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国内标准体系研究与建议分析

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国内标准体系研究与建议分析

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国内标准体系研
究与建议分析
摘要:标准规范在构建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标准的制定与应用将有助于降低项目的实施成本与难度,促进业务规范化与规模
化发展。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是电力系统分布式自动化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以帮助电力企业实现负荷预测、负荷控制、负荷平衡等功能。

然而,目前电
力负荷管理系统标准存在着不足之处,需要进行改进升级。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标
准的完善和升级,需要电力系统工程师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政府的相关政策和支持。

我们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标准会持续完善,进一步提
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国内标准体系;完善建议
引言:
目前,我国的电网负荷管理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对电力负荷管理系统
标准进行分类整理后,主要包括负荷预测、负荷控制、数据采集、数据传输等几
个方面。

在负荷预测方面,当前的标准偏重于历史数据和统计方法,难以满足负
荷预测的高精度需求;在负荷控制方面,标准缺乏对于负荷细化控制、现场数据
处理等方面的规定;在数据采集和传输方面,标准缺少对于数据安全、数据传输
效率等方面的考虑。

1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标准分析
1.1 终端类标准
(1)标准中,主要有两个方面:集中式空调系统终端技术条件和分散式空
调系统终端技术条件。

(2)行标部分主要包含了电能信息采集终端技术规范通用要求、厂站采集
终端特殊要求、专变采集终端特殊要求、电能信息采集终端检测装置技术规范。

(3)企标部分,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专变采集终端技术规范、专变采集终端型式规范、采集终端远程通信模块接口、专变采集终端检验技
术规范、终端应用软件设计导则等。

1.2接口类标准
当前,有两个与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有关的接口标准,这些标准的主要内容是:在电力负载管理系统中,主站与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的帧格式、数据编码和传输
规则;点到点、多点共线、点到多点的通信模式;多点共线和多点对多点都是一
对多的通信模式。

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来引导整个负载管理业务系统的
运作和发展,也没有一个能够保障系统中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的协作和效率。

2 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标准完善建议
2.1 深化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设计研发
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的制定是为了解决当前电网供需不平衡问题,实现对用电行为的精细化监测和控制,确保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稳定供电。


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功能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负荷特性精准分析新型电
力负荷管理系统需要对负荷特性进行精准分析,包括用电类型、用电时间、用电
量等信息,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的电力负荷管理方案。

同时,对负荷的实时监测
和预测也是必不可少的。

2.负荷实时监测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需要对电力负荷
进行实时监测,包括分钟级监测和数据采集等。

通过对负荷的实时监测,可以及
时发现负荷波动和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可控负荷精准预测新型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需要对可控负荷进行精准预测,包括高峰期负荷、非高峰期负荷、季节性负荷等。

通过对可控负荷的精准预测,可以制定相应的负荷控制策略,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供电。

4.能效服务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需要向用户提供能
效服务,包括节能优化、节能改造等。

通过有效的能效服务,可以提高用户的使
用效率,减少电力浪费,降低用电成本。

5.用电安全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需要
向用户提供用电安全服务,包括用电安全监测、短路保护等。

通过保障用电安全,
可以避免电力事故的发生,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在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功能
规范制定中,需要清晰明确系统建设的业务边界,避免出现过度依赖技术、过度
扩展功能的问题。

同时,将可控负荷精准预测、负荷分钟级监测等基础业务纳入
到规范中进行明确,为后续的系统开发和用户使用提供基础支持。

在对新的负荷
管理系统进行功能说明的基础上,对其运行模式、数据模式等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

业务模型规范需要对系统的业务范围、业务流程、工作要求、工作内容以及
各环节间业务关联关系进行明确,以此来指导系统开发和验证工作。

数据模型规
范要求对数据格式进行统一和标准化,建立出系统的数据流程,避免数据格式不
统一的问题。

在技术标准上,有必要对新一代电网负荷管理系统进行技术框架、
数据交互等方面的研究。

技术体系结构标准要对体系结构的设计依据、设计路线、技术体系结构和技术标准等方面进行详细地阐述。

在此基础上,采用最新的分布
式体系结构与数据处理技术,对分钟级的采集频率数据量进行快速处理,以达到
实时负荷数据分析、智能负荷策略分解、实时控制指令响应的目标。

在安全性标
准上,有必要对新一代电网负荷管理系统进行安全性标准的研究。

安全架构规范
要按照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基本要求和电网公司的网络安全防护的有关要求
进行设计。

总之,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技术规范需要立足于当前电力系统的
需求,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推动电力负荷管理向精细化、智能化方向
发展,为实现电网供需平衡、保障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有力支持。

2.2 改进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终端
随着新一代电网负荷管理系统主站的建成与应用,对与其连接的负控制终端
硬件设备在功能性能、中继扩展功能、控制环路监测功能、调试运行、检验测试
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2.3优化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接口通信
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数据交换模型需要对数据交换模型进行研究,明确
数据交换的格式、协议、接口等。

对于数据的传递过程,需要确定有效的保障机制,确保数据的安全传输和接收。

同时,还需要明确数据交换对象和范围,确保
系统间数据的有效交换。

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互操作规范是系统之间协同工作
的关键,需要规定系统之间的交互方式、数据格式以及数据传输协议等。

互操作
规范的制定需要围绕业务需求,协调各系统的技术特点以及设备和技术之间的差异,确保系统能够有效协作。

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客户侧资源接入规范需要建
立客户资源接入规范,规定客户信息、用电设备信息以及负荷控制参数信息的获
取方式、传输方式和接口协议等。

这有助于确保客户资源接入的标准化和数据的
统一性,使负荷管理系统能够更好地实现可控性和可预测性。

新型电力负荷管理
系统接口规范制定,需要考虑接口的兼容性以及接口规范的合理性。

针对新型电
力负荷管理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接口,需要明确接口的具体功能和实现方式,
产生工作需要的数据也应该经过充分的探究与明确。

在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下,
可以提出一套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

该方案应该根据电网现状,确
定系统结构和技术特点,并结合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等,实现系统的精准监测和
控制。

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电网的稳定及可靠性问题,确保其安全、可靠地运行。

结语:
随着“双碳”目标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不断推进,电力负荷管理系统
的标准已逐渐变得不适应当前业务的发展需求,因此需要着手完善和建议新型的
技术标准体系。

总之,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技术标准体系的完善和建议,是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升级与完善的必备基础。

只有通过标准化的建设,才能保证电
网公司新型电力负荷管理业务的规范有序开展,确保电力的高效利用和生产效益
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颖,龚桃荣,陈宋宋,石坤,杨世海.面向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的分层分区动
态调控架构展望[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23,21(04):51-58.
[2]李彬,白雪峰,王京菊,耿龙妹.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发展的关键支撑
技术研究[J].内蒙古电力技术:1-6.
[3]位祺,张蒙晰,刘敏,李疆生,金广祥,郭慧芳.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信息
通信支撑技术的发展及展望[J].内蒙古电力技术,2022,40(04):27-32.
[4]毕红续,周练.咸宁供电:启动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建设[J].农村电工,2022,30(05):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