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新经营"战略20世纪80年代末之前的三星,与今天的不少中国企业非常相似,经营着低利润、低价格产品,除了本土市场,除了价格就没有多少竞争能力。
然而,今天的三星,已经是全球名列前茅的品牌企业。
2007年,它的营收首次超越1000亿美元,达到1034亿,名列全球IT类企业第三。
它在手机市场超过摩托罗拉,排名仅次于诺基亚,位列第二;在液晶电视市场占有率第一,在等离子电视(PDP)市场份额仅次于LG;在半导体芯片市场上也是位居前三。
三星的历史背景:1938年3月1日,李秉哲用30000韩元的资金在大丘开始了以"三星商会"为名的生意,公司主要出口韩国的鱼干,蔬菜和水果到满洲里和北京。
不久,三星建立了面粉加工厂和糖果厂开始生产和销售。
1948年11月,李秉哲会长将三星的办公室移至汉城并成立了三星物产公司。
这标志着三星开始进入全面化的国际贸易。
1951年1月三星移至釜山,并成立了三星物产株式会社。
开始通过进入生产工业来重建韩国经济的第一步。
1969年,三星电子公司成立。
李秉哲认为,这一时期在技术,劳动力,附加价值,出口展望等方面来看,在当时的经济形式下,电子工业是最适合于韩国国情的产业。
从三星电子在世界半导体领域的成功来看,他当时再正确不过了。
三星还成立了韩国化肥生产公司(现为三星化学公司)。
三星追求在几大主要工业领域的扩张并开始成为韩国企业的领导。
1973年8月三星提出了"第二个五年管理计划"。
包括在重工业和化学领域的集中投资和设置造船部。
为加强韩国在国际纺织业的竞争力,三星将生产过程实现了原料和最终产品的一体化。
鉴于以上因素,三星建立了几个其他的公司:三星重工业公司(1974),三星造船厂(1977 当三星收购了大成重工业公司后),和三星精密(1977,现在为三星航空工业公司)。
自70年代初期,三星开始生产电视,录像机家用电器并开始进入国际市场。
1974年,在收购了韩国半导体公司50%的股份后,开始了三星电子在半导体领域的神话。
1978年,三星半导体从三星电子中分离出来独立运营。
至1983年,三星为国内市场生产半导体产品。
1983年通过对64K DRAM和VLSI芯片的成功开发,三星向世界范围推广众多新型的半导体产品并占据了领导地位。
三星精密(创立于1977年)奠定了在另一高科技领域的基础。
1987年更名为三星航空工业公司后,三星正式进入航空领域。
从那时起,三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其在航空领域的实力。
并且准备进军未来的太空空间站发展和21世纪处月球与火星太空设备。
三星开始进入系统发展业始于1985年建立三星数据系统公司后。
(现更名为三星SDS 公司)。
三星经济研究所(1986)和三星综合技术院(1987)帮助三星进一步在电子,半导体,高聚合物化学,基因工程光学通讯和航空工业等领域扩展。
坚实了公司在90年代的技术基础。
"新经营"提出的背景:1993年的一天,时任三星会长的李健熙与各分公司的社长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家美国商场考察。
而他们看到的是:日本电器摆在商场中间,擦得干干净净,卖的是高价;而三星的产品则堆放在角落里,落满灰尘,即便便宜也无人问津。
他当即从商场买回日本产品,回来和随行一起拆开仔细研究。
结果发现:韩国产品体积大、零部件多;相比之下,日本产品体积小、零部件少、成本低,自然畅销。
国际市场把三星产品视为二流货,无疑给三星高层以强烈的刺激。
身为会长的李健熙更是扪心自问:我们离21世纪只有7年的时间了!世纪之交将会使世界发生多少变革?走向21世纪的三星将如何立足于世界?他先后在美国洛杉矶、德国法兰克福、英国伦敦、日本东京和大阪举行集团管理者会议,向他们灌输危机意识。
特别是当年6月的法兰克福会议,诞生了著名的法兰克福宣言,其核心内容就是强调"要勇于自我剖析,要有危机意识,企业的寿命不会永久";"企业领导人要放眼世界,不要坐井观天,安于现状"。
基于这个宣言,三星制定了"新经营"战略。
提出了"除了老婆和孩子之外其他都可以改变的" 的口号,进行彻底变革。
"新经营"基本思路是:一、重质经营:质量是三星的生命,三星视残次品为摧残组织生命的"癌症"。
三星的质量目标是拥有多项世界级的产品与服务。
为达到这一目标,三星必须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人力资源质量和经营质量。
①三星提高质量的途径:坚持顾客满意导向,特别强调发挥顾客服务人员的重要性。
立足长远的产品与技术开发,以技术领先保障产品质量,同时注重发展独特的三星设计。
倡导文化营销,将那些对顾客有吸引力的企业文化与颇具魅力的设计融合在具体的产品与服务中,一起销售给顾客。
②三星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途径:在招聘环节:执行公开、公平、公正的招聘制度,杜绝血缘、学缘、地缘和国籍的不当影响,努力在全球范围内吸收富有智慧,勇于挑战,开拓进取的创新型人才。
在培训环节:为所有三星员工提供适当的培训机会,同时,突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努力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
在薪酬环节:执行以能力和业绩为基础的评价制度和薪酬制度,鼓励员工自觉开发自身的潜能,改进工作绩效。
在员工配置、选拔、晋升环节:打破"年工序列制"的藩篱,肃清已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基于资历的用人思想的影响,强调以能力为基础对员工进行选拔,以此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责任感;打破传统的"以官为本"的升迁体系,将职称与职务相分离,构建职务序列和职称序列同时并存的多样化职业生涯通道,为管理者提供以职务为基础的升迁机会,为专家提供以专业为基础的发展空间。
