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植物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植物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植物生理学复题一、名词解释1.光合单位是指存在于类囊体膜上的完成一次光合作用的最小结构单位,由作用中心色素和辅助色素构成。

2.量子产额是指每吸收一个光量子通过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分子数,也称为量子效率。

3.辅助色素是指只能吸收和传递光能,不具有光化学活性的叶绿体色素,又称为聚光色素。

4.作用中心色素是指在光合作用中心的少数特殊状态下能产生光化学反应的叶绿素a分子。

5.光能利用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光合作用所累积的能量与同一时间内照射在同一土地面积上的日光能的比率。

6.水势在标准状态下,每偏摩尔水的体积的溶液化学势与每摩尔体积的纯水的化学势之差,称为水势。

7.安全含水量是指粮食种子安全贮藏的最大含水量。

8.水通道蛋白是存在于生物膜上的允许水分子自由通过的有高度专一性的蛋白质,有利于细胞的水分吸收。

9.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体表面散失到外界的过程,通常气孔蒸腾是蒸腾作用的主要方式。

10.主动吸水是指植物细胞通过增强代谢活动消耗能量吸收水分的方式。

11.水分临界期是指植物对水分缺乏最敏感最容易受到伤害的时期,此时缺水将会对植物产生无法弥补的危害甚至不能完成生活史。

12.植物必需元素是指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元素,一旦缺乏,植物将不能正常生长发育和完成生活史。

13.需肥临界期是指植物对矿质元素缺乏最敏感最容易受到伤害的时期,此时缺少将会对植物产生无法弥补的危害甚至不能完成生活史。

14.交换吸附是指植物根系通过与土壤溶液中的离子通过交换吸附离子到根系表面的吸收矿质营养的方式。

15.呼吸速率是指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单位重量的植物组织在单位时间内所吸收的氧或释放的二氧化碳量。

16.温度系数是指温度每增加10℃,呼吸速率增加的倍数。

17.呼吸商是指植物呼吸时释放的二氧化碳与吸收氧的摩尔数之比。

18.无氧呼吸熄灭点是指无氧呼吸随氧浓度的升高而减弱,当氧浓度增加到某一点时,无氧呼吸消失,这一氧浓度称为无氧呼吸熄灭点。

19.光呼吸是指在光照条件下,植物绿色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还存在一个吸收氧分解有机物质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

20.转移细胞是植物细胞中的一种特殊细胞,其主要功能是负责植物体内物质的转移和运输。

二、改写后的文章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长发育和代谢过程的学科。

在此,我们对植物生理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了解释。

光合单位是完成一次光合作用的最小结构单位,由作用中心色素和辅助色素构成。

量子产额是每吸收一个光量子通过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分子数,也称为量子效率。

辅助色素是只能吸收和传递光能,不具有光化学活性的叶绿体色素,又称为聚光色素。

作用中心色素是在光合作用中心的少数特殊状态下能产生光化学反应的叶绿素a分子。

光能利用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光合作用所累积的能量与同一时间内照射在同一土地面积上的日光能的比率。

水势是在标准状态下,每偏摩尔水的体积的溶液化学势与每摩尔体积的纯水的化学势之差。

安全含水量是粮食种子安全贮藏的最大含水量。

水通道蛋白是存在于生物膜上的允许水分子自由通过的有高度专一性的蛋白质,有利于细胞的水分吸收。

蒸腾作用是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体表面散失到外界的过程,通常气孔蒸腾是蒸腾作用的主要方式。

主动吸水是植物细胞通过增强代谢活动消耗能量吸收水分的方式。

水分临界期是植物对水分缺乏最敏感最容易受到伤害的时期,此时缺水将会对植物产生无法弥补的危害甚至不能完成生活史。

植物必需元素是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元素,一旦缺乏,植物将不能正常生长发育和完成生活史。

