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奥尔夫音乐教案(通用15篇)

奥尔夫音乐教案(通用15篇)

奥尔夫音乐教案(通用15篇)奥尔夫音乐教案篇1活动目标:一、在活动中体验团队合作的快乐。

二、认识昆虫,并根据语词做四种动力表现。

音乐分析:这是一首儿谣游戏,里面蕴含的节奏有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整首儿谣有四段。

每段有四句,每句有四拍。

重难点:重点:能根据儿谣做四种动力的表现。

难点:在活动中学习小蚂蚁与他人合作,并能体验合作的快乐解决重难点的方法:1、通过肢体动作来表现(搬、推、拉、堆),即让孩子在游戏中表现四种动力。

2、通过活动中的搬运游戏、传递积木、搭建舞台等等环节,让孩子充分地体验了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队形及乐器的摆放:队形:半圆形、圆形、竖排乐器的摆放:放置围好的半圆形的凳子底下。

活动准备:木质乐器:木鱼、响板、蛙鸣筒材料准备:昆虫图片、小积木、音乐CD、录音机活动过程一、律动表现,昆虫步伐。

1、认识昆虫(三对足的)2、律动师:播放各式音乐曲风。

幼:以各种昆虫的姿势爬、飞、走。

二、故事引导。

故事:秋天将要举办昆虫选美大赛,六只脚以上的小动物都可以来参加比赛。

可是选美大会需要在一个舞台上进行,所以勤奋的小蚂蚁自愿担任搭建舞台的工作。

三、语词游戏,肢体表现搬/推/拉/堆。

1)根据语词做动作,暗示四种动力搬、推、拉、堆(动力)2)两人一组协力搬运。

3)跟着儿谣敲念拍子,最后进行简单的舞台搭建工作。

(拍子)四、搬运游戏1、不同方位传递积木(左右、跨下、头顶)2、探索不同的搬运方式。

五、配器敲奏,认识木质乐器。

1、确定哪些乐器是用木头做的。

2、配合语词敲奏儿谣节奏。

六、游戏书。

1、找找哪些是昆虫?(三对脚)。

2、请用蜡笔圈选出来。

奥尔夫音乐教案篇2活动目标:1.感知音的强弱,以丝巾为媒介进行表现。

2.在熟悉音乐结构和乐曲主要特点的基础上掌握音乐的强与弱,并进行表演。

活动准备:音乐、丝巾活动过程:一、引入课题1.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丝巾)别小看它,我的丝巾在音乐里会跳舞哦!我们一起来听听看2.幼儿听音乐。

二、音乐分析提问:谁来说说看,音乐中的丝巾从头到尾跳的舞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幼儿根据讲述进行动作创编提问:听上去感觉很有力的这部分音乐你的丝巾怎么来跳舞?出示图谱除了做这样的动作,同样有力的音乐还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跳?(播放音乐大家一起来做一做,各自做各自想做的动作)提问:播放轻柔的音乐(方法同上)出示图谱总结:听上去很有力的部分是音乐的强,听上去很轻柔的部分是音乐的弱。

三、一起来条丝巾舞1、丝巾准备好,请幼儿跟着音乐一起来跳丝巾舞,注意强弱的区分。

(幼儿分别根据图谱展示)2.分角色游戏引导幼儿自定游戏规则:有力的部分由谁来演合适(男孩子),轻柔的部分呢?(女孩子),好!那就让我们开始吧!反复游戏数次结束。

中班奥尔夫音乐《快乐的丝巾舞》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由于在上一天进行了试教,部分环节在黄老师和学科组长的指导下有了调整和改动,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得比较顺利。

教师的引导语恰当,对幼儿的情绪调动很到位。

但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太注重个别儿童的发言,忽视了对其他幼儿的关注和表现,这也是作为一个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和临场应变的能力,担心没有举手的孩子会回答错问题,导致教师无法顺利的展开下面的教学环节,影响教学展示的效果。

其次,这节课如果能增加形象的图谱,对于幼儿的记忆和表现会更有帮助的。

奥尔夫音乐教案篇3活动目标:1、通过欣赏和即兴舞蹈,体验乐曲《葡萄牙舞》欢快跳跃的情绪。

2、通过故事和图形谱,了解音乐结构和创编舞蹈动作。

3、让幼儿感受乐于助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音乐《葡萄牙舞》、丫丫和哈哈的图片、黑板、图形谱活动过程:一、用孩子的名字配上声势律动,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二、感受音乐。

