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初探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初探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初探
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性学习主要在于学生的学,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发现、发明的心理动机去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和理解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下面我谈一谈关于探究性学习应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 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探究的动机和兴趣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的各种情境,以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既不是自发的,也不是靠教师下达指令就能激发的,问题才是思维的动力,只有有了恰当的问题,才能促使学生认真地思考。

而在以往数学教学中,学生习惯于听教师的讲解,懒得动脑,不会思考,只会机械地记忆与模仿,所有的性质、定理几乎都是在学生毫无感觉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他们对一切的一切都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如入云雾之中。

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被扼杀了,读书索然无味,课堂教学如死水一潭。

课程改革要求创设有生命力的课堂。

而只有当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与实际问题有差距、有矛盾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大,探究的兴趣也最浓。

所以,最能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因素是问题情境。

现代心理学也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有问题开始的。

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教学实践中,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以下几点:
1.1 问题的提出,要抓住学生认知的冲突或知识的迁移。

问题,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

然而,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有如此的功效。

如果只是在知识的记忆和是非的层面上设问,学生只是简单的一问一答,那么,问题再多,也不能起到开启学生心智的作用,更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只有抓住学生认知的冲突或知识的迁移,并就此设计问题情境,才能使学生开启幽闭的心智,极大地调动探究的热情。

教师要善用教材,激活课堂,让学生在认知的冲突中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1.2 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最近发展区”。

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等来设置探究领域。

超出相应的领域则太难,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甚至还会不同程度地挫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若低于相应的领域,则容易流于肤浅,冲淡学生的探究欲望,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

显然,最佳的问题情境应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什么是“最近发展区”呢?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的认知的发展有两个水
平:第一个水平,是不需任何外力的帮助,自己能达到的高度。

第二个水平则是需要外力的帮助才能达到的高度。

通俗地讲就是“跳起来摘桃子”的境界。

认知发展的第二个水平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指出,教学的最有效的功能就在于推进学生心理的最近发展区,只有建立在这一发展区内的教学活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记忆与模仿。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数学,锻炼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

2.1 实践中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探究式学习的灵魂。

大部分探究性问题,均需要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动手中尝试。

通过画图、测量、实验、操作、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剪、拼、撕、折、旋转、制作模型等活动,不仅学生主动地获取了知识,而且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应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简单实践,体验自己动手动脑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喜悦,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养成勤于动手、勤于思考的习惯。

在实践中,学生可以大胆想象,形成以实践验证假设的科学研究意识和不盲从、不轻信的习惯,广泛吸取别人观点,不自以为是,尊重他人,形成科学客观的实践品质,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

2.2 学以致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为生活服务。

在学习了概率统计之后,我向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近几年我校规模扩大,在校用餐人数迅速膨胀,但学校的硬件设施一时还跟不上,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更科学地引导和管理学生用餐呢?你们能出谋划策吗?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用一周的时间分别对学生用餐人数、餐厅打菜窗口的个数、餐位个数、用餐学生在各时间段的分布情况、学生排队等待时间、工作人员打菜速度、学生用餐速度等进行抽样调查,然后把搜集到的数据绘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再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最后学生提出下列建议:1、合理控制下课后学生进入食堂的时间,各年级可分时间段就餐。

2、适当启用备用窗口,缓解就餐高峰时的压力。

3、充分发挥值周班的功能,维护好打菜就餐秩序。

4、宣传文明就餐,提高就餐速度。

5、估计好饭菜的数量,使后就餐的饭菜质量有保证。

通过这次数学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简单统计的一些方法和知识,也教会了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事物,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简单实践,体验自己动手动脑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喜悦,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养成勤于动手、勤于思考的习惯。

在实践中,学生可以大胆想象,形成以实践验证假设的科学研究意识和不盲从、不轻信的习惯,广泛吸取别人观点,不自以为是,尊重他人,形成科学客观的实践品质,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

3. 给予学生自由空间,放飞学生的探究欲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起到主导作用。

我们既要留给学生猜想的空间,又要留给学生动的空间,还要留给学生回味的空间。

一节新授课结束了,并不代表某一教学内容与思维的终止。

学生的心理是好奇的,好胜的。

倘若在课堂结束时留给学生“回味”的空间,则可以燃起新的火花,产生对新知的探求欲望,又继续渗透数学思想教育,把数学知识延伸下去。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给学生多些“猜想”的机会,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有助思维的发展,其实“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现象,是一种合理的推理。

例如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后,教师把剪好的几个三角形夹在书中,只露出三角形的一个角,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数学课堂教学应鼓励学生奇思异想,即使提出不恰当的问题,也应给予积极的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为灵感和创造常常孕育在异想天开之中。

在巩固新知环节中,我注重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数学信息,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及实践活动,以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从中获得新的突破。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活动。

这个过程必须靠学生自己来完成,任何高明的教师也不能替代学生。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使学生主动发展,让每个学生在课上动起来,会创新,能实践。

所以新课程下,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显得非常重要。

总之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是为了适应当前中学课程改革中产生的研究性课程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

因为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问题,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感悟、合作交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新世纪数学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一次机遇与挑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