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极元功

太极元功

太极元功太极元功拳术,由于过去秘不外传,故知者甚少。

笔者曾于1980年5月在“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表演“太极元功六十四势”、“太极元功四门转走”,并奉师命寻访同门。

在大会交流中,近百个拳种都找到同门,唯太极元功拳没有。

自1981年《武术健身》杂志第二期介绍了吾师常焕章老先生《从秘不传人到公开教学》的事迹后,仅几个月的时间就接到全国二十六省几千封索要资料的来信。

当年常师已八十高龄,笔者又公务缠身,无力满足广大武术爱好者的要求。

今笔者已经退休,愿借《武当》一角将所学公之于众,兼借此机会寻找同门,以了恩师遗愿,告慰在天之灵。

太极元功拳始创于何人,至今尚未得知。

凭恩师生前口授得知,其传自北京公爷府。

由张公爷(满族人,系姓加官名)传授李恩荣(河北省任丘县人,满清官吏),李功成后曾保钺海钦差大人去南方视察。

回京后被誉为“京东四李”之一之“快手李”,与“单刀李”(存义)齐名。

李告老还乡后传授张克宽(河北省任丘县人),功成后曾参加义和团,失败后流落东北吉林市,后传授吾师常焕章。

太极元功拳谱[一路谱文]一路一趟预备式、起式、龙形(单划掌三手)、蹲虎形、右下塌掌、右拓捋式、左下塌掌、左拓捋式、左手劈掌、上步双推手(三手)、左右穿手、退步穿掌(巧女纫针三手)、分手抱球、右手挑旗、左手挑旗、左臂压肘、右手挑旗、右臂压肘、左手挑旗、上步抗肘、栽左肘、回身滚肘一路二趟迎门搬捶、左右蝴蝶手、挑袍双掌、捋手坐纲、放手抖纲、右卷帘手(三手)、猛虎抱头、捋手坐纲、放手抖纲、左卷帘手、猛虎抱头、上步拈手一路三趟白鹤亮翅、平地穿鱼、猿猴亮臂、左领手、右狮子逛球(各三)、单臂擒羊、金鸡抖翎(三)、怀中抱月一路四趟右臂搡掌、白鹤展翅、千斤坠、懒龙翻身、陆地撑舟、上步双撞掌、左臂单鞭(三手)、右臂搓掌、右臂单鞭(三手)、右臂搓掌一路五趟回身搬捶、猴捅马蜂窝(二手)、上步捋手坐纲、放手抖纲、王祥卧鱼、左手搓面掌、进右步肘下捶(二捶)一路六趟回身荷叶掌、拦肘、右臂劈掌、左右单划掌、反臂撩阴、右击裆捶、右手劈掌、左顶心肘、左手反面捶(掌)、左臂掖掌、磨盘掌、左臂搡掌、右臂掖掌、磨盘掌、右臂搡掌、猿猴献果、虎站山岗、双裹手、通臂捶、风摆荷叶、右手钻捶、右反臂撩阴、左击裆捶、左劈掌、右盘肘、逛肘(三手)、右蹬脚、右打虎式、捋手左蹬脚、左打虎式一路七趟右手塌掌、右合掌、右扣手、左栽肘、左合掌、穿掌靠山、左右混元一气、左拦手、上步捻手(二手)一路八趟转身左右退步蝴蝶手、挑袍双掌、右臂缠右肘上捶、左臂缠左肘上捶、左臂砸反面捶、右臂提包砸反面捶、右捋左手掐嗉、左捋右手掐嗦、进左步肘下捶、分手抱球、撤步单划手、合太极[二路谱文]二路一趟预备式、起式、龙形(单划掌三手)、蹲虎形、右下塌掌、左拓捋式、左下塌掌、右拓捋式、左领手、狮子逛球(三手)、单臂擒羊、捋手坐纲、上步顺风扫雪、左右揽捋坐纲、顺风扫雪、右左上步撩阴掌二路二趟回身拦手、野马分鬃、饿马啃槽、右臂搓掌、左臂搓掌、右臂搓掌、四门转走云盘手二路三趟转身掖掌、摘茄、掸尘、掏腮、肘下捶、缩肘、缠腕、揉掌、乌龙出洞、缠腰蛇、捋手、蹬脚、震脚、双撞掌、野马分鬃、右挂边掌、转身迎风扫雪、搬弓子、饿马啃槽、蝴蝶手、双擒坐纲、钻捶、