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增养殖学复习资料第一章贝类的主要特征和分类1、贝类的主要特征:贝类包括牡蛎、鲍、乌贼和不常见的角贝、龙女簪等。
从外表上看,它们的形态差别很大,但基本的结构是相同的。
①、它们的身体柔软不分节或假分节,通常由头部、足部、躯干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五部分构成。
②、除瓣鳃纲外,口腔内有颚片和齿舌。
③、神经系统包括神经节、神经索和一个围绕食道的神经环。
④、体腔退缩为围心腔。
⑤、间接发育的具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2、贝类的分类:多板纲、瓣鳃纲、腹足纲、头足纲、掘足纲、单板纲、无板纲第二章贝类的分布及生活习性1、贝类生活环境:环境因子分为两大类:生物因子(种间和种内关系包括饵料、敌害等)和非生物因子(即理化因子包括温度、盐度、光照、营养盐、底质、潮汐等等)。
23、游泳生活型:柔鱼,枪乌贼浮游生活型:海蜗牛等匍匐生活型:鲍、各种螺类固着生活型:牡蛎附着生活型:扇贝、贻贝、珍珠贝埋栖生活型:泥蚶、缢蛏、波纹巴非蛤、菲律宾蛤仔、栉江珧等凿穴型:海笋、船蛆寄生与共生型:内寄螺,圆柱螺,是非常特殊的种类,很难辨认。
4、贝类的摄食方式:依种而异,主要与其摄食器官的构造有关。
①滤食——瓣鳃纲的种类大都是滤食方式,一般口腔无齿舌、颚片和唾液腺等。
②舐食——腹足纲的鲍等、多板纲的石鳖等都属于舐食食性。
这类动物有发达的吻、口腔内有齿舌、颚片和唾液腺,齿舌带长,小齿数目多。
③捕食——头足纲的种类多属捕食食性。
5、贝类的食性:①滤食性②草食性③肉食性④杂食性6、贝类的食料种类:①浮游生物食性的食物种类②植物食性的食物种类③动物食性的种类④人工配合饲料第三章贝类的繁殖和发育1、性成熟年龄——贝类从受精卵发育达到第一次性成熟,具有生殖能力的时间。
生物学最小型——发育达到第一次性成熟时的最小个体称为生物学最小型。
(性成熟年龄和生物学最小型都是衡量某一种贝类生殖力的指标。
)2、双壳类的生殖腺包括滤泡、生殖管和生殖输送管等三个部分构成。
(滤泡是由生殖上皮组织构成,是形成生殖细胞的主要部分)3、性腺发育分为四个时期:形成期、分化期、成熟产卵期、耗尽期或休止期。
影响贝类性腺发育的因素:决定贝类性腺发育的因素除自身以外,还包括温度、饵料、亲贝密度以及水环境等多种综合因素的影响。
人工促进贝类性腺发育的方法:主要有:升温,加强营养,改善水质等多种方法。
45、繁殖方式:A:卵生型——大多数瓣鳃类和原始的腹足类属于卵生型。
成熟的亲贝将精或卵细胞排到体外,在水中受情发育直到成为独立生活的个体。
(如褶牡蛎、近江牡蛎、长牡蛎、紫贻贝、翡翠贻贝、厚壳贻贝、栉孔扇贝、华贵栉孔扇贝、泥蚶、栉江珧、马氏珠母贝、菲律宾蛤仔、缢蛏、杂色鲍、皱纹盘鲍等均为卵生型)B:幼生型——部分贝类在繁殖时,把精或卵细胞排至出水腔中,依靠排水孔附近的外套膜和鳃等的作用,使生殖细胞压入鳃腔中,并在此受精、发育,到能自由活动的幼体时才离开母体营独立生活,称幼生型。
C:交尾——交尾行为见于头足类和大多数腹足类。
D:卵群——部分水生腹足类和头足类,排出的卵子往往粘集成群,称“卵群”。
卵群的形式很多。
卵生:指动物的受精卵在母体外独立发育,胚胎发育过程中完全依靠卵细胞自身所含的卵黄进行营养。
6、贝类的生活史:(1)生殖细胞(2)受精(3)卵裂(4)囊胚与原肠胚(5)担轮幼虫:纤毛环的中央长出一束顶纤毛束。
原口相对应的背侧,外胚层细胞转化为壳腺,壳腺能分泌几丁质的胚壳。
这时候的胚胎称担轮幼虫。
原肠胚逐渐拉长呈倒梨形,原口前移到腹面,在原口的前端形成一轮口前纤毛环,纤毛环的中央长出一束顶纤毛束,中间为1~2根最长的主鞭毛(有的种类没有,如牡蛎)。
在肢体的后端有一束较小的端纤毛。
(6)面盘幼虫:担轮幼虫的壳腺形成马靴形的胚壳(又称幼虫壳),并从身体两侧逐渐下包,腹足类则从一侧螺旋下包、将口前纤毛环推向身体的前端,形成面盘。
以面盘为运动器官的幼虫称面盘幼虫。
在瓣鲤类中面盘幼虫又分为直线饺合幼虫(又称D形幼虫或初期面盘幼虫)和壳顶幼虫(早期壳顶幼虫和后期壳顶幼虫)D形幼虫——此期幼虫壳腺分泌的半透明幼虫壳呈英文字母“D’形包裹了全身,其铰合部呈直线,故称直线铰合幼虫7、稚贝期——后期壳顶幼虫遇到适宜的附着基,足丝腺分泌足丝进行附着生活,如附着基不合适,仍可用足匍匐,或用面盘浮游,寻找适宜的附着基。
幼虫附着后,面盘逐渐退化,足丝逐渐发达,外套膜开始分