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类文本阅读传记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他发现了最早的中国——记何驽博士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连续发掘出土了陶寺早、中期城址,宫殿区核心建筑,墓葬区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彩绘陶器等随葬品,以及以观象授时为主并兼有祭祀功能的观象台。
文物考古专家进一步考证,证实襄汾县陶寺遗址极可能就是4000多年前尧时代的唐尧帝都。
完成这一艰巨而神圣任务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队长、陶寺城址发掘领队何驽博士和他的队员们。
何驽博士上中学时就喜欢语文、英语和历史,特别是对文物考古一直很感兴趣。
1981年,他义无反顾地选择考古专业,考入了北京大学考古系。
2001年7月提前完成博士研究生学业的他,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
但他更愿意到考古一线。
后来,他主动要求下基层。
在湖北荆州工作期间,他撰写了《中国文明起源考古研究思考点滴》等50余篇有价值的论文。
他常给同事们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要想印证较大和深奥的理论,就必须到考古实践中去,掌握大量的考古实证,只有到都城遗址去考古,才能发现更有价值的东西。
野外工作条件一般都是比较艰苦的,但这些对何驽来说似乎已经习惯了。
他说:在野外工作,我不奢求什么,只要晚上有个住的地方,白天有个一日三餐就足够了。
他在陶寺一住就是四个春秋。
作为领队,他经常带着队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他总是白天在田野里搞发掘,晚上在灯下读书、思考、写论文,经常熬到夜里十一二点。
四年中,他撰写了40多篇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何驽的发现,为唐尧时代在天文历法上的贡献进一步提供了佐证。
因为没有这一发掘,尧舜禹时代只能是神话传说,而何驽所做的一切,等于为印证陶寺遗址成为唐尧帝都提供了确凿的历史证据,这就让神话传说与考古结论相吻合,使文明始祖尧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具有了更加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何驽在事业上是成功的,也是令人叹服的。
但谈起四年多的陶寺考古历程,他总是感慨万千。
2002年,陶寺被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与研究项目,而他就是这个项目重点——陶寺遗址的牵头人,具体挖掘工作从哪里下手,大家都在看领队。
他深感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但工作能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他心里当时几乎没有谱。
他知道应该相信文献,但也绝不能拘泥于现有的东西而裹足不前。
他认为,考古工作既要有大胆的设想,又要有科学的态度。
他从小就养成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倔强性格,遇到事情总爱刨根问底。
何驽和队员们在陶寺遗址发现了一个建筑遗址,猜测该建筑可能用于观测日出。
冬至时,考古队员冯九生专门来到建筑遗址现场进行观测,结果发现日出时,太阳并不在观测缝中,于是陷入茫然。
何驽认为很可能是观测点位置有偏差,该建筑应该是有观测冬至功能的。
何驽的观点一时在考古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当时各种说法不一,质疑声如潮水般涌来:何驽所提到的观测缝,是不是有意识做出来的?目前学术界很浮躁,想搞点轰动效应的人太多,何驽莫非是想制造爆炸性新闻贪图出名?……不管周围的人怎么想,怎么讲,何驽并没有因此懈怠和放弃。
之后何驽又邀请15名国内著名天文学专家亲临现场进行论证,基本确认该遗迹是天文观测遗址。
而这前前后后的两年中,何驽的付出却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因为他的工作已经超出了考古专业的范围,涉足了天文学等领域,可想而知,没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没有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不注重学习、研究、设想、推断,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2005年11月10日,世界顶级刊物《自然》杂志第438期刊登了陶寺发现古观象台的消息。
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波兰的学者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予以赞赏。
(有删改)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他发现了最早的‘中国’,主要是指何驽的考古证实了襄汾县陶寺遗址极可能就是4000多年前尧时代的唐尧帝都。
B.第一段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了襄汾县陶寺遗址的发掘成果,目的是凸显传主的成就,引出下文对传主的事迹的介绍。
C.何驽对陶寺天文观测遗址的考证,证实了唐尧时代在天文历法上的贡献,使文明始祖尧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具有了更加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D.最后一段属于侧面烘托,通过写世界顶级刊物《自然》杂志刊登陶寺发现古观象台这一消息,进一步表现了何驽考古发现的重大影响和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对传记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项,证实了错,原文为进一步提供了佐证。
答案:C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何驽义无反顾地报考了北京大学考古系,选择考古专业,这与他上中学时就喜欢历史,对文物考古有很大的兴趣分不开。
B.何驽认为大量的考古实证需要到遗址中去发现,只有到考古实践中去才能发现更有价值的东西,其他途径不可行。
