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牧草整理版

牧草整理版

1.饲草是发展畜牧业生产的重要植物资源,是饲料作物和牧草的统称。

2.饲料作物一般指的是人们有意识栽培作为家畜饲用的各种作物,如玉米、高粱、大豆、马铃薯、南瓜、燕麦、豌豆、饲用瓜类、饲料甜菜和胡萝卜等。

3.蛋白质饲料:是指干物质中蛋白质含量丰富(超过20%)的一些饲料。

如豆科种子,含蛋白质在22%以上,油饼类蛋白质含量在40%以上。

4.精饲料:富含能量,体积小,消化能在10878.4kJ/kg以上,称为精饲料。

常见的有大米、玉米、小麦、米糠、麸皮等。

精饲料能够满足畜禽对能量的需要,但蛋白质含量低,一般不超过10%,含钙少,维生素不全面,一般缺少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K。

精饲料单纯作日粮,常引起畜禽生长发育不良,甚至引起疾病。

5.简述各种饲料的优缺点?饲料作物种类繁多,按其来源、营养特性和含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1)精饲料:富含能量,体积小,消化能在10878.4kJ/kg以上,称为精饲料。

常见的有大米、玉米、小麦、米糠、麸皮等。

精饲料能够满足畜禽对能量的需要,但蛋白质含量低,一般不超过10%,含钙少,维生素不全面,一般缺少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K。

精饲料单纯作日粮,常引起畜禽生长发育不良,甚至引起疾病。

(2)粗饲料:体积大、含粗纤维18%以上、营养价值较低的饲料,称为粗饲料。

粗饲料是反刍动物的主要饲料来源。

常见的粗饲料有干草、收获籽实后的农作物茎叶、秸秆与秕壳等。

粗饲料数量多,分布广,营养价值低。

(3)青绿饲料:凡植物在开花之前的茎叶部分,可供家畜放牧采食或青割舍饲的饲料均为青绿饲料。

青绿饲料属植物性饲料,主要包括野生青草、蔬菜类饲料、作物茎叶、幼嫩枝叶及水生植物等。

青绿饲料的特点是含有丰富的各种营养物质,幼嫩多汁,适口性好,消化率高。

但青绿饲料含水量高,一般为70%~95%,不易贮存,易霉烂变质。

(4)蛋白质饲料:是指干物质中蛋白质含量丰富(超过20%)的一些饲料。

如豆科种子,含蛋白质在22%以上,油饼类蛋白质含量在40%以上。

蛋白质饲料用于生长、泌乳、产蛋的畜禽,极为理想。

6.简述牧草栽培种与野生种在适应性和外部性状方面存在如下差异:1. 株体及各器官变大整个株型变高变粗,尤其在叶子大小和数量及分枝数量和枝条长度上更显著,这对于提高牧草产量和质量非常重要。

一般在花器上也有变化,主要在生殖枝数目、穗长、穗粒数、结实率和籽粒大小等产籽性能上有所提高。

2. 可利用部分营养成分的含量变大牧草主要体现在茎叶中蛋白质含量及其氨基酸组成和含量均有所提高,维生素、胡萝卜素及钙、磷含量也有所提高。

3. 生育期和成熟期变得整齐集中野生种发育缓慢,成熟期极不一致,而栽培种经人为有意识地选择,已使成熟期变得相对集中以便于采收生产。

4. 种子休眠性减弱或缩短野生种的种子休眠性一般很强,种子寿命达数10年,甚至上百年,上千年,以便于繁衍其种类。

而栽培种因生产的需要,要求种子发芽快而整齐,因此在驯化选育过程中,人为地缩短了休眠期或破除了休眠性。

5. 防护功能减退野生种的机械保护组织特别发达,一般株体具有纤毛或乳汁,种子具有长芒或表面为皱褶,这些性状有利于繁衍后代和适应苛刻的生存条件。

而栽培种因生存条件的改善,这些性状因长期不用而逐渐自行废退。

6. 自行传播繁衍的功能退化野生种为便于传播扩散,各自有其固有的传播方式,野生麦类成熟时穗轴断裂,分裂成一个个带芒的小穗而随风传播;野生豆类成熟时荚果爆裂,弹出的种子随风飘移。

