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高考——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项练习及答案

新高考——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项练习及答案

新高考——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项练习及答案一、传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朱自清先生冯至远在二十五年前,我读到过一部诗集《雪朝》,是六个人的合集,其中有一位是朱自清。

封面是黄色的,里面的诗有一个共同趋势:散文化、朴实,好像有很重的人道主义的色彩。

那本诗集现在已经很不容易得到了,并且里边的诗我一首也不记得,但根据我模糊的印象,我可以说,假如《雪朝》里的诗能够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发展下去,中国新诗也许会省却许多迂途。

只可惜中国的新诗并没有那样发展下去,中间走了许多不必要的歧路,而《雪朝》中的六个作者也在中途有的抛掉了诗,有的改变了作风。

其中真能把那种朴质的精神保持下来,不但应用在诗上,而且应用在散文以及做人的态度上的,据我所知,怕只有朱自清先生吧。

我最初遇见朱先生是在一九三二年的夏天,那时我住在柏林西郊,他在清华任教休假到伦敦住了一年,归途路过柏林。

我请他到我住的地方谈过一次,过了几天又陪他到波茨坦的无忧宫去游玩过。

他很少说话,只注意听旁人谈讲;他游无忧宫时,因为语言文字隔阂,不住地问这个问那个,那诚挚求真的目光使回答者不好意思说一句强不知以为知的话。

此后他就到意大利从威尼斯登船回国了,三年后,我也回国了,和他却很少见面,见了面也没有得到过充足的时间长谈。

至于常常见面,能谈些文学上的问题时,则是共同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书的那几年。

他谈话时,仍然和我在柏林时所得到的印象一样。

他倾心听取旁人的意见,旁人的意见只要有一分可取,他便点头称是。

他这样虚心,使谈话者不敢说不负责任的话。

他对我的确发生过这样的作用。

我不知道别人在他面前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感觉,但愿他的诚挚和虚心——这最显示在他那两只大眼睛上——曾经启迪过不少的人,应该怎样向人谈话!由虚心产生出来的是公平,没有偏见。

党同伐异,跟自己意见相同的就结为朋党,跟自己意见不同的就加以攻击。

刻薄寡恩,在朱先生写的文字里读不到的。

他不是没有自己的意见,但他对于每个文艺工作者都给予分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杀任何一个的努力。

去年五四,北大举行文艺晚会,我和他都被约去讲演,我在讲演时攻击到战前所谓象征派的诗,夜半回来,他在路上向我说:“你说得对!只是有些过分。

”今年七月四日,我到清华去看他——这是我最后一次见他——他已十分憔悴,谈起一个过于主观的批评家,他尽管不以他为然,却还是说:“他读了不少的书。

”一个没有偏见的、过于宽容的人,容易给人以乡愿的印象,但是我们从朱先生的身上看不出一点乡愿的气味。

一切在他的心中自有分寸,他对于恶势力绝不宽容。

尤其是近两年来,也就是回到北平以来,他的文字与行动无时不在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的发展。

他有愤激,有热烈的渴望,不过这都蒙在他那平静的面貌与朴质的生活形式下边,使一个生疏的人不能立即发现。

他最近出版的两部论文集《论雅俗共赏》和《标准与尺度》是他最坦白的说明。

他一步步地转变,所以步步都脚踏实地;他认为应该怎样,便怎样。

我们应该怎样呢?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

不幸他在中途死去。

中国的新文艺失却一个公正的扶持人,朋友中失却一个公正的畏友,将来的新中国失却一个脚踏实地的文艺工作者。

现在我如果能够得到《雪朝》那本诗集,再把他历年的著作排列在一起,我会看见他在这一世纪的四分之一的时间内在走着一条忠实朴素的道路。

一九四八北京(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文写朱自清先生,却从诗集《雪朝》写起,因为朱自清是《雪朝》的作者之一,通过《雪朝》很自然地引起对朱先生的回忆,也是为了表现朱先生质朴的品质。

