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李白的生平,结合诗人的经历理解作品。
2.培养学生诗歌诵读及鉴赏能力。
3.正确对待诗人那桀骜不驯的叛逆精神以及鄙视权贵追求追求生活重视友情以及关注民生的思想。
学习过程一、走近李白——作者介绍李白 (701 — 762) ,字,号,祖籍陇西成纪 ( 今甘肃秦安西北,教科书中误为“泰安” ) ,生于中亚碎叶城 ( 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 ) ,后随家人一起迁居于绵州彰明 ( 今四川江油 ) 青莲乡。
李白自言“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 《上安州裴长史书》 )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 《赠张相镐二首》其二 ) 。
青年时期出蜀漫游,天宝元年 (742) 奉诏人长安,、供奉翰林,但因得罪权贵而被“赐金放还”。
此后漫游于梁宋、齐鲁、吴越等地,安史之乱起入永王李磷幕,而此时肃宗李亨已在灵武即位,王室争权过程中永王被杀,李白被株连入狱,流放夜郎 ( 今贵州桐梓 ) ,乾元二年、 (759) 行至白帝城遇赦返,流寓南方,宝应元年 (762) 卒于当涂 ( 今属安徽 ) 。
李白生当盛世,渴望建功立业,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人生理想。
他的性格豪放不羁,希望有朝一日风云际会,“平交王侯”而“立抵卿相”,建不世之功而后退隐江湖。
他的诗歌关注时局安危,抨击黑暗现实,同情民间疾苦,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他漫游各地,歌颂祖国壮丽山川;他有浓厚的道家思想,诗中常表现出饮酒求仙及时行乐的心态。
他的诗想象奇特、风格豪放飘逸,是我国诗歌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二.课前预习1.识记字音瀛()瞑( ) 殷( ) 栗( ) 冥( ) 鸾( ) 悸( )怳( ) 著( ) 苍梧( ) 商贾( ) 磐( )石芒砀( )棹( )歌2.理解词义或可睹:因之:尚在:栗深林兮惊层巅:青冥:来下:失向来之烟霞:须行即骑访名山:开心颜:蓬壶:悲千古:棹歌:佯羞:三、学习课文(一)梦游天姥吟留别1 .写作背景简介此诗一名为《别东鲁诸公》,作于李白在长安三年翰林生涯结束以后。
天宝三载 (744) ,李白因“忤逆权贵”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他只好南下漫游,继续寻求进身之机。
他曾与高适、杜甫等东游梁宋、齐鲁,后南下剡中,开始吴越之游。
此诗应为诗人南游前留别东鲁诸公所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之人听到过仙人天姥之歌唱而得名。
其与天台山相对,二山峰峦峭拔,令人仰望如在天表之上,苍茫一片如入仙境。
李白初出川时就想游历越东,其《秋下荆门》有句“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人剡中”。
2 .解题: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所梦内容。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
也由诗人情绪定。
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
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一种体裁。
“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
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
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3.问题探究问1:李白是怎样写出天姥山的特点?此处为什么写到瀛洲?问2:诗中写一夜飞渡,湖月照送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词上体现出来?问3:诗人登上天姥山之后见到了哪些奇异的景象?哪些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写这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问4:诗人从哪几方面来描绘洞天仙境的?仙境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问5:哪些词语反映出诗人梦醒后怎样的心情?4.课堂巩固问1、对一二诗段的诗句与词语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A、标题上的“吟”字,表明了古诗中的一种体式。
这类诗篇的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其形式则较自由,犹如散文中的随笔。
B、“云霞明灭”4字,诗人运用光线强烈对比,侧面衬托了天姥山的既高且大——有时被云遮掩,足见其硕大无朋。
C、“连天向天横”5字,诗人正面描写了天姥山的的既高且大——“连天”,极言其高;“向天横”,则极言其所占空间之大。
D、“一夜飞度”之“飞”,实为神来之笔,给人飘逸之感——折射出诗人被誉为“诗仙”的气质。
若无此“飞”,则何以“登云梯”,“见海日”,“闻天鸡”……问2、对一二自然段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天宝元年(742年),李白42岁奉诏入京。
他本想借此行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他只被玄宗视为“词臣”,并不重用,且又受到权贵排挤,仅住一年便放放。
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以排遣胸中块垒。
