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人民政府,商丹园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工作部门、事业机构:《全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2-2017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商洛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3年11月28日商洛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2—2017年)根据《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商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发展纲要》,结合我市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一)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初步奠定。
粮食生产能力保持稳定,总产自2007年以来实现“四连丰”,2011年粮食总产59.8万吨,单产达191.3公斤。
畜牧规模化生产占据主导,规模养殖率达46%,发展各类畜禽规模养殖场1707个,适度规模养殖户4745户,肉、蛋人均占有量列全省第三、第一位。
肉鸡出栏量占全省的1/2。
特色产业增收作用日趋明显。
核桃、板栗面积和产量居全省第一,商洛茶叶、烟叶、“五大商药”品质驰名全国,特色产业收入占到农业总产值的63%。
农业标准化水平显著提升,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92万亩、绿色农产品基地90万亩,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3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24个,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6个。
新型市场主体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7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00家。
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4个。
农业物质装备条件逐步改善,农机总动力达到76.94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13.7%。
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586元,增幅居全省第四位。
首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商洛模式”、畜牧兽医资格认证“商洛模式”在全国推广。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更加有利。
一是“四化同步”的引领作用更加明显。
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生产设施不断改进,新技术加速应用,农村人口大规模转移进城,为提升农业装备水平,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了生产要素和有利时机。
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物联技术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全新管理手段。
城市人口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为扩大农产品消费需求,拓展农业功能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是国省对商洛发展的战略定位更加明确。
关天经济区、丹江口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商洛作为水源涵养区,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现代农业。
三是政策支持更加稳固。
省、市出台了促进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设立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形成和构建了持续加大农业投入的保障机制,为激活生产要素,调动社会主体投入现代农业增添了动力。
四是外部环境更加优化。
生态资源区位优势逐步显现,全社会重农支农氛围日益浓厚。
(三)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更加迫切。
目前,我市发展现代农业还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
耕地面积刚性减少,农产品市场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保障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抗灾减灾能力低的问题更加凸显。
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产业化水平低,比较效益偏低的矛盾较为突出。
农村空心化、农业副业化、农民兼业化问题严重,主要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差,科技创新意识和推广应用能力不强,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极为艰巨。
耕地零散,土地流转难度大,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组织化程度较低,市场竞争力差。
今后一段时期,必须抓住、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着力突破瓶颈制约,努力探索出一条商洛特色的山区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四化同步”,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主攻方向,着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支撑,着力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用现代工业、流通、金融、生态理念,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基础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稳定粮食生产,突出特色产业培育。
依托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优化产业布局,推进结构调整,做强优势产业,做优主导产业,做精特色产品,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格局。
坚持科技创新,实施人才强农。
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加强职业农民培育、实用人才培养和农技人员素质培训提升,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坚持创新机制,推进集约经营。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农村经营管理服务机制,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
坚持政府支持,社会参与。