肘下捶、狮子揉球挂帘、转身拦手、右捋左臂砸、反面捶、肘上捶、捋手坐纲、顺风扫雪、迎风扫雪、上步左支捶二路四趟撤步掖掌、磨盘掌、右臂穿掌、左臂推掌、饿马啃槽、狮子滚球、狮子揉球、左支捶、狮子揉球、右支捶、退步拦手、上步击地捶、捋挤推掌、右左羊行、右拦手、左臂穿掌、捋手双搂手、龙摆尾二路五趟右拓捋式、左扶手、捋手捏嗉(二手)、退步撩袍(三手)、捋手搓脚、放手抖纲、仆腿十字手、鹰爪力、鹰形、鹞子穿林、左英雄独立、右浪子踢球、右陆地撑舟、右英雄独立、左浪子踢球、左陆地撑舟、右左双化双推掌二路六趟回身挑手、捋手饿虎扑食、分手抱球、捋手饿虎扑食、左右靠山、上步双捻手(二手)、回身拦手、上步双捻手(二手)、回身右左搓掌二路七趟右左双化掌(各三手)、上步双撞掌、回身掖掌摘茄、转身左揉掌二路八趟右左摸鱼式、拢鱼上岸、双擒坐纲、双撞捶、狮子抱球、撤步龙形(三手)、合太极[三路谱文三路一趟预备式、起式、龙形(单划掌三手)、蹲虎形右下塌掌、右拓捋式、左下塌掌、左拓捋式、右左缠腰蛇、上步双推手、右左拦领手、左臂搓掌、右臂搓掌、上步猫洗脸、迎门右蹬脚、撤步左蹬脚三路二趟左右提篮、捋手扫雪、缠手扫雪、左单撞捶、右肘上捶、左肘上捶、缠手右搡掌、转走云盘手三路三趟撤步掖左掌、磨盘掌、捋手左拐肘、捋手右拐肘、转身领手、左顺风扫雪、左迎风扫雪、上步左支捶、撤步掖右掌、左摘茄、云掌、捋手右拐肘、捋手左拐肘、转身领手、右顺风扫雪、右迎风扫雪、上步右支捶、撤步掖右掌、右摘茄、云掌、右穿手三路四趟击裆捶、捋挤狮子探爪、左狮子揉球、挂帘、右狮子揉球、饿马啃槽、左风摆荷叶、翻身狮子揉球、右垂帘、白蛇吐信、左狮子揉球、左饿马啃槽、右风摆荷叶、两臂左右回还、上步盖花掌、左二郎担山、左霸王举鼎、两臂左右回还、上步盖花掌、右二郎担山、右霸王举鼎三路五趟右左燕子抄食、左蝴蝶腿、右蝴蝶腿、左蝴蝶腿、单臂擒羊、并肩左搓掌、并肩右搓掌、回身扫雪右撞捶、缠手扫雪右撞捶、狸猫倒上树、左挂边掌、左肘下捶三路六趟右领手、狮子逛球(三手)、单臂擒羊、右支捶、右捋右搓掌、左搓掌、捋手千斤坠、左对背、翻身反臂右支捶、怀中抱球、左拦手、左搓掌、右搓掌、捋手千斤坠、右对背三路七趟左右拨浪鼓、左缠腰蛇、左捋手坐纲、放手抖纲、右捋手坐纲、放手抖纲、海底捞月、天边送月、回头望月、老汉拉犁三路八趟右臂挑打、左臂挑打、左缠肘上捶、右缠肘上捶、狮子抱球、撤步龙形(三手)、合太极。

注:本拳谱共三路,每路八趟110式,合计330式(含预备式、收式、左右式、重复式)。

先走大圆,后走里圈阴阳鱼线,整个三路是走太极图。

太极元功拳功理特点太极元功拳虽是太极拳系的一个门派,具有与其它太极拳相通的共性,然而它却是一个以太极阴阳理论为指导思想,吸取综合诸家拳法(不分内外家)精华,并经过长期实践逐渐形成的一个比较完善、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拳术。

其外形动作,内功心法,技击原理以及要领要求和风格特点,均与目前广为流传的陈、杨、吴、武、孙式等太极拳有很大差异。

现就其个性略述如下:一、内外兼修,拳功合一太极元功拳将我国古老的气功养生、导引、吐纳术与拳术有机结合起来,内,注重精气神以及脏腑自然按摩之修炼;外,注重肢体松沉、筋骨抻长之锻炼;意,注重无意及意识专一之修炼;形,注重骨骼构架之优化以及环形、螺旋形之锻炼;术,注重曲中求直,蓄而后发的修炼;功,注重桩功及单操法之锻炼。