需肥临界期是植物对矿质元素缺乏最敏感最容易受到伤害的时期,此时缺少将会对植物产生无法弥补的危害甚至不能完成生活史。

交换吸附是植物根系通过与土壤溶液中的离子通过交换吸附离子到根系表面的吸收矿质营养的方式。

呼吸速率是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单位重量的植物组织在单位时间内所吸收的氧或释放的二氧化碳量。

温度系数是指温度每增加10℃,呼吸速率增加的倍数。

呼吸商是指植物呼吸时释放的二氧化碳与吸收氧的摩尔数之比。

无氧呼吸熄灭点是指无氧呼吸随氧浓度的升高而减弱,当氧浓度增加到某一点时,无氧呼吸消失,这一氧浓度称为无氧呼吸熄灭点。

光呼吸是在光照条件下,植物绿色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还存在一个吸收氧分解有机物质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

转移细胞是植物细胞中的一种特殊细胞,其主要功能是负责植物体内物质的转移和运输。

共质体和质外体是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体系,其中转移细胞在同化物的运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生理酸性盐是一种能够导致土壤溶液变酸的盐分,植物对其吸收的偏好性较高。

离子拮抗是指不同盐类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相互消除毒害现象。

单盐毒害是指植物在只含一种盐的溶液中生长不正常的现象。

最高生产效率期是指作物生长发育的某个时期,施肥营养效果最好,最有利于增加产量。

花熟状态是指植物在开花之前达到的一种生理状态,能够感受外界环境条件刺激,诱导开花。

抗逆性是指植物对逆境的抵抗和忍受能力。

耐逆性是指植物在遇到不良环境时,通过调节代谢反应以阻止、降低和修复逆境伤害的抗逆方式。

交叉适应是指植物在适应一种逆境条件后,能够增强对另一种逆境的抵抗能力。

双受精作用是指植物受精过程中,花粉中的一个精核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合子,一个精核与极核细胞融合形成胚乳的过程。

集体效应是指在单位面积的柱头上承载的花粉数越多,花粉萌发越快,萌发率也越高。

脱落是指植物器官在衰老过程中自然脱离母体的现象。

临界夜长是指光暗周期中,短日植物能开花的最小暗期长度或长日植物能开花的最大暗期长度。

春化作用是指低温影响植物发育,促进植物开花的作用,有的植物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低温处理才能正常生长发育。

光周期现象是指植物必须在适宜的光周期条件下才能正常发育和开花的现象。

植物激素是指由植物本身合成的微量有机物质,能够显著调控植物生长发育。

植物生长物质是指在较低浓度下能够对植物生长发育产生显著调控作用的有机物质,包括内源的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植物生长发育的微量有机物质称为植物生长素,它具有植物激素类似的生理作用,可以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

分化是指来自同一合子或遗传上同质的细胞转变为形态、功能和化学组成上异质的细胞的过程。

需光种子指有些植物的种子必须接受光照刺激才能萌发。

植物合成和提供有机物质的部位称为源,接纳、消耗和储藏有机物质的部位称为库。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生理生态作用包括:作为细胞质的主要成分,代谢作用过程的反应物质,植物对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能保持植物固有的姿态,以及调节植物的体温。

蒸腾作用的重要生理意义包括:是植物吸收水分和运输水分的重要动力,有降低植物体和叶面温度的效应。

根毛区作为根系吸水主要部位的原因包括:根毛是根表皮细胞的突起可以增加根的吸收面积,根毛细胞的尖端分泌粘液,在土粒与根毛之间有粘液层,使根毛紧密地与土壤颗粒接触,更有利于根毛吸水,以及在根毛区的初生木质部已经分化,次生木质部也已开始分化,这些输导组织的形成有利于水分的纵向运输。

植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包括:净化环境,可以吸附粉尘、减少噪音、吸收有毒的物质,并且被吸收的污染物有些形成络合物而降低毒性;监测环境,利用对某种污染物敏感的植物,来指示环境中污染物的种类和含量,为防治污染提供信息。

