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专项训练:等高线地形图(附答
案)
等高线地形图是一种用等高线来表示地形高低的地图。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的地方表示坡度陡,等高线从低处向高处凸出可以判定为山脊,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鞍部。
等高线地形图上的数据是相对高度,等高线可以相交、重叠,但不可以闭合。
在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中,绿色代表高原。
因此,正确答案为:1.B 2.A 3.B 4.D 5.C 6.B 7.C 8.A 9.A。
11.
1)不正确。
2)不确定。
3)不正确。
4)不正确。
5)不确定。
6)不确定。
12.
1)A代表山脊,B代表山谷。
2)约为200米,D地气温更高。
3)东北方向,约为1.5千米。
4)因为沿着小溪向下游前进可以找到水源和人类活动的迹象,有可能找到安全的地方。
13.需要具体问题才能回答。
1) A点的海拔高度是800米,此等高线地形图的等高距是50米。
2) B处的地形部位是山峰。
3) C处的地形部位是山谷。
4) 图中所画的①、②、③三处河流中,有一处错误,应
该是③。
因为③所在位置应该是山峰,不可能是河流。
14.(1) 回答图中地形部位名称:C处是山谷,E处是山峰,B-D是山脊。
2) 如果B-D是一条小河,其河水应是向B处流去。
3) 甲、乙的相对高度是50米。
如果我校七年级要进行一
次攀援活动应选择E处。
4) 如果甲、乙两地之间的图上距离为2厘米,那么,它
们的实际直线距离约是4千米。
15.(1) 量算图中EC间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实地距离为6千米。
2) A和F所代表的地形部位分别是山峰和山谷。
3) 图中B点的海拔为500米,等高距为50米。
4) C点位于B点的东南方向。
5) 如果在D坡和E坡开垦梯田,应选择在E坡,判断的依据是E坡比D坡更平缓。
16.(1) 图中A、B两处,适合攀岩的是A处;适合漂流的是B处。
①河段小河的流向大致为南北方向。
2) 在图中正确的位置标出“鞍部”。
3) 图上测得甲、乙两地的直线距离约为1厘米,若要在两地间修建缆车,已知比例尺为1:xxxxxxx,则缆车线路长度至少3千米。
4) 图中C、D两山坡更适合修梯田的是D坡。
17.代号地形部位名称
甲山峰
丙鞍部
丁山谷
E 山脊
XXX 陡崖
18.(1) 图中确定方向的依据是指南针。
2) 判定图中各序号代表的山体地形部位的名称:①山峰,
②山谷,③山脊,④山峰。
3) 某班同学分别选择沿⑤路线和⑥路线爬到山顶乙,沿
路线较省力原因是⑤路线海拔高度较低。
4) 图中小河的流向大致是南北方向。
19.(1) A点的海拔是400米,此等高线地形图的等高距是
50米。
2) B、C处的地形部位名称分别是:B山峰;C山谷。
3) 甲村位于乙村的东北方向;若甲、乙两村的图上距离
约为6厘米,则两村的实地距离为12千米。
4) 图中所示的①、②、③三河流中,有一处位置画错了,应该是②。
判断理由是,①和③所在位置都是山峰,不可能是河流。
20.根据图中信息,完成下列要求。
无法完成,因为没有提供问题。
1.B地形部位名称是鞍部,E处是山谷,图中适合开展攀岩运动的地形部位是D。
2.甲、乙两山峰的相对高度是570米。
3.甲乙两地之间的图上距离约2厘米,实际直线距离约12千米。
4.B地的地形类型属于山脊,F处是陡崖,根据指向标,请判断,B地在F地的西北方向。
5.B、D两处水流较湍急的是D处,判断依据是D处等高线更密集,坡度更陡。
11.请根据地图标注,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 A、B两处地形类型相同。
×
2) C、E两处地形类型相同。
√
3) D处是山顶。
×
4) F处是山谷。
×
5) G、H两处地形类型相同。
×
6) E处比C处更适合开展攀岩运动。
√
12.
1) B地形部位名称是山顶陡崖,甲、乙两山峰的相对高度是570米,D处是山谷。
2) 因为小溪都汇入河流,由山地流向平原,并且河流沿岸地区往往有人类居住等,所以B地在F地的西北方向。
3) 甲乙两地之间的实际直线距离约12千米。
4) B地的地形类型属于山脊,F处是陡崖,根据指向标,B地在F地的西北方向。
5) B、D两处水流较湍急的是D处,因为D处等高线更密集,坡度更陡。
13.
1) 甲、乙两山峰的相对高度是600米,100米,鞍部和山谷是地形类型,③为山脊。
2) 甲、乙两地之间的实际直线距离约为2千米。
3) 图中标注的地形部位名称是鞍部和山谷。
4) B地在F地的西北方向,因为B地的地形类型属于山脊,F处是陡崖,根据指向标,可以判断方向。
14.
1) 图中标注的地形部位名称是鞍部、陡崖、山谷,甲、
乙两山峰的相对高度是570米,E地形部位的名称是山谷。
2) B地在F地的方向是西北。
3) 甲、乙两地之间的实际直线距离约为2千米。
4) 图中标注的地形部位分别是③山脊、④陡崖、②山谷。
15.
1) 图中标注的地形部位数量是3个。
2) E地形部位的名称是山谷,山顶和山脊是适合开展攀岩运动的地形部位。
3) 甲、乙两地之间的实际直线距离约400千米,相对高
度约50米。
4) B地在F地的方向是东北。
5) 图中适合开展攀岩运动的地形部位是E,判断依据是等高线越稀疏,坡度平缓。
16.
1) 适合开展漂流运动的地形部位是B。
2) 图中标注的地形部位名称是A、B、C,水流自西向东流。
3) 图中标注的距离比例尺是1:,B到C的实际距离是30
千米。
4) F地形部位的名称是山谷。
17.
代号对应的地形部位名称分别是:A山顶,B山脊,C鞍部,D山谷,E陡崖,F山谷,G山脊,H山顶。
18.
1) 指向标可以判断地图上的方向。
2) 图中标注的地形部位分别是①山脊、②山谷、③鞍部、
④陡崖。
3) 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平缓。
4) B地在F地的方向是自北向南。
19.
1) 甲、乙两山峰的相对高度是600米,100米,鞍部和山
谷是地形类型,③为山脊。
2) B地形部位的名称是山顶陡崖E,甲、乙两山峰的相对
高度是60米,D处距离甲约2千米,距离乙约12千米。
3) 图中标注的地形部位名称是鞍部山谷。
4) ③处等高线从高处向低处弯曲,为山脊,不容易发育
河流。
20.
1) 图中标注的地形部位名称是鞍部陡崖E,甲、乙两山峰的相对高度是570米,D处是山谷。
2) 甲、乙两地之间的实际直线距离约为2千米。
3) B地在F地的方向是平原盆地西北。
4) D处等高线更密集,坡度更陡,可以判断水流较湍急。
5) 适合开展攀岩运动的地形部位是D。
21.甲对应的地形部位名称是山脊,山峰对应的是B地形
部位。
22.丙对应的地形部位名称是鞍部。
23.丁对应的地形部位名称是山谷。
24.EF对应的地形部位分别是陡崖和山谷。
25.XXX对应的地形部位分别是山脊和山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