(放主旋律音乐两次)1、欣赏音乐。

提问:你听了这首音乐有什么感觉?听音乐时你想到了什么?2、即兴舞蹈。

(放主旋律音乐两次)师;请你边听音乐边把你想到的东西跳出来。

三、听故事。

有个小朋友叫丫丫,(出示丫丫的图片)她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叫哈哈,丫丫和哈哈这两个好朋友每天在一起玩耍,一起吃饭,还一起睡觉呢!有一天,丫丫找不到哈哈了,哈哈到哪里了呢?正在丫丫着急的时候,来了一个老婆婆,她告诉丫丫知道哈哈去了哪里。

原来丫丫到一个国家去玩,她迷路了,找不到回来的路,回不来啦!丫丫跟老婆婆说:“我要去找丫丫,我要到那个国家去。

”婆婆说:“这个国家很远,只能走路去,还要钻山洞。

还有那个国家的是房子都很奇怪的,你到了就知道了!”丫丫说:“再远我也要去。

”婆婆就告诉了丫丫怎么去,丫丫出发了。

四、分段了解音乐结构和创编舞蹈动作。

1、出示两段纸做的道路的图片。

教师提问:丫丫出发了,丫丫走了多远,请小朋友把手指伸出来一起帮她数数?教师拿着丫丫的图片在图形谱上走八下,教师告诉小朋友:丫丫走了800里,还要继续走,又接着走了800里。

2、拉拉是怎样走路的?请小朋友创编丫丫走路的动作。

听音乐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做丫丫走路的动作。

(放主旋律音乐的第一部分音乐)3、出示两座山的图片。

教师提问:丫丫前面有几座山?(两座山,过一座山还要走一段路。

)山太高,丫丫爬不上去,只有钻山洞了。

4、启发小朋友创编丫丫钻山洞的动作和走路的动作。

请小朋友到前面来表演动作(钻山洞——走路——钻山洞——走路),教师示范动作,并和孩子一起表演动作。

5、听音乐小朋友和教师一起做丫丫钻山洞和从山洞出来走路的动作。

(放主旋律音乐的第二部分音乐)6、丫丫终于到了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人都欢迎丫丫到他们家里去做客,他们一起说了句话欢迎丫丫,你们猜说的什么呢?这句话就是:欢迎你,欢迎你,欢迎你,欢迎你。

节奏为(欢迎你—︳欢迎你——︳欢迎你—︳欢迎你——)这个国家的人很热情,还做了动作表示欢迎,按节奏拍手。

教师带小朋友根据节奏拍手并说欢迎词。

7、丫丫进了这个国家的人家里去做客,她发现这个国家的房子很奇怪,房子的门很矮,要钻进去,钻进去之后又发现房子里面很大,很高。

(出示房屋的图片)8、请小朋友创编丫丫钻进房子和在房子里走路的动作。

教师示范动作(钻门——走路——钻门——走路),并和孩子一起表演动作。

五、听音乐完整地走图形谱、做律动和舞蹈。

1、请小朋友听音乐看老师走图形谱,老师拿着丫丫的图片走图形谱。

(放主旋律音乐两次)2、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走图形谱。

(放主旋律音乐两次)3、老师带小朋友站在原地做律动。

(加上丫丫走路的动作和钻山洞、钻门的动作)(放第主旋律音乐两次)4、课室内放有用积木搭成的山洞和门,孩子在教师的带领下听音乐舞蹈。

使舞蹈具有流动感。

(放完整音乐)5、渗透德育教育。

最后在一个门里终于找到了哈哈,大家一起叫“哈哈!”教师提问:丫丫很艰难才找到哈哈,哈哈应该说什么?我们应该向丫丫学习什么?教育小朋友们要团结友爱,乐于助人。

《葡萄牙舞》全曲是由一个旋律回旋重复了8次组成。

旋律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由两句相同的乐句组成,沉稳而又欢快,象士兵在行走,每一个乐句的旋律走向成直线形,两句旋律线象两条宽宽的道路。

第二部分也是由两句基本相同的乐句组成,急促而欢快,每个乐句感觉前两拍象人蹲着在钻山洞,后两拍象人站起来昂首挺胸走路。

奥尔夫音乐教案篇4目标:一、通过不同的形式感应音乐的曲式。

二、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游戏的快乐。

音乐分析:1、这首曲子是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组曲》之《糖梅仙子》,是属于音乐欣赏。

