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元素周期律 第二课时 教案设计

元素周期律 第二课时 教案设计

对。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练习册中归纳出氢化物的稳定性,其实与氢气反应的难易程度和氢化物的稳定性是同一个意思。
以上我们通过实验事实来说明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那么我们能不能从原子结构理论比较元素金属性或非金属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归纳出元素周期律的定义: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其中元素的性质包括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其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重点。这三个元素的性质都是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而他们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金属性: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有失必有得,我想比较元素的原子失电子能力,那我们得到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书上的实验用H+。让不同的物质与氢离子反应,氧化剂得电子能力一样,还原剂越容易失去电子反应越容易。【看视频】
通过以上实验,同学们能判断出钠、镁、铝的金属性强弱吗?
好。在比较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上,我们提出了两类物质,其一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什么是碱(酸)性?
3.金属性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
与H2反应的难易程度
非金属性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教学反思
这节课很有可能学生已经上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难调动。
板书中说的原子半径,后面却讲了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
金属性与非金属性板书设计有问题。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的最高正价呈现+1到+7,最低负价呈现-4到-1的周期性变化。
钠大于镁,大于铝。
电离出氢氧根(氢离子)的能力
NaOH、Mg(OH)2、Al(OH)3
Si<P<S<Cl。
【从能量角度考虑,学生也许不懂。通过学习后面的课程,慢慢理解。】
半径大小→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力→得(失)电子能力→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2.通过实验视频,比较钠、镁、铝的金属性
3.通过实验视频和分析资料卡片,比较Si、P、S、Cl的非金属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归纳总结、演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让学生认识科学发展历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克服困难、完
善问题的科学精神。





元素周期表的涵义、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比较方法。


同学们再看这张图(化合价变化图),可以总结出什么特点?
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对应的是原子最多失去电子数和最多得到电子数。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绝对值之和一定等于8。也就是说:化合价周期性变化的本质也是原子核外电子周期性排布。
那么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否也随着原子序数的变化呈现周期性变化呢?
所谓金属性即元素的原子失电子的能力,反过来,非金属性就是元素的原子得到电子的能力。


PPT、实验视频。
教学过程(双边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元素周期律。
所谓元素周期律,顾名思义就是元素周期表中体现的规律,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周期表的编排依据。
我带大家一起回顾一下元素周期律的发展历史。
①问题的产生.门捷列夫在编写教材中的碱土金属时,不知Mg应该和Ca,Sr,Ba为伍,还是应该和Zn,Cu,Hg为伍,认为化学元素缺少严整体系
钠、镁、铝所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是什么物质?
很明显,NaOH是强碱,Mg(OH)2是中强碱、Al(OH)3是弱碱。和我们实验的结果一致。
比较非金属性,我们让待比较物质与氢气化合,同样地,越容易得到电子的物质,非金属性越强,反应越容易。【实验视频】通过实验和给大家的信息,同学们可以总结出Si、P、S、Cl的非金属性强弱顺序?
从这段元素周期律发展的历史中,同学们能够得到什么启示?
咱们书后这种元素周期表的编排依据主要是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排布,在这节课之间大家已经学习这部分内容,现在请大家完成学案。。。。部分。
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发现的1-20号原子结构的特点。
总结的很好。现在我给大家钾和铷的原子结构,观察一下元素周期表中纵行有什么特点?
每一门学科或者某一个知识的发展都是曲折前进,螺旋式上升的,通过不断的修正,逐步接近自然真实。我相信咱们书后面的元素周期表也一定有可以完善的地方。
完成相应学案。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从1递增到8的加,且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从上到下逐渐增加。
②存在的困难.对已发现的63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种种基本性质编制卡片、试排.由于相对原子质量测定得不准确,从而遇到了很多困难
③崭新的论点.1869年发表了题为《元素的性质和原子量的关系》的论文,阐述了有关基本论点,并且设计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但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④理论的完善.改变周期表的形式,将同一周期的元素排在一行,同类元素排在一列,每经过7种或17种元素,碱金属或卤素重复出现,周期表趋于完善.
恩。好。由于电子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引起了元素性质也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同学们请看这张表(原子半径图)。从这张图中你又可以看出原子半径是如何变化的呢?
在比较原子或者离子大小的时候,同学们要注意关注主要因素,回避次要因素。对原子或者离子半径大小起主要因素的是电子层数,有这样一个例子,如果把操场比作原子的话,原子核就是操场中间一个蚂蚁(相差105倍呢)。体现了: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主要因素应该是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多一层电子,原子或者离子半径大很多。在电子层数相同的情况下,核电荷数(质子数)对电子的吸引能力占主要因素,核电荷数(质子数)多的,半径小。其次再是电子数的增加。
引入新课
让学生认识科学发展历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克服困难、完善问题的科学精神。
回顾上节课知识。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体会影响原子或离子半径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
总结本节课内容。
板书设计
电子层数不同
1.原子半径质子数(核电荷数)
电子层数不同
电子数的增加
本质:电子周期性排布2.主要化合价
与H+反应的难易程度
教案设计
备课人
李国超
学科
化学
年级
高一
时间
2015.3.30
课题
元素周期律
第(2)课时
课型




知识与技能:1.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
2.了解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的周期性变化。
3.理解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4.了解比较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归纳、分析p14表格,得出电子核外排布的简单规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