所有这些共同的特点就是落粒性强,种子小,易飘动。

反过来看,这些特点不利于草籽采收和生产。

为此,在驯化选育时有意识除去这些不良性状,使自行传播繁衍功能逐渐退化。

7. 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范围变窄野生种为繁衍其种的延续,经长期的自然选择有比较宽的适应区域。

但栽培种自引人引种地后,经长期的自然和人为选择仅具有当地环境特性的适应性,因而在综合抗逆性上远不如野生种。

7.简述牧草的四个起源中心?1.欧洲(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带)中心起源于该中心的牧草有一年生黑麦草和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和红三叶、紫花苜蓿、草木樨、鸡脚草、高羊茅、猫尾草、黑麦、燕麦、羽扇豆、百脉根、红豆草,以及无芒雀麦、鸭茅、冰草、狗牙根、苕子等。

虽然这些牧草中有部分或大部分并不是真正的欧洲当地种,但由于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6000~7000年前)就已散布在欧洲,故有充分的时间可以驯化,使其能够适应温带夏雨的气候环境。

2.地中海盆地和近东(冬霜地带)中心该地区冬季温暖多雨,夏季气候干燥,石灰和钙质土壤分布广泛,是地三叶、埃及三叶、波斯三叶、绛三叶、蜗牛苜蓿、刺荚苜蓿、羽扇豆和野豌豆等一年生豆科牧草及紫花苜蓿、草木樨、红豆草、白三叶、冰草、无芒雀麦、狗牙根、鸡脚草等多年生牧草的起源中心。

3. 非洲萨王纳(热带干草原)中心这是大黍、象草、珍珠粟、俯仰马唐、盖氏虎尾草、狗牙根、狗尾草、纤毛蒺藜草、臂形草等热带禾本科牧草的起源中心。

另外,像罗顿豆、扁豆、威蒂大豆、肯尼亚三叶草、有爪豇豆等豆科牧草极耐铝和其他金属,在污染区有很大利用潜力。

4.热带美洲中心该地区豆科牧草占绝对优势,柱花草属、矩瓣豆属、大翼豆属、山蚂蝗属、毛蔓豆属、合欢草属、合萌属、银合欢属、落花生属和菜豆属等属的种类资源非常丰富,因而是热带豆科牧草的起源中心。

此外,巴哈雀麦、毛花雀麦和扁穗雀麦等禾本科牧草也有分布。

8. 简述以传统草本和灌木为主的世界草地类型?本节重点讲解以传统草本和灌木为主的草地类型(任继周,2004)。

1.温带草地在北半球温带,天然草原几乎是连续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连接介于森林地带与荒漠地带之间的辽阔平原、高原和台地上,构成一个完整的欧亚—北美环球草原带。

在南半球温带地区,南美洲的南部和非洲,草地也占有一定面积。

温带草地是温带主要的天然植被类型之一,分布在南北纬20°~55°之间,在各大洲以不同的名称绵延数千里,其中最主要的有欧亚大陆的斯太普(Steppe)、北美洲的普列利(Prairie)、南美洲的潘帕斯(Pampas)和非洲的维尔德(Veld)。

欧亚草原,统称为斯太普(Steppe),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天然草原。

自欧洲多瑙河下游起,呈连续带状往东延伸,经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哈萨克丘陵、蒙古高原,直达中国东北松辽平原,东西绵延110个经度,构成世界上最宽广的欧亚草原区。

根据区系地理成分和生态环境的差异,欧洲部分也称普斯塔(Puszta)。

草原植被主要以旱生禾本科植物为主,主要是针茅属、狐茅属、冰草属、雀麦属、披碱草属、赖草属和菊科、藜科的种,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灌木和半灌木。

北美草原,统称普列利(Prairie),分布在北纬30°~60°和西经89°~107°,是世界是面积最大的禾草草地,它从加拿大南部起,纵贯美国中西部,直到墨西哥中部与牧豆树(Prosopis)萨王纳相接,东起伊利诺斯西部和俄克拉荷马州落叶林西缘,西至落基山脉。

土壤深厚而肥沃,是世界上草原经营现代化、生产效率最高的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之一。

