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淮河文化研究现状述评——以淮河流域地域文学为中心

淮河文化研究现状述评——以淮河流域地域文学为中心

第33卷第1期宜春学院学报VoL33,No.12011年1月JournalofYichunCollegeJan.2011

淮河文化研究现状述评——以淮河流域地域文学为中心

李艳洁

(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系,安徽蚌埠233030)

摘要:近年来众多学者对淮河文化的探讨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涌现出大批围绕淮河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性

学术论文,主要涉及经济开发。自然灾害文化和历史地理方面。但淮河流域地域文学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环节,

有待于继续加强研究。

关键词:淮河流域;文化研究;地域文学;现状述评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80X(2011)01—0111—03

ASummaryoftheCurrentSituationsinHuaiheCulture——Ba∞dtheLiteratureintheAreaalongtheHuaiheRiver

LIYan-jie(Department矿LiteratureandEducation,BengbuCollege,Bengbu233030,China)

Abstract:ThescholarswhowerededicatedinthestudyofHuaiheCulturebringnumerousachievementsinthisfield.ThereemergelargenumberofresearchpapersaroundthethemeoftheHuaihecultureinChina.TheyMainlyrelatedtoot?ononlicdevelopment.naturaldisasters,culturalandhistoricalgeography.ButtheliteraturestudytheHuaiheRiverisstillrelativelyweaklink,tObetinuedtostrengthenthere.arch.

Keywords:theAreaalongtheHuaiheRiver,theresearchesofCulture,literatureoftheSummaryoftheCurrentSituations

以往的中国文学研究,大多只注重以历史为线索进行

编年排序,阐述文学的时代性和民族性,而不注重以空间

为区域进行分布组合,考察文学的地域性。这种只注重其

时间关系(时代性),而忽略其空间关系(地域性)的传

统研究思维和方法,往往是一维的、单向的。因而地域文

学研究已日渐受到人们重视,对文学的地域性研究也缓慢

地发展起来。

自从1905年刘师培发表《南北学派不同论>、1906年

王国维发表《屈子文学之精神》之后,直到20世纪90年

代,除了极少数专家外,八十多年间,似乎很少有人就文

化或文学的地域性问题做过专题研究。袁行霈主编的《中

国文学史>“总绪论”在谈到“中国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问题时,提到了“地域的不平衡”这一现象。该书指出:

所谓地域的不平衡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在不同的朝代,

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的变化,呈现出此盛彼衰、此衰彼

盛的状况。二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从而

使一些文体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至少在形成后相当长的

一段时间内都是如此。90年代以来,一些博士论文就地域文学作家群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如:陈建华博士的<中国

江浙地区十四至十七世纪社会意识与文学》,徐永明博士的

<元代至明初婺州作家群研究>,韩结根博士的<明代徽州

文学研究》等,并且出现了一大批相关学术论文。这些研

究成果大多是从以下两种途径人手研究的:

一是以文学史中的个案研究人手,探讨某一地域作家

群在某一时间阶段之内的形成或某一作家在该作家群体中

的地位和作用,如:杨国学《陆游、辛弃疾在宋代武夷作

家群的地位与影响》认为陆游和辛弃疾都留下了若干首与

武夷山相关的优秀作品,两位著名作家的加盟,壮大了武

夷作家群的阵营。提高了武夷作家群的知名度,加重了武

夷文学的分量,扩大了武夷作家群的影响。周明初<明清

时期江南地区文学流派综论>认为明末清初开始产生的自

觉型地域性文学流派集中于以环太湖流域为核心的江南地

区,并具有以诗文结社为依托、以当地望族为支撑、以一

种文学样式为主并诸体兼善、绵延的时间较长等特点。

即便是在作家群的研究中涉及到了地域文化,大多也

只是涉及到地域文化对文学产生的独具特色的影响,乃至

收稿日期:2010—12—02

作者简介:李艳洁(19r79一),女,吉林敦化人,安徽省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系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项目批号:2009SQRSl02);蚌埠学院淮河文化研究中心科研项目

(项目批号:BBXYHHWH2010C03)的阶段性成果。

·1

1】·

万方数据第1期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第33卷

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学风格,如韩大强<大唐之音和而不同——论唐代河南作家群体的文学特征及文学精神>

认为河南文学与其他地域文学相比既有明显的共性特征。

也有着显著的个性差异。唐代河南作家群体的文学活动呈

现出主流意识强、地域色彩弱、敢于革新、样式多元化的

特征,并且形成了具有儒家思想内蕴的爱国主义、忧患意

识和追求审美的文学精神。陈未鹏<<花间集>与地域文

化》从风格、常用物象、抒情范式、词调等方面分析了南

方地域文化对以<花间集>为代表的晚唐五代词的显著影

响,认为这是晚唐五代以来中国经济、文化中心逐渐南移

的结果。赵维江《北方地域文化与辽金元文学>认为辽金

元地域文化为北方游牧、半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与中原传

统的农耕文化的交汇与融合的产物,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

的三朝文学,所体现的社会审美意识、文学观念及其创作

的内容、形式和风格等方面也相应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徐永明<元末明初南方两个文学群体成员的交往及其差异》

