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复习大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复习大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复习大纲

第一章心理与心理学

第一节心理与生活

一、生活中的心理现象

二、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认知主义人本主义

第二节心理与科学

一、个体心理

(一)认知 1、注意 2、感知觉 3、记忆 4、想象 5、思维 6、智力 7、创造力(二)动机和情绪 1、动机 2、情绪

(三)人格、气质和性格 1、人格 2、气质 3、性质

(四)意识与无意识

二、群体心理(一)社会思维 1、态度 2、社会知觉

(二)社会影响 1、从众 2、服从

(三)社会关系 1、友谊和爱情 2、利他

三、科学心理学的应用(一)心理咨询与治疗(二)工业与组织心理(三)商业心理

(四)教育心理(五)军事心理(六)运动心理(七)犯罪心理

第三节心理与成长

一、人心理的发展(一)童年期(7——12岁)(二)青少年期(11、12——17、18)

(三)中年期(35或40岁——60或65岁)(四)老年期(60岁以后)

二、青年心理发展(一)认知发展

(二)社会发展 1、自我意识 2、社会关系 3、职业

三、大学生心理发展

第二章健康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心理健康的含义

一、健康的概念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二)心理健康的特点 1、心理状态具有相对性 2、心理状态具有连续性

3、心理状态具有动态性

4、心理状态具有可塑性第二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一)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前提

(二)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

(三)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必备条件

(四)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成败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生理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脑损伤 2、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不健全

3、躯体疾病

4、遗传因素

(二)外部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社会环境2、学校生活3、家庭因素

(三)个体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情绪不稳定 2、性格缺陷

3、心理发展的内在矛盾

4、认同的危机

第三节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及应对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一)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分布具有一定的特点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冲突(一)独立与依赖的冲突(二)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三)个体生活与群体生活的冲突(四)学习压力与学习能力的冲突

(五)情绪体验与情绪调控的冲突(六)性生理与性心理的冲突

三、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一)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二)积极参与“心理体验” (三)科学对待心理问题(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三章大学生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

第一节心理问题的概述

一、概念的区分

二、常态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一)常识性的区分(二)心理学的区分

三、心理问题的类型(一)心理困惑(二)心理障碍(三)精神病性障碍

第二节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一)适应问题(二)学习问题(三)人际交往问题

(四)恋爱与性心理问题(五)职业生涯发展问题(六)情绪问题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一)神经症 1、恐怖症 2、焦虑症 3、强迫症 4、疑病症 5、精神衰弱

(二)心理障碍 1、躁狂发作 2、抑郁发作 3、双相障碍

(三)人格障碍 1、偏执型人格2、分裂样人格3、反社会人格

4、冲动型人格

5、表演型人格

6、强迫型人格

7、焦虑型人格

8、依赖型人格

(四)性心理障碍

三、大学生常见的精神病性障碍(一)精神分裂症(二)偏执型精神障碍(三)急性短暂性精神病

(四)感应性精神病(五)分裂情感性精神病

第四章大学生心理咨询

第一节心理咨询的概念和对象

一、什么是心理咨询(一)保密原则(二)非指导性原则(三)助人自助原则

二、哪些人可以来做心理咨询 第二节大学生心理咨询的类型与作用

一、大学生心理咨询有哪几种类型(一)发展性心理咨询和障碍性心理咨询

(二)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咨询

(三)短期心理咨询、中期心理咨询和长期心理咨询

(四)门诊心理咨询、电话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咨询、现场心理咨询二、心理咨询可以提供什么帮助

(一)认识自己的内外世界(二)纠正不合理的理念(三)学会理解他人(四)增强自知之明(五)学会面对现实和应对现实(六)构建合理的行为模式第三节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内容与过程

一、大学生心理咨询可以处理哪些问题

(一)适应于成长问题(二)情绪困扰问题(三)学业学习问题

(四)人际交往问题(五)恋爱情感问题(六)自我问题(七)择业就业问题二、大学生心理咨询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一)开始阶段 1、建立咨访关系 2、收集信息 3、分析、诊断 4、信息反馈

(二)指导与帮助阶段 1、制定咨询目标 2、选择咨询方案 3、实施指导与帮助

(三)巩固和结束阶段

第五章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培养

第一节自我的心理学阐述

一、自我与自我意识的含义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一)自我认识(二)自我体验(三)自我调节

三、自我意识的特性(一)意识性(二)社会性(三)能动性(四)稳定性

四、自我意识的形成

第二节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征

(一)自我认识自觉、符合实际,具有客观性(二)自我体验敏感、强烈,具有丰富性

(三)自我调控主动、持久,具有积极性(四)自我形象涉及强烈、丰富,具有完整性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冲突