在日常管理环节:要求所有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学会与创新型人才共同工作,尊重其独特个性,为其创新才能的发挥提供足够的空间和舞台;坚决反对利用权力约束人才,磨灭他们的创新意识已创造能力。
特殊政策:大力开发居于前5%的A级人才,使其具备多样化的专业技能,能够承担不同的工作,满足公司多方面的用人需求。
③三星提高经营质量的途径:实施速度管理,同时努力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预备经营;另外,珍惜商业机会、合理控制成本、争取协同优势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星人要有速度制胜的意识,要做到力争第一、决策适时、行动快速、经常沟通。
优化资源配置是三星提高经营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手段。
三星必须把资源和力量集中于全球第一、第二和具有三星特色的领域,卖掉或者彻底取消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业务。
同时,必须在保证一定利益的前提下,以当前相对稳定和长期的业务支持高速成长的战略性业务,实现预备经营。
二、信息化、国际化、复合化:①信息化:在21世纪,企业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计算器和信息技术的使用程度。
所以三星必须建立一流的信息系统,以加强企业的竞争力。
②国际化:国际化是创建世界超一流企业,实践贡献人类崇高使命的必由之路。
三星坚持本土化、最佳化、复合化的国际化策略。
③复合化:复合化是21世纪市场竞争的核心。
通过复合化,能够提高组织的系统运行效率,增强组织的竞争力,为顾客提供最优的产品与服务。
三星坚决走复合化的道路,努力实现从业务选择、产品计划、设计、采购、生产,以致售后服务的多重组合,以此获得在市场竞争的优势。
"新经营"的实施平台:三星"新经营"战略能成功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李健熙力排众议发展半导体业务,从而为"新经营"战略实施提供充分经验和技能的结果。
20世纪70年代后期,李健熙向父亲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哲提议,要涉足半导体业务。
但是,他的提议遭到上自韩国政府、下至韩国舆论的一致反对。
然而,坚持认为三星未来在于半导体的李健熙,最后还是说服了父亲,启动了这个项目,20世纪90年代初期,他把这个业务做到全球第一。
半导体业务对三星的贡献,不仅是业务量本身。
不少三星人都意识到,如果没有这项业务,就没有三星后面的一切成功。
导体业务是三星与国际接轨的开端。
20世纪80~90年代的半导体市场,是一个全球化、数字化的市场,技术密集,市场变化快,投资巨大而风险极高。
投身到这样一个市场,就必须要具备先进的技术、高效的管理、应对变化的灵敏能力等。
投身这个业务,让三星学到了很多全球化、数字化的经营之道。
而这些方法,首先应用于三星半导体事业部内。
在当时封闭的三星集团内部,半导体事业部相当于一个特立独行的全球化组织,这里引入了全球先进的经营体系,以绩效而不是资历来管理员工,重视技术和人才,同时,置身于快速变化的市场,这里也充满了危机意识和不断提升的动力。
显然,这里就是"新经营"战略的试验田。
这里的经验和模式,后来都被李健熙注入到"新经营"战略中。
因此,当这个战略经过三星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快速实施后,使得三星有能力在随后爆发的数字化时代中发力。
此后,三星在半导体业务上的成功,被先后延续到平板电视和手机业务之中。
在主持半导体业务时,李健熙就坚信,对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是成为一流企业的首要保证,而且,他还认为,只有获得一流的研发人才,才能获得那样的研发能力。
因此,在半导体研发中,他很早就引入了世界顶级科学家,并给予最好的待遇,让他们心甘情愿为三星服务。
当李健熙成为三星掌舵者后,他立刻在高层中推广自己的人才观念,改变他们以往对研发的急功近利意识,而且要求他们不惜一切代价招揽人才。
这样的要求已经被列入到对三星高层的绩效考核之中,比如,集团各分支机构的负责人,每年都有一定指标,要找到世界顶尖人才,而且,还要在这些人才身上尽量投资,让他们在各个方面都感到满意。
因此,进入三星的研发人员,都能感到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工程师天堂"。
他们可以不用承担过大的压力,而只需专心做事。
比如,当三星手机要超越摩托罗拉时,李健熙就下达了这样的指示:"无论花多少钱、用什么手段和方法,只要能研制出具有摩托罗拉手机品质的产品就行。
"在这种宽松环境下,三星Anycall手机诞生了,不久,它超过了摩托罗拉。
三星转型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创造价值,提升产品技术和价值含量。
显然,如果没有李健熙对研发能力的如此高标准要求,三星的转型就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成功。
"新经营"的成功原因分析:从低端市场向价值更大的高端市场挺进,脱掉低档的帽子,转型成高质高价品牌的化身,这是不少企业曾经和正在进行的努力,然而,到目前为止,几乎可以说,只有三星成功了。
在营销学专家看来,三星的转型其实是一招"险棋",失败的概率极大。
因为转型之前,三星"低质低价"的定位已经在消费者头脑中沉淀下来,要想在这个基础上,取而代之以高端品牌,难度比塑造一个全新品牌要大不知道多少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