曲子是属于ABA曲式。

2、曲子的由来:柴科夫斯基:[胡桃夹子]芭蕾舞剧:糖梅仙子之舞阿什肯纳吉指挥皇家爱乐管弦乐团这两首是著名的芭蕾舞剧[胡桃夹子]中的第二幕的两首舞曲。

背景是圣诞节的夜晚,剧中的小女孩梦见自己的圣诞礼物胡桃夹子,正和老鼠军队大战,正当老鼠快要获胜的时候,小女孩拿拖鞋向老鼠丢过去,因而打败老鼠军。

这时候胡桃夹子也变成一位英俊的王子。

王子为了答谢小女孩的救命之恩,就带她到由各种糖果做成的[糖梅仙国]宫殿中,享受可口的糖果。

[糖梅仙子之舞]是小仙子们欢迎小女孩所跳的舞。

3、已有的经验:早在小班下学期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音乐欣赏,是在主题《花儿的宴会》之《小草的春天》,它是来自海顿的《惊愕交响曲》。

曲子的曲式是ABA’B’4、本节课有模拟演奏,曲子里曾出现的乐器有:钢片琴(A段)、大提琴(前奏)、管乐吹奏(B段)活动重难点:重点:通过不同的形式感应音乐的曲式。

难点: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游戏的快乐。

解决重难点的方法:1、是通过倾听、肢体感应、乐器的演奏。

最后通过分组的模拟演奏来完成本节课重点的曲式感应。

2、通过教师的肢体语言、表情、情境、好玩的游戏激发孩子积极参与活动,并且体验活动的快乐,从而解决本节课的难点。

3、整体的设置主要事为了解决这节课重点,难点则贯穿在每一个环节中。

队形及乐器的摆放:1、队形的顺序:队形一:分散在老师的周围(入场)附(图1)队形二:半圆(课堂),分三组。

附(图2)2、乐器的摆放:摆放在凳子的`下方。

附(图3)活动准备:1、音乐CD 、录音机、响板、铃鼓、手摇铃。

2、幼儿游戏书、故事图片、乐器图片(钢片琴、管乐)、凳子(半圆围好)奥尔夫音乐教案篇5一、活动目标:(一)学习儿谣《石头》,掌握节奏。

(二)能大胆的用石头进行游戏造型。

(三)体验合作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音乐CD、各种石子、布袋、各种材质的物体三、活动过程:(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1.师:蝴蝶们一看到小蜜蜂,就急忙要将它赶走,因为小蜜蜂的刺又尖又硬。

小石头来了,他要大家想想有谁能和小蜜蜂一起玩呢?……2.请小朋友模仿石头作出僵硬的造型,教师推一推学生的身体,看看是否坚硬。

(二)学习童谣《石头》1.软与硬的感触2.闭目触摸:请幼儿将手放进布袋里触摸一样东西,并表述特征。

3.发表感受4.教师请幼儿说说石头的功能。

它们都可以做什么。

5.观察石头外形、练习堆叠。

(1)幼儿每人三颗石头:第一段语词“一颗石头当鸡蛋”放下一颗石头。

“两颗石头来作伴”再放一颗石头,“三颗石头丢炸弹”丢石头炸弹在两颗石头中间,“再来一颗怎么办?”空手耸肩。

(2)第二段语词与第一段相反,逐一收石头。

(3)石头乐器:学生每人两颗石头一边念语词一边石头互相敲击演奏。

(三)创意石头造型1.幼儿分成若干组围成小圈,模仿各种石头的样子2.创作:选出小组长取石头,小组自由创作图案。

3.大家欣赏,教师点评。

奥尔夫音乐教案篇6教学目标:1.能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唱《幸福拍手歌》。

2.能够较为准确的演唱连续附点节奏,内心节奏感得到强化。

3.学会生活技能拧瓶盖。

教学重难点:感受音乐作品欢快的情绪、用歌声及恰当的肢体语言表现这种情绪;创编歌词。

教学准备:空瓶子、松子、歌曲范唱和伴奏。

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和幼儿以边唱边跳的形式演绎儿歌《爱我你就抱抱我》。

老师:宝贝们想一想当爸爸妈妈亲亲你、夸夸你、抱抱你的时候你们幸不幸福啊。

幼儿:幸福。

老师:今天啊、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三个好朋友、先让我们来问问他们幸福的时候会做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