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杨柳青一中刘新2011.3
一、课前四问
(一)我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原子半径、元素的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着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运用实验探究、数据分析认识元素性质变化的规律性;通过结构与性质关系的剖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模拟周期律的发现过程,体会科学发现的艰辛;引导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中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的第二课时内容。
这是对化学必修1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上进一步理解,同时也是学生继续学习化学的理论指导,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已初步认识原子的构成、1-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对元素周期表也有了最基本的认识,通过高中《化学1》的学习学生对原子的结构又有了进一步认识,所以学生已基本具备通过原子结构的知识分析归纳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能力,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资料、动手实验等方法探究归纳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一般规律。
(二)我打算多长时间让学生获得?
本节课知识较为抽象,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理解、实验需要约38分钟,反馈练习约7分钟。
(三)我打算让学生怎么获得?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原子半径、元素的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难点】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内在联系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分析
元素周期律属于化学理论知识,基础理论教学具有逻辑性,从教学结构上应当体现教材本身的逻辑系统;要重视理论推理,借助实验和事实分析,应用实验探究法、归纳法和演绎法,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我怎么知道教学达到了我的要求,有多少学生达到了我的要求?
通过学案导学法,将预习学案提前发给学生并督促学生提前完成。
通过课堂师生、生生交流,课堂练习反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教学过程五环节
1.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判断下列各溶液酸碱性的强弱。
(1)NaOH Al(OH)3
(2) H3PO4HNO3
(3) KOH Mg(OH)2
2.短周期元素中(稀有气体除外),原子半径最大的是,最高价氧化物对于的水化物中碱性
最强的是,气态氢化物最稳定的是。
3.下列各组元素中,按最高正化合价递增的顺序排列的是()
A.C、N、F B.Na、Mg、Al
C.F、Cl、Br D.P、S、Cl
4.已知X、Y、Z是三种原子序数相连的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相对强弱的顺序是
HXO4﹥H2YO4﹥H3ZO4,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X﹥H2Y﹥ZH3
B.非金属单质的活泼性:Y ﹤X﹤Z
C.原子半径:X﹥Y﹥Z
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