普列利主要的植被成分为针茅属、冰草属、须芒草属等。

南美草原,统称潘帕斯(Pampas),分布在南纬29°~39°之间,主要分布在亚马逊河以南,从大西洋海岸到安第斯山脉的广大地区。

潘帕斯的优势植物为早熟禾、针茅、孔颖草、三芒草属、臭草属、须芒草属、雀稗等。

大型丛生禾草,如针茅属及臭草属占有较大比重。

特征种潘帕斯草,高3m,叶片长达1.8m,巨大的白穗长达60cm,成大丛生长。

丛生小乔木呈小岛状分布于大草原,为其特征景观。

潘帕斯土层深厚,牧草丰美,为传统的印第安牧牛人养牛基地。

维尔德(Veld)或称南非草原。

Veld源自荷兰语,意指各种类型的南非开阔地带。

Veld主要分布在南非高原的东部与南部地区,大致从林波波河以南到南部的海岸地带,这里自然地理上的特色主要是高原的高度较大,从而形成了较为温和与夏季多雨的温带草原气候,因而是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古陆。

2.热带草地热带草地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气候特点是全年高温,无霜,年平均气温在22℃以上,日照10~14h。

在赤道两侧,即南北纬0°~10°之间,由于有恒定的高温、低压、上升的气流和丰富的降水,植被类型为赤道雨林(热带雨林)。

赤道雨林两侧尽管为全年高温,但冬季温度仍较低,最冷月的平均温度也可降低至18℃。

夏季是低压,具有大量的降水,为湿季;冬季是高压,降水量显著减少,为干季。

根据降水、气流和湿度,热带可以分为不同的生态气候带,其中包括萨王纳(Savannah)草地,热带次生草地和卡帕拉(Chaparral)草地,每一类草地都表现为特定的草地生态系统。

萨王纳(Savannah)汉译为热带稀树草原,大致均匀散布高大乔木、灌木和小树的同类热带草地。

萨王纳广泛分布于拉丁美洲、中部非洲(特别是东非)、澳大利亚北部、印度、东南亚和中国海南省的热带和部分亚热带地区。

年降水量500~1 500mm,每年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的交替。

植物以阳性、高温、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而稀疏地散布有耐旱、矮生的乔木植物。

热带次生草地是指热带森林被消除以后所形成的次生草地。

其中一部分已经变为永久性农田或人工草地。

部分草地因坡度太大或石块过多、土层过薄,而不宜建立农田和半人工草地。

在游耕、游牧的农业体系下,防止了树林的滋生,保存了草地景观。

这类草地牧草成分复杂,禾草大多植株高大,易于粗老,不易充分利用。

卡帕拉(Chaprral)是指栎属占优势的北美夏旱常绿硬叶灌丛,这一类型的灌丛草地典型地分布在墨西哥和美国西南部。

卡帕拉年降水量为200~700mm,每年有一个明显的旱季。

常绿硬叶灌木含有较多芳香油,在该地区旱季雷电引起的火灾非常频繁。

3.寒带和高山草地寒带和高山是地球上生境最严酷的地区之一。

寒带的地带性植被称为冻原;与寒带气候相似的高山带除了有高山冻原之外,还有其他一些类型的植被。

冻原位于北方森林带与极地之间,寒带和高山带的年平均温度低于0℃,最热月的平均温度不超过10℃,生长季为2~4个月,降水量较少。

冻原(Tundra)是由耐寒的北极—高山成分和北温带成分为主的藓类、地衣、小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构成的低矮植被,藓类和地衣较发达为其群落组成的显著特点。

高山草地在世界各大洲的高大山系都有分布,我国的青藏高原为世界上最大的高山草地,欧洲阿尔卑斯山(Alps)的高山草地,由于人们早期的研究成果和其独特的高山草地畜牧业而著称于世。

高山带共同的生态条件特点是寒冷、昼夜温差大、强风、辐射强烈、空气稀薄、O2与CO2含量少,首次降雪时间和冬季有无雪被,对于植物的生长与植被类型的存在和分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荒漠草地荒漠由超旱生植物构成群落,作为一种自然地理景观,它的特点是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极端干旱,强烈的大陆性气候,土壤粗瘠或盐碱化,多风沙,植被稀疏甚或无植被,但是荒漠最本质的特点是干旱—物理干旱或生理干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