B.文中的“迂途”指的是诗歌发展走的不必要的歧路,“乡愿”指对家乡的有深厚情感的人,“畏友”指能严正指出自己错误的朋友。

C.文章第五段结尾说“我们应该怎样呢?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知道”的内容应该是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光明方面发展。

D.本文以与朱自清先生交往的时间为线索,运用了叙议结合的方式,突出了朱先生忠实朴素的特点。

(2)文章结尾段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3)今年是朱自清先生诞辰120周年,请结合本文和你对朱自清先生的了解,勾画出朱自清在你心目中的形象,不少于50字。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齐白石的日子高军齐白石是个很会过日子的人。

他把历年画画挣的金条都装在一个小口袋里,坐卧不离。

住在北京铁栅屋时,天明即起,家里人正洒扫庭除。

齐老先生到画室把荣宝斋的订件画了,然后再画其他订件,言不二价,按照墙上贴的润格来办事。

世界之大,哪儿没有死皮赖脸的人,比如说:“齐老先生添条虾吧!……齐老先生您受累!多画条鱼吧,我内人最喜欢鱼了!”齐先生也不说话,只是斜着看来客一眼,又不好当场驳人的面子,慢慢把笔濡墨,沉吟半晌,一笔、二笔,鱼、虾、蟹自画面跃然而出。

但都不大精神,看着好像离水好几天,要翻肚子的样子。

客人不解问:“这虾怎么看着像死虾?”齐老先生坐在圈椅中说:“活虾子市面上多贵啊!”主客心到神知,一拍两散。

汪曾祺先生在《老舍先生》一文中曾提到,齐老先生家里量米的竹升子都是自己保管的,每天做饭要由他量了米才行。

一大家子人,吃米不少,老先生舍不得。

量一筒,手抖一下。

家里做饭媳妇就说不够,“您再给添一点!”齐老先生就嘀咕着:“你要吃这么多啊!”然后再给量一筒。

周总理后来给老先生换了一处比较大的住所,搬过去没几天,老人住不惯哭死哭活的要回去。

大家都不明白老人的心意,大四合院,花木扶疏不好吗?老舍先生说:“别!他这么惯了,不叫他干这些,他就活不成了。

”其实里面还另有一层,老先生喜欢在家藏东西,东藏一处,西藏一处。

藏东西的地方只有他知道。

这一搬出来,虽说老屋还是家里后辈住着,他也不放心。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中央电影纪录片厂拍《人民艺术家齐白石》时,让他拿点精品出来拍,他怎么也不愿意。

后来还是徐悲鸿去做工作,他才勉勉强强从画台的“消息”里掏出几卷画子出来。

他是细木匠出身,在画台里做几个暗格或者小抽斗之类的“消息”那还不是驾轻就熟。

这些画被掏出后,一卷一卷放在画台上。

徐先生一打开只见宝光四射,全是老先生毕生的精品,呕心之作!有一张画在金纸上的白茶花,上有一蝴蝶翩翩欲下,画得真是精妙绝伦!徐先生不住地用眼光看坐在对面的老头子,心想“这太鸡贼呀!”齐老先生坐在大圈椅中,两袖垂下,眼观鼻,鼻观心,不动声色,真是狡黠得可以啊!黄永玉、李可染他们老问齐白石先生如何把画画好。

这个问题真是让人很烦哎!这问题真没办法用语言说明白。

齐老先生画了一辈子,就知道怎么把画子画好,因为他画不坏!这问题真是要人命了,他们还死问。

又不能直接跟他们说:“我就是天纵之才!”话不能这么说啊!齐老先生只好把笔举到空中,拿眼睛死盯着看了一会儿,慢慢说:“笔不要掉下来!”这话如同一偈,你怎么理解都行。

于是两人笔不掉下来地死画,各有各造化。

但齐老先生也有齐老先生的委屈。

他想山阴羲之爱写《黄庭》换白鹅,李太白醉写蛮书,林和靖梅妻鹤子。

他们都有,而我齐璜怎么就没有?这一天正是北平大风扬沙天,齐白石坐在画室里,听到外面有吆喝卖大白菜的,他坐不住了。

他灵机一动,“我何不画一张白菜去换白菜,那也不失为一段文人佳话呀!”铁栅屋外一个北方汉子正守着一车白菜吆喝,脖子长筋抻得老长的。

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个白胡子老头,戴一个小圆眼镜,正看着他一车白菜出神,十分想吃的样子。