指出婺州作家群和吴中作家群是元末南方两个重要的区域

文学群体,他们的思想和创作决定了明初以来文学走向的

必然性,并且考察了这两个作家群的异同,分析了产生异

同的各种原因,探究了文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等。

二是将文学外延扩展,将与文学相关的其它一些艺术

门类同地域文化相联系进行研究。由于外延的扩展与视角

的转换。这一方面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梁珊珊

<明代山东沂沭河流域科举人才的地理分布、特点、成因及

其影响》认为明代沂沭河流域人才分布呈现出整体相对落

后、区域差距明显等特点,造成这种分布格局的原因主要

与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和人才地理系统行为有关

系。蓝勇<中国古代美女的地域认同文化研究>指出中国

历史上对美女的地域认同呈现出一个从北向南的空间发展

过程。具体表现为南宋以前认同黄河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

区向南宋以后认同长江流域美女群体核心区的转变过程;

对美女的认同受区位条件、人类体质、生态环境、经济文

化水平、移民背景的影响。张燕来《北京地名与地域文化》

认为北京地名与北京早期的民族接触、移民历史、思想观

念、世俗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王洪瑞《清代河南书院的

地域分布特征>通过对明清时期河南书院数目、分布密度

等要素的比较研究,基本划定各府州书院发展水平的差异。

胡安莲《河南女蜗神话的演变及其意义》考察了女蜗神话

主要产生在河南省的北部、山西省南部、陕西省西部一带,

随后沿黄河向东传播,与自东向西的伏羲神话在河南的东

部地区交汇、融合,从而丰富、发展、变异,并产生新的

神话与传说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考古发现已经充分证明,古代人类总

是喜欢选择沿河流域作为他们的主要活动区域,河流是衍

生文明的重要区域之一。学者梅新林根据近几十年来的考

古学发展,在《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一文中阐

述了水流域与古代文学的关系:一是流域为中国文学版图

的形成与演变奠定了基本轴线,流域轴线的移动促使和推

动中国文学地域空间的移动;二是舟行河流为文人群体的

聚合以及作品的区域传播提供了天然信道;三是流水作为

·112·文化生命之源泉,激发了作家的创作灵感。水流域与文学

审美、文学风格和文学群体性格及流向之间存在着密不可

分的内在联系。中国地理学上南北之分常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淮河作为我国南北文化融合的交叉地带,其所独具的地域

文化必将是中国整体文化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一些研究

者已经注意到作为地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淮河流域文

化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大力挖掘研究,有可能成为一个地

域文化研究的新视点。关于淮河文化的探讨和研究,近年

来出现了一些相关方面的专著,如:陈广忠的《两淮文化>

和《淮河传》,前者从地域角度探讨了淮河流域文化概况,

后者按年代顺序,综合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等学科知

识,展现了淮河流域的历史文化。李修松主编的《淮河流

域历史文化研究》以确凿的史料详细地论述了淮河流域的

史前文化、古国族、淮夷、道家文化、历史人物、淮系集

团等。池子华在<中国流民史)中具体探讨了近代淮北流

民现象。李景江等主编的‘淮河文化概观》从宏观上论述

了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的变迁。

除此以外,近年来还涌现出大批围绕着淮河文化为主

题的研究性学术论文。总体看来。往往多注重予以下几个

方面的研究:

第一。从学理方面探讨淮河文化的概念、范畴及其成

因等宏观意义上的理论性问题,以期为淮河文化研究提供

可借鉴性的理论依据和框架支撑,如:陈立柱、洪永平

<浅谈“淮河文化”概念>借助地方(区)历史文化资源

促进当地社会发展的强烈意识让。淮河文化”概念破土而

出,并就如何去说一种文化概念的成立是合适的和“淮河

文化”概念可以成立的依据两方面问题探讨了“淮河文

化”概念的提出对淮河流域的社会发展是一件有价值有意

义的事情。李良玉《淮河文化的内涵及其技术层面的研究>

认为从文明史或大历史的角度研究,对淮河文化作出定义

是非常必要的,但需注意淮河文化的内涵随着时空的变化

呈现出不同的特征。高时阔‘分野与交融——安徽淮河地

缘文化解读》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在安徽沿淮一带交融汇

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安徽淮河地缘文化,南方文化的轻

灵阴柔与北京方文化的雄浑阳刚在此有机地融为一体,体

现出依恋故土、兼容并包和农本思想等基本人文精神。

第二,以历史性的考证研究淮河流域的历史变迁,包

括各历史时期淮河流域经济、环境、灾害、人口、城镇、

考古等诸多方面的考证,如:吴海涛<简述宋元时期淮河

流域商贸的变化>考察了宋元时期淮河流域经济社会的盛

衰轨迹。张文华<淮河流域汉唐时期农业灾害发展的基本

特征》通过对淮河流域汉唐时期农业灾害史料的搜集、整

理与分析,概括出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周期性波动,灾害构

成差异,灾害集中性、连续性发生等特点。郭琳<北宋时

期淮河流域的城镇类型》认为北宋时期城镇的数量不仅远

远超过了前代,而且其的类型及职能、发展形态也日益多

样化,并且分析北宋时期淮河流域的城镇的六种类型及其

形成原因,指出这既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征兆,也是南方经

济繁荣的一个重要表现。方成军《淮河流域汉代墓葬形制

万方数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