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领会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真挚的感情。
2.学习“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
3.了解比兴的夸张手法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知识积累】
1、作者介绍:贺敬之(1924—),当代著名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人。
1940年到延安,入鲁艺学习,次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后,被选为中国作协和戏剧家协会理事。
曾任《剧本》月刊和《诗刊》编委等职。
主要创作有歌剧《白毛女》(集体创作)、著名诗篇《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等。
粉碎“四人邦”后,发表了长诗《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
2、什么是信天游:是陕北民歌中一类曲调的总称,一般是两句一节,短的只有一节,长的接连数十节,
每节单独押韵,也可许多节押同样的韵;句子以七言为基础,可长可短,灵活自如。
【自学导航】
一、基础训练
1、选出注音正确的一项:()
A.酿niàng酒杜甫fǔ 黍shù 白羊肚dù手巾
B.酿ràng酒杜甫pǔ 黍shǔ 白羊肚dǔ手巾
C.酿rǎng酒杜甫fǔ 黍shǔ 白羊肚dù手巾
D.酿niàng酒杜甫fǔ 黍shǔ 白羊肚dǔ手巾
2、选择最恰当的词填在括弧里。
A.手()黄土我不放。
(捧、抓、拿、握)
B.紧紧儿()在心窝上。
(放、搁、靠、贴)
C.一头()在亲人怀。
(栽、扎、扑、倒)
D.双手()定宝塔山。
(扶、搂、撑、抓)
3、下列各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A.红旗飘飘把手招。
()
B.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
C.头顶蓝天大明镜。
()
D.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红;一盏盏电灯明又亮,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诗歌,划分节奏,标出韵脚
(1)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进亲人怀。
(2)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2、诵读诗歌,了解大意,体味感情。
(1)《回延安》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全诗有五个部分,试着给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2)《回延安》第一部分中“几回回梦里回延安”表现了;“千声万声呼唤你”
表达了;“母亲延安”的表达作用是;“一头扑进亲人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回到延安时的
的心情。
3、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达的情感。
①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②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③团支书又领进新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④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4、课内文段阅读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树梢树枝树根根,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亲山亲水有亲人。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天南海北想着你……
1.这是《回延安》中的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可分为几层?每层的大意是什么?
2.分析第1节在诗中的作用。
3.下列句子都运用了比兴手法,试具体分析。
①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②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③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种的书。
④试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不超过六个字)。
《再别康桥》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徐志摩及其诗歌创作,初步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2.反复咀嚼诗歌的语言,品味诗歌“三美”。
3.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爱,对自由的追求,对美的体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的高尚情操。
【知识链接】
1、徐志摩及作品:徐志摩,浙江海宁县人。
现代诗人,散文家。
曾留学美、英,1921年开始创造新诗,新月派的重要成员之一。
他是个个性主义者,信仰个性绝对自由,一生追求爱与美,追
求灵性。
出版的诗集有《志摹的诗》、《斐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他的诗大多情感真实,构思巧,意境新,含蓄而不晦涩,鲜明却不浅露,长于比喻,想象丰富,颇具诗美。
他的诗从中国古代和外国诗歌中汲取营养,流利柔和、富有弹性,在创造既是白话又是诗化语言方面,实有功绩。
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
2、新月诗派:成立于1923年,结束于1933年。
初期以徐志摩、闻一多为代表,他们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但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也发表了一些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民主主义思想的作品。
后期由胡适、梁实秋等主编《新月》杂志,杂志不再只谈文学,也登载了各种政治论文,且政治倾向日趋反动,经过与左翼文艺界的斗争而声明狼藉,最终消亡。
【自学导航】
1.《再别康桥》很适宜朗诵,那么为下面划线的字注音,并试着读一读吧。
青荇()榆阴()沉淀()长篙()
漫溯()满载()斑斓()笙萧()
2.学生演读
诵读指导:首先,要把握诗歌的节拍;其次,韵脚字要拖音;再次,要把握轻读和重读。
①以第一节为例,师生共同划分节奏,学生演示其它几段。
②七节共用了哪些韵脚?文中哪些字眼应当重读或轻读?
3.齐读课文后:
①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
②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概括诗人的情感脉络
③作者再来康桥和再别康桥时来去都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这样做?
4.精读剖析,感悟旨趣、品意境:
①思考诗人告别时,哪些举动可以体现出对康桥的深情?
②说说诗人除了作别云彩,还与康桥的哪些事物作别?诗人又是怎样来描写这些意象的呢?
③这些意象融入了诗人怎样的情思?诗人为什么会对康桥产生如此深刻的情感呢?
5.体会诗歌“三美”
闻一多三美理论:闻一多《诗的格律》中,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学生根据三美理论,讨论《再别康桥》是如何体现三美主张的?
六.送别诗积累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送李端》卢纶)
七.作业
根据点拨,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鉴赏文章.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
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鉴赏点拨: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
诗人捕捉到到是女郎道别时到一刹那到姿态。
准确地传出少女楚楚动人的韵致以及依依惜别的情怀。
“不胜凉风”的水莲花的比喻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