种子萌发可分为吸胀、萌动、萌芽三个阶段。

吸胀阶段的代谢特点是物理性吸水占主导地位,吸水速度迅速增大,原生质开始活动;萌动阶段是生化变化占主导地位,吸水趋于停滞;萌发阶段是生长器官中物质的合成与器官生长占主导地位,吸水速度继续增加。

R/T是植物根系吸收土壤水分的效率,即根系吸收的水分量与土壤中水分总量的比值。

根据下表数据,计算不同土壤含水量下植株的R/T如下:土壤含水量(%)植株的R/T15 0.2720 0.3825 0.4530 0.5335 0.60从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植株的R/T也随之增加。

这是因为土壤含水量越高,土壤中的水分分布更为均匀,植株的根系可以更容易地吸收到水分。

相反,土壤含水量过低时,植株的根系吸收水分的效率会降低,导致植株的生长受到限制。

因此,保持适宜的土壤含水量是提高植物生长的关键之一。

根冠比是指植株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重量的比值,反映了植株地上部与根系生长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抑制关系。

根据不同含水量土壤的计算,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上升,根冠比下降。

然而,土壤水分含量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土壤含水量低时,对地上部的影响大于对根系的影响;而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土壤含氧量降低,当土壤含氧量降低到一定值,根系缺氧时,对根系的影响大于对地上部的影响。

氧化磷酸化的机理主要是通过化学渗透学说进行解释。

呼吸链上的递氢体与电子传递体在线粒体内膜上有特定的位置,彼此间隔交替排列,质子和电子定向传递。

递氢体有质子泵的作用,当递氢体从线粒体内膜内侧接受从底物传来的氢(2H)后,可将其中的电子(2e)传给其后的电子传递体,而将两个H泵出内膜。

膜外侧的H不能自由通过内膜而返回内侧,因而使内膜外侧的H浓度高于内侧,造成跨膜的质子浓度梯度(△pH)和外正内负的膜电势差(△E),二者构成跨膜的H电化学势梯度(△μH)。

质子动力使H流沿着ATP酶的H通道进入线粒体基质时,在ATP酶的作用下推动ADP和Pi合成ATP。

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有两种作用,即间接作用和直接作用。

间接作用指的是光合作用,植物必须在较强的光照下生长一定的时间才能合成足够的光合产物供生长需要。

直接作用则指光对植物形态建成的作用,只需短时间、较弱的光照就能满足。

光对植物生长的直接作用主要表现在需光种子的萌发和黄化苗的转绿两方面。

需光种子的萌发受光质的影响,通常红光促进需光种子萌发,而远红光抑制需光种子萌发。

黄化植物在黑暗中生长呈黄化状态,而给黄化植株照光就能使茎叶逐渐转绿,这主要是因为叶绿素和叶绿体的形成需要在光下形成。

在光下,淀粉分解产生的葡萄糖6磷酸可被转运至保卫细胞,进一步代谢形成葡萄糖和磷酸,使保卫细胞中的磷酸浓度升高,激活保卫细胞膜上的K通道,使K进入保卫细胞,水分进入,气孔张开。

在暗中,淀粉合成增加,葡萄糖6磷酸转化为淀粉,使保卫细胞中的磷酸浓度降低,K通道关闭,气孔关闭。

作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营养元素的需求也不同。

例如:在生长初期,作物需要大量的氮肥促进茎叶生长;在开花期,作物需要大量的磷钾肥促进花果生长和发育;在果实成熟期,作物需要大量的钾肥促进果实的甜度和质量。

因此,施肥应根据作物生长阶段的需要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产量和品质。

合理施肥的指标如下:①施肥量要适量过量施肥会导致营养元素的浪费和环境污染,而缺乏施肥则会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因此,应根据土壤肥力、作物需求和产量目标等因素确定适当的施肥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