过渡带的地域空间。大家都把 淮河当作自己的母亲河,又都以南北过渡兼融的特 色作为文化标识。淮源桐柏自豪地把淮河称为“中
国南北风水河”;无论在上游还是在下游,大家都会
淮之间仍然饮着白酒,都好像人体血压中扩张压和 缩张压的临界两端。怀远地跨淮北,但它却属江淮
淮水两岸泾渭分明吗?
从人文地理研究角度来研究,用流域文化很难表达 淮河干流地区的文化特征。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
把淮河流域作为完整的水系地域空间,更适合于我
其实情况很复杂。对许多人来讲,可能会是一 团迷雾。从地貌景观来看,当我们在上游南岸罗山 县与北岸的息县,登上中游的八公山、涂山以及下游
的浮山,南岸的丘陵与北岸平原的确截然不同,尽收
尽管李学勤先生从中华文明探源考古方面,针 对淮河中游一带出土的尉迟寺和蚌埠双墩遗址,肯 定了淮河文明在黄河08 作者简介:郭学东(1948一),男,安徽蚌埠人,研究员。
万方数据
122
郭学东
淮河南北过渡带的地域文化特色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当欧远方先生在《弘扬皖 文化遗产》中正式提出用“淮河文化圈”来概括皖北
评估方式,把南北过渡带变成一线,在淮河中游的分
界线定在北距蚌埠市区约4.67公里处。
度划分地域文化的概念,如淮河水利委员会编纂出
版的《淮河人文志》的内容范围,就是按照流域现状 界定的。由于淮河以北支流覆盖的南北空间较大,
我们最初研究淮河文化的特征时,曾用过“南 米北面,南茶北酒,南舟北车,南蛮北侉”等说法加 以概括。这些截然不同的文化景观,难道真的能以
淮河流域的田野考察,立足淮河南北分界带这个地
是以甘青、燕辽、中原、山东、长江、江浙来划分
的旧1,很少把淮河流域作为独立板块,甚至直接用 “黄河文化”或“黄淮文化”的概念,包容淮河流域文
域空间,对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确立淮河 文化学术概念有所参考和借鉴,并借此机会求教于
学界同仁。
化,实际上代替了“淮河文化”。
像长江上游四川盆地那样生长出“巴蜀文化”。在
苏三省,这条南北过渡带与长江黄河一样,因其经过
的地域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板块:以上游 信阳为中心的“淮汉文化区”;以中游蚌埠为中心的
“皖淮文化区”;以下游淮安为中心的“淮扬文化
区”。
淮汉文化区:它是楚国从汉水流域北上跨淮,以 战争方式占领淮河上游以北中原地区,从而实现的 淮汉文化融合区域。南起豫鄂交界的武胜关,北达 豫南的平顶山、南阳、驻马店地区,以当年修筑的楚
to
promote
淮河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上个世纪八十年 代,是政府为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把它作为地情 研究而提出的。它以鲜明的地域性和应用性,吸引 了地方政府及学者,投入这项文化研究活动。但人 们对淮河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多说并存,始终希望能
有较为统一的共识。安徽省社科联课题组曾对地域 文化学科建立,提出应具备的标准ol J。由于未能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