B、第二诗段为全诗核心,体现了“游仙诗”特色,尤其主体部分“云青青……仙之人兮列如麻”,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各种角度描写仙境,给人脱俗之感。
C、诗人游仙之念,源于对社会的不满,因而他借助梦境,虚构出万花洞般的迷离幻境,以及自己与仙人们的聚会场面,揭示出与现实世界决不合流的高尚情怀。
D、杜甫评价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上述二诗段,就体现出这种特质:对天姥山与仙境的精心刻画,有正面直接性,有侧面烘托性的;有实写的,有虚写的……其构思,的确够“不群”;其描绘,实在够“飘然”了。
问3、对诗篇末段诗句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A、“世间行乐亦如此”——此,指代的是上一诗段描绘的仙人聚会的场境与情景。
B、“古来万事东流水”——可以联想到乐府诗“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诗句,诗人意在激励自己“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C、“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从句式上审视,似乎是一问一答;然而,下句并未正面回答上句所提“何时还”的问题。
D、“骑白鹿,访名山。
”——诗人写出了自己无拘无束的潇洒生活;白鹿,相传古代神仙或隐士常骑着它漫游,象征自由自在。
问4、对末尾诗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李白的游仙诗,大多只有记游,而无规范的故事情节。
本诗的结尾段,也有这一特色。
B、诗篇结尾回应了诗标题上的“吟留别”,即留给在东鲁的朋友,因而特提出“别君去兮何时还?”的疑问。
C、诗篇卒章显志。
诗人为什么梦游天姥山?为什么描摹仙境?为什么骑白鹿访亲友?——结尾的两句诗显豁地作了回答。
D、“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前5拍,后4拍。
其句式与节奏参差铿锵,且富有变化,正展现出诗人的匠心;若改为“安能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句式虽整齐了,却失去了诗的韵味。
(二)、《哭晁卿衡》1.写作背景:中日两国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交往,到唐代形成了文化交流的高潮。
晁衡是开元五年来中国的日本学生。
他长期留居中国,结交了李白、王维等许多朋友。
天宝十二年(753),晁衡返日探亲,途中遇大风,传言被溺死。
李白作此诗哀悼他。
而据考证,晁衡并没有遇难,而是随风漂至海南,辗转回到长安,继续任官。
2.分析鉴赏:首句“日本晁卿辞帝都”以赋笔点出。
次句“征帆一片绕蓬壶”由眼前联想到。
“征帆一片”形象传神,在茫茫大海之上,行船恰如一片树叶一样漂浮在水面之上,可谓险象环生。
此句联想景物,为下文抒情作了。
第三句“明月不归沉碧海”以手法写晁衡之遇难。
明月,是说晁衡高洁的人品如明月般皎洁。
而晁衡之遇难,正如皓月沉于湛蓝的大海,所比自然贴切,带出末句无限惋惜和悲愁。
末句“白云愁色满苍梧”抒发。
晁衡遇难,在诗人眼中不仅是朋友们的悲痛,连天宇似乎也是愁眉不展:层层白茫茫的愁云笼罩在海上的苍梧山上,好似在悼念晁衡的仙去。
此处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白云有愁来写诗人自己之愁,将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蕴藉。
3.要点总结(1)、主旨:表现诗人失去好友后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别的真挚友情。
(2)、抒情手法:A.寄情于物。
如:“”。
B.拟人手法。
“”。
这样,景中有情,情中寓景,抒情手法巧妙含蓄。
(3)、诗歌风格:全诗格调清新,想象丰富,含蓄而又飘逸。
(三)《丁都护歌》(1)解题:关于“丁都护歌”的来源,《宋书?乐志》记载说,彭城内使徐逵之被鲁轨杀了,宋高祖派府内直督护丁旰去处理后事。
徐逵之的妻子是宋高祖的长女,她叫丁旰到她的府阁下,亲自询问殡殓之事,每问一句,都叹息“丁督护!”语声很哀切。
后人根据她的悲叹声进一步推衍成这支歌曲。
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所保存的《丁督护歌》都是咏叹军旅生活的艰苦和思妇的哀怨的。
(2)朗读,读准加点字。
商贾()水浊()不可饮凿()磐石达江浒()石芒砀()(3)、文本分析1、在诗中找出描写“纤夫”劳苦的句子。
2、“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这两句描写什么?试分析句中用典的表达效果。
表述模式:述典故+联语境+表用意3、“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这两句描写什么?试分析句中“水”这一意象。
分析形象的表述模式:引述词语+分析特点+体味暗示或情感+关联主题4、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纤夫”们的心情?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提示:分析修辞作用的表述应首先指出这首诗所用的修辞及其具体内容,在分析辞格的一般作用的基础上,发掘它对表达诗人感情和诗歌主旨的作用。
表述模式:辞格类别+辞格内容+一般作用+特殊作用(主旨和情感)5、诗中哪一句是深化主题之笔?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四)《越女词》鉴赏要点:1、内容:《越女词》是李白在越地会稽一带所作。
描写越女美丽的容貌和活泼的姿态。
诗的题材和语言受到南朝民歌影响,风格清新活泼。
2、语言:“棹”、“入”二词为入神之笔。
“棹”指摇船的动作。
摇船时还唱着歌,可见;“入”是“笑”着划船钻入荷花里面,欲出不出,假装害羞,天真活泼之态,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