这卖菜汉子见来了主顾忙招呼道:“老先生!你要称几斤?称给得高高的。

”齐老先生从后面摸出一卷纸说:“我拿这画的白菜,换你一车白菜,你可肯么?”这汉子一听,勃然大怒:“我不看你一大把岁数,窝心脚窝死你。

大北风天!有这么消遣人的吗?倒想得美!拿一张画的假白菜,要换我一车白菜!”一顿咆哮,弄得老先生摸不着北。

齐老先生挟着画的白菜灰溜溜地走了,从铁栅屋的大门侧身钻进去时说了一句话:“嗨!真是有辱斯文!”(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齐白石是个很会过日子的人”一句高度概括了齐白石的性格特点,结尾“真是有辱斯文”则写出了他被误解的委屈。

B.文章写齐白石用画“不大精神”的鱼、虾、蟹的方法来对付那些“死皮赖脸”的人,既表现了他的机智,也透露出他的执拗。

C.当黄永玉、李可染请教齐白石如何画画时,齐白石用一句“笔不要掉下来”敷衍了事,这句话生动地表现了他狡黠的特点。

D.本文语言颇有特色,生动活泼、风趣幽默,有的句子还富有地方特色,如“这太鸡贼呀!”“窝心脚窝死你”等。

(2)文章是如何表现齐白石精湛的艺术水平的,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表现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齐白石精湛的技艺。

B.“沉吟半晌,一笔、二笔,鱼、虾、蟹自画面跃然而出”是正面描写他的画技高超。

C.描写徐悲鸿观画时的动作细节和内心独白,目的是以大师衬大师,更显齐老的技艺精湛。

D.写黄永玉、李可染的仰慕有助于烘托齐老的高超技艺,而写周恩来和老舍则与此无关。

(3)齐白石用白菜画换真白菜的行动以失败告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居里夫人自传(节选)1914年8月1日,德国向法国宣战。

所有符合条件的公民,包括实验室的职员和学生,都加入了军队的行列,镭研究所实验室里只剩下我和一个有严重心脏病的技师。

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都应该义无反顾地尽其所能,帮助国家渡过难关,我当然也不能例外。

我把实验室所储存的镭,放到绝对安全的地方藏起来,努力发挥自己的专长和运用自己的学识,尽一切努力为国家作应有的贡献。

我主要的工作是为各个军事医院提供X射线检查,同时负责组织战地医疗队。

战争期间,利用X射线能够查出伤员弹片所在的确切位置,医生手术时可以十分迅速和准确。

如果是骨骼和身体器官受到损伤,通过X射线也能一目了然地发现。

借助这一手段,医生对许多内伤的恢复情况也能了然于心。

但是战争开始的时候,没有一所军事医院配备X射线治疗仪器,也没有必要的技师,在其他的医院里这种设备也是寥若晨星。

我决心自己来解决设施和技师这两大难题。

我四处奔走,把所有的实验室X射线设备集中在一起,1914年8月和9月两个月里,建成了几个X射线医疗站,由我培训的志愿者在医疗站里负责具体操作。

在马恩战役中,这几个X射线医疗站起了很好的作用,只是这种设备和人员太少,无法满足整个巴黎地区所有医院的需要。

我向红十字会请求帮助,他们给了我一辆普通的敞篷汽车,经过我的设计和改装,这辆车变成了流动X射线医疗车。

车上有一台设备齐全的X射线放射设备,一台发电机固定在车厢里,利用汽车上的发动机带动发电机以供应X射线设备所需的电力,只要有医院需要,我们便迅速开车赶到。

医生们尝到了流动医疗车的好处,这种车的需求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

我向政府提出了增加流动医疗车的计划,很快得到“全国伤员救护会”的大力帮助,他们的工作效率很高,我的计划在最短的时间里变成了现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