(一)“主观的我”与“客观的我”之间的冲突

(二)“独立的我”与“依赖的我”之间的冲突

(三)“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之间的冲突

(四)“开放的我”与“封闭的我”之间的冲突

(五)“逆反的我”与“顺从的我”之间的冲突

第三节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

一、客观地认识自我

(一)镜中自我 1、通过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我 2、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

(二)反思自我

(三)实践自我

二、积极地悦纳自我

三、合理地塑造自我

第六章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人格的概述

一、什么是人格

二、人格的特点(一)独特性(二)稳定性(三)统合性(四)社会性

三、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一)生物遗传(二)环境(三)社会文化

四、人格的心理结构(一)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二)卡特尔的特质因素理论

(三)艾森克人格特质理论(四)大五人格模型(五)大七人格模型

第二节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及常见问题

一、大学生的人格特点 二、大学生常见的人格发展偏差(一)自我中心(二)追求完美(三)偏执(四)羞怯(五)悲观第三节塑造健全人格

一、健康人格的标准(一)和谐的人际关系(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四)正确的自我意识(五)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

二、培养健全人格的途径

(一)增进自我认识(二)充实心灵(三)融入集体(四)主动寻求帮助(五)从点滴做起

第七章大学生情绪管理

第一节认识情绪

一、什么是情绪

二、情绪的大家族

三、探寻情绪背后的意义

(一)情绪对健康的影响(二)情绪对人际互动的影响(三)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第二节大学生的情绪特点

一、大学生的情绪特点

(一)情绪的丰富性和狭隘性(二)情绪的稳定性与波动性(三)情绪的强烈性与细腻性

(四)情绪的外显性与内隐性(五)情绪的想象性(六)情绪感觉的低次元与理性的高次元二、大学生情绪健康的标准

第三节大学生常见的不良情绪及其调适

一、大学生常见的不良情绪及主要表现

(一)情绪反应过度 1、愤怒 2、焦虑 3、应激状态

(二)情绪反应不足 1、忧郁 2、冷漠

(三)不能接受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状态

二、常用的不良情绪调适方法

(一)接纳自己的情绪变化,使用不同的情绪宣泄法(二)转移注意力,暂时置身事外 (三)使用“情绪温度计”法(四)好心情也能“装”出来(五)以新的思维方法看待世事

第四节培养积极情绪

一、核心:欣赏自己,用于肯定自我

二、重心:培养内心的平衡与宁静

三、立足点:多播种快乐的种子

第八章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

第一节关于爱情

一、爱情三因素理论

二、爱情与喜欢

三、爱情与依恋(一)安全型依恋关系(二)焦虑一回避型依恋关系(三)焦虑一反抗型关系第二节大学生的恋爱心理

一、大学生恋爱的特征

(一)注重恋爱烂漫,追求精神体验

(二)注重恋爱过程,追求新奇唯美(三)恋爱态度宽容,情感危机增多

二、大学生恋爱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你是真的爱我吗——大学生不良恋爱动机解读

(二)你是喜欢我,还是爱上我——大学生恋爱的混沌状态

(三)我爱的人,你爱我吗——单相思的苦恼(四)你为什么不爱我了——失恋心理的调适

三、培养健康的恋爱心理(一)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二)培养爱的能力(三)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第三节大学生的性心理

一、性心理发展

(一)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

1、口唇期(0—1岁)

2、肛门期(2—3岁)

3、生殖器期(4—6岁)

4、潜伏期(7—12岁)

5、生殖期(12岁以后、青年、成年)(二)赫罗克的四阶段划分

1、性的反感期

2、向往年长者的拾起,也称“牛犊恋”期

3、对异性的狂热期

4、浪漫的恋爱期(三)我国学者认为性意识分为三个阶段 1、疏远期 2、接近期 3、恋爱期

二、当代大学生性心理的表现及特点

(一)性生理成熟,性心理滞后(二)对性充满好奇,渴求了解性知识(三)存在性压抑、性冲突现象

三、大学生性心理问题及调适

(一)大学生常见的性心理困惑

1、性梦

2、手淫

3、性厌恶和性偏见

4、性病和性变态等疑病性障碍

5、性体象的困扰(二)性心理障碍 1、性身份障碍 2、性偏好障碍 3、性指向障碍

第九章大学生人际交往

第一节人际交往概述

一、人际交往及人际关系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的意义(一)增进大学生的情感交流,有益于身心健康

(二)有利于加速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三)有助于大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三、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一)空间距离(二)交往频率(三)仪表风度

(四)个性品质(五)人格吸引(六)相似与互补(七)沟通技巧四、人际交往中有趣的心理效应

(一)首因效应(二)近因效应(三)晕轮效应(四)刻板效应(五)投射效应第二节大学生人际交往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