使其具有很好的技击性和保健性。

习此拳上功快,一般练功二十多天即可得内气。

久练可以获得深厚的内功功力。

精气神旺盛,可以益寿延年。

其内外兼修,拳功合一,较为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拳套的整体结构上看,该拳注重了内外兼修、拳功合一的修炼。

首先,太极元功拳的预备势即是无极桩。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由无极步人太极,既符合太极原理,又符合传统气功修炼。

该无极桩注重松、静、空和守窍的修炼。

旨在培补和调动先天元气,有明显的治病疗疾、强身健体、增长内功之功效。

因此其贯穿整个拳术修炼的始终。

其次,太极元功拳的起势收势虽是一个动作,里边却包含了四势桩功。

即合抱太极、掌托日月、合光照体、混元归一。

每个桩功都有各自的意守窍位。

四势分开单练即是桩功,合起来连练既是拳套的起势收势,又是气功之动功,可以起到采气、贯气、运气、培元的作用。

无论练桩功、动功,还是起势收势,只要按照要求去做,很快会得到培补内气,增长内功的功效。

其三,太极元功拳有108势单操法,每势都是气功之桩法。

更有十二形桩法,每形都是自成体系的气功功法。

例如:龙形桩以通经易筋为主,由懒龙翻身、乌龙出洞、乌龙戏珠、乌龙摆尾、乌龙探爪、乌龙盘柱、乌龙搅水、云龙献爪等八势组成。

又如狮形桩以炼气为主,由狮子按球、狮子托球、狮子抱球、狮子顶球、狮子逛球、狮子揉球、狮子滚球、狮子运球等八势组成。

桩法虽多,并不要求每个人每势都练。

可以根据各自的身体条件、练功条件和个人爱好,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实用桩法去练。

其四,太极元功拳三路计三百三十势。

表面看比各式太极拳均多,但从其结构实质去看虽多不繁。

因其势多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每势均设左右势。

符合太极阴阳论的理论,有利人体阴阳平衡。

二是重势不重法。

重复势多属重要势子。

重复是在不同条件下的具体应用。

因而太极元功拳套路脉络清晰,招法结构严谨,技击之法显明。

不像有的太极拳需要拆招才能学会技击之术。

拳怎样练,技击上就怎样用;技击上怎样用,拳就怎样练。

确实体现了“拳打千遍其法自现”的拳谚。

只要把套路练熟,即懂技击之法。

2、从拳势的动作组成上看,该拳注重了内外兼修,拳功合一的修炼。

太极元功拳各势动作的组合安排,特别注重“形于外蓄于内,练于外固于内”的修炼。

因之,其动作多属于通过外形的动作带动五脏六腑内部的自然按摩,以强健各脏腑器官,增强其运化功能。

例如混元一气势。

通过以腰带动臂、肘、掌,在胸前划太极图(走外圈也走阴阳鱼线),使五脏六腑自上而下2抖动产生自然按摩。

又如金鸡抖翎势,通过以腰带动两臂前后循环,带动两掌在头部上下前后循环,使胸肺部形成立环形自然按摩,等等。

为什么对五脏六腑如此重视呢?因五脏六腑乃生气之源,内功之基,万病之根。

不仅在练功方面,即在健身方面也起决定性作用。

古有“万物不离五行,治病不离五脏”,“五脏伤而筋骨枯,即魂魄不守矣”的论述。

故历代养生家、武术家、医家,没有不重视五脏六腑的修炼的。

《g艮气精义论》曰:“夫生之形者,必资于五脏,形或有废,而脏不可阙;神之为性也,必禀于五脏,性或有异,而气不可亏……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处也;脾者,仓廪之本,气之处也;肾者,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至于九窍施为,四肢动用,骨内坚实,经脉宣行,莫不禀于五脏。

”可见五脏在练功中的重要。

3、从练拳的要领、要求上看,该拳注重了内外兼修,拳功合一的修炼。

气功三要素,即调身、调心、调息。

这在太极元功拳八字心法中已有充分体现。

其初级目的都是为了培育元气,疏通经络,祛病强身,修补已漏之体。

中级目的都是为了使内气不断强化,聚散随意,运转畅通,精气神旺,内功日进。

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出神入化,发挥人体最大的潜能作用,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理想境界。

所不同的是太极元功拳除桩功(是辅助拳功的)外,其拳功的调身是在动态下进行的,要求通过松沉的肢体运动导引内气,聚散随意。

调心也是在动态的情况下进行的,动中求静,神不外驰,意念专一的指挥拳势运转。

“神人身来气自回,神行气行,神住气住”,与气功的神气相注如出一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