全面落实惠农政策,科学安排支农资金,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引导和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投入农业,合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坚持典型引领,梯次推进。
实施分类指导和差别化管理,加强示范典型培育和先进模式探索,推进生产要素聚集区域率先实现现代化,并鼓励和推动全市整体实现现代化。
(三)目标任务。
到2017年,全市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农产品供给更加充足,农业结构更加合理,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生产经营方式不断优化,农业产业体系更趋完善,农产品质量更加安全可靠,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
基本建成秦岭生态农业示范市,“山地农产在商洛”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探索出山区现代农业发展路径,丹江、洛河等河谷川道流域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145.55亿元,畜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到36%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农户组织化率达到3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15%,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
三、发展重点(一)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1.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坚持稳定面积、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提高总产。
实施“压麦扩薯”战略,围绕打造100万亩马铃薯产业大市,建设秦岭南麓马铃薯产业带和南部冬播马铃薯产业带,抓好30万亩的地膜马铃薯—春玉米间套高产高效示范基地。
在商州、洛南、丹凤、商南、山阳5县区海拔900米以上区域,建立60万亩春玉米间套区。
小麦以商州、洛南、丹凤、商南、山阳5县区的河谷川塬地带为主,重点抓好5个高产创建示范园区。
专栏:商洛现代农业发展主要指标类别指标2011年2017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亿元)农业增加值畜牧业增加值林业增加值渔业增加值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70.6138.8225.13.960.162.571457553110.65.4农民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4586 10800农产品生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粮食播种面积(万亩)马铃薯面积(万亩)马铃薯产量(万吨)蔬菜面积(万亩)59.8312.6641.67.228.925530010018.350设施蔬菜面积(万亩)蔬菜产量(万吨)中药材面积(万亩)食用菌(万袋)茶叶面积(万亩)茶叶产量(万吨)烤烟面积(万亩)烤烟产量(万吨)生猪出栏(万头)肉鸡出栏(万只)蛋鸡饲养量(万只)肉类总产量(万吨)禽蛋总产量(万吨)奶类总产量(万吨)水杂果面积(万亩)水杂果产量(万吨)核桃面积(万亩)核桃产量(万吨)板栗面积(万亩)板栗产量(万吨)水产品面积(万亩)水产品产量(万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3.5241.5160740025.390.1811.811.79149.4254486013.436.20.1812.456.98207.143.66256.481.630.90.1997577.220015000500.37121.8250010000100041150.252011.430562901.971.260.4598.9农业物质装备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万亩)农机总动力(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5976.9413.76510015农业科技科技进步贡献率(%)45 53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数量(个)合作社数量(个)生猪规模化养殖(年出栏500头以上)比重(%)肉鸡规模化养殖(年出栏万只以上)比重(%)蛋鸡规模化养殖(年存栏5000只以上)比重(%)787006999.78610010007599.890农业生态环境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315550802.做大做强现代畜牧业。
做强猪鸡,发展牛羊,扩大规模养殖,重点打造三大产业集群和三个畜产基地。
强力推进“五个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在商州、洛南、丹凤、商南、山阳建立生猪产业集群;以“丹凤亿万只肉鸡产业示范县”项目建设为依托,在商南、丹凤、商州、山阳建立肉鸡产业集群;以标准化蛋鸡场建设为主线,在商州、洛南、丹凤建立无公害1000万只蛋鸡产业集群。
在七县区城周建立奶牛生产基地,在镇安、柞水建立无公害肉牛生产基地,在洛南、商州、丹凤、镇安建立无公害肉羊生产基地。
健全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加快畜禽品种改良步伐。
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预案,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动物疫病的处置能力。
加强饲料、饲料添加剂及兽药等投入品监管,建立完善畜禽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3.加快蔬菜产业发展。
巩固露地菜,扩大设施菜,开发高山菜。
大力发展商州城周万亩、六县区城周千亩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商州、商南、柞水3县区海拔900—1200米6万亩秦岭高山露地有机蔬菜基地,提高蔬菜自给率。
依法实施菜地保护制度,实行严格的占补平衡和补偿机制。
开展设施蔬菜标准园创建活动,建设蔬菜种苗繁育基地,力争种苗统供率达到40%以上。
加快建设田头预冷、保鲜贮藏等设施,积极发展蔬菜精深加工。
建立市场监测体系,推广蔬菜农超对接生产模式,强化产销衔接,畅通市场流通渠道。
确保设施蔬菜面积达到5万亩,蔬菜总面积达到50万亩。
4.做优区域特色产业。
大力推广食用菌“百万袋”循环生产模式,建设食用菌示范县5个,示范镇10个,栽培规模达到1.5亿袋。
核桃以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山阳县为重点,着力打造洛河流域川塬丘陵区、丹江流域川道坡塬区及金钱河、银花河流域浅山区3大优势产区,将核桃发展到305万亩。
板栗以镇安、柞水、山阳、商南四县为重点,抓好品种改良,攻克贮藏、加工关键技术,使板栗面积达到290万亩以上。
加快区域功能性水果发展。
重点建设商州区、丹凤县万亩大粒樱桃基地,着力发展丹凤县3万亩酿造葡萄基地;以镇安、洛南、商州为重点,发展蚕桑基地9万亩。
茶叶抓好标准园、无性系茶园、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加工开发等关键环节,建设茶叶生产基地50万亩,其中标准化茶园30万亩。
中药材以丹参、桔梗、连翘、五味子、黄芩、杜仲、金银花、猪苓、药用牡丹等道地中药材为主,着力打造西部现代中药材种植基地,全市中药材面积发展到200万亩,其中规范化种植10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