C.在野外工作,我不奢求什么,只要晚上有个住的地方,白天有个一日三餐就足够了,这里直接引用何驽的话,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D.何驽在陶寺考古期间,白天带领队员们搞发掘,晚上还要写论文、搞研究,他撰写了大量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E.陶寺遗址的考古队员在建筑遗址观测时发现,冬至那天,太阳并不在观测缝中,由此断定,该建筑遗址并不具有观测冬至的功能,何驽却不这样认为。
解析:本题考查对传记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项,其他途径不可行说法过于绝对。
E项,由此断定……功能错,文中只是说队员于是陷入茫然。
答案:BE3.作为一位优秀的考古工,何驽身上表现出了哪些鲜明个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作答时,要通读全文,筛选出反映何驽鲜明个性的关键语句并对其加以整合,要先高度概括,再结合文本展开具体分析。
答案:注重实践。
何驽更愿意到考古一线,主动要求下基层,亲自到考古现场开展发掘研究工作。
不怕吃苦,高度敬业。
面对野外工作的艰苦条件,何驽无所畏惧,从来不奢求什么;他白天带领队员在田野里搞发掘,晚上还要写论文、搞研究。
大胆设想,有科学的态度。
何驽大胆猜测陶寺遗址的一个建筑可能用于观测日出,又组织队员到遗址现场进行实地观测。
倔强执着。
面对外界的质疑,何驽没有懈怠和放弃,而是坚定自己的信念,邀请多位知名专家现场论证。
二、(2017届四川资阳市第一次诊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张大千李永翘张大千一行来到莫高窟的时候已经是深夜时分,他刚放下行李便迫不及待地打着手电进入洞窟内,他简直惊呆了。
在依稀的灯光下,只见石窟内的所有墙壁都绘满了五彩缤纷、光耀夺目的各种壁画,宛如一座金碧辉煌的艺术宫殿!他看见这些壁画与彩绘激动至极,毫无倦意。
他在敦煌停留的时间近三年之久,成了当时的中国画家中来敦煌最早、停留时间最长、钻研最深、临摹最多、影响最具、贡献最大的第一人。
在张大千来敦煌之前,莫高窟已有两次编号,但因其很不科学,故其影响甚微。
他细心比较了前两次编号的优劣后,决定对莫高窟进行一次重新编号。
他经过实地仔细调查,每日领着张心智小心谨慎地从事这项十分重要却异常枯燥的工作。
他们先在纸上初编后,然后在每个石窟洞外直接进行,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对莫高窟的编号工作,从而为莫高窟的每个洞窟都标上了清清楚楚的门牌号码。
张大千率领众人对敦煌壁画的临摹工作全面展开了,他把众人分成了几个小组,严格按照复原临摹法来临摹,这种临摹方法难度更大,要求也更苛刻。
他每天皆是出没于洞窟之间,手忙于笔纸之上,一头风沙,满身颜料。
他在敦煌时不仅要克服物质和精神上的许多困难,而且要冒着生命危险。
他没有退缩,他说:为了祖国的艺术事业,我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拼、去搏!张大千在编号、临摹等工作中,抽空写成了《敦煌石室记》的手稿,是我国敦煌艺术研究的首部学术专著。
张大千及其所率的众人临摹敦煌壁画精品300余幅。
张大千带着他的临摹敦煌壁画回来之后,走到哪里,哪里便会刮起一场猛烈的敦煌旋风——人人交口说敦煌、称赞敦煌、向往敦煌,敦煌光辉伟大的艺术奇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传扬。
张大千临抚敦煌壁画展览在兰州引起轰动,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正式成立,从此,对于敦煌的科学保护与研究被纳入了国家计划,并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张大千临摹的敦煌壁画相继在兰州、成都盛大展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使国人从此了解了敦煌艺术。
敦煌学巨擘陈寅恪撰文《观大千临抚敦煌壁画之所感》,他说:虽是临摹之本,兼有创造之功,实能于民族艺术上别辟一新境界;其为敦煌学领域中不朽之盛举,更无论矣!《韩熙载夜宴图》为五代南唐时的著名画家所绘,张大千一见到这件国宝中的国宝就爱不释手,执意要买。
可是卖主要500两黄金,而他也只有这么多钱,但却是用来买房子的。
他素爱北平,抗战胜利后,他来到北平后就准备在此地买房定居了。
不久前,他刚刚看重了一所房产,那是一所旧王府,深得大千的喜爱。
其售价也是500两黄金,他已交了定金,不日即要交割。
他最后还是决定买下了这幅画。
张大千决定了要远赴南美,但他觉得行前首先要把他所珍藏的《韩熙载夜宴图》等一大批国宝捐献回祖国。
他通过徐伯郊之手全部捐赠给了祖国。
张大千在巴西八德园中亲自搬动假山巨石时不慎用力过猛,突然觉得双眼发黑,金花乱冒,什么也看不到了,经医治,瞎了一只眼,成了独具只眼。
现在,不要说画工笔画,就连写信,他也是模模糊糊的。
不在困难面前低头的他向古人学习、向外国人学习、向大自然学习。
他将中国古老的破墨、泼墨画技法与西方绘画中最新的抽象自动画表现技法相融合,创立出了一种独特的破墨、泼墨,再进而发展为泼彩和泼写兼施的新技法与画风。
他说:这样画可以得其天趣,能发前人之所未发。
艺术无止境,我们作画的人就应当这样,时时进步,不断创新。
张大千的一生视绘画犹如生命,而且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他曾多次说过:我的画笔不会停,我会一直画到死的那一天。
他一生中用废了的各种毛笔不计其数。
张大千逝世以后,根据他留下的遗嘱,他把绝大部分的财产捐献给了国家,而他留给亲人们的只有他的数量极少的自作书画,每人还分不到一幅。
(选自《张大千传》)【相关链接】张大千,中国现代黄山画派始祖,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集大成者。
82岁时,他勇敢接受了一次挑战:要画一幅巨画——《庐山图》。
他在绘制画的上端部分时,叫家人将他抬到画桌上去,他趴在桌子上,颤巍巍地艰难绘画,画着画着,感到头昏眼花、心动过快、体力不支。
家人赶紧拿救心丸让他服下,他稍微歇一歇,继续趴着再画。
他感慨道:我这哪里是在绘画啊,纯粹是在拼老命啊!集三年之努力,巨著《庐山图》完工,引起轰动!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莫高窟重新编号的工作十分重要又异常枯燥,但是张大千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就独自完成了对莫高窟洞窟的编号工作。
B.张大千采用要求高、难度大的复原临摹法临摹敦煌壁画,有时甚至需要冒着生命危险,但张大千仍然没有退缩。
C.张大千一生以艺术为重,舍弃购置喜爱的旧王府,重金购买《韩熙载夜宴图》,表明他在物质享受与艺术事业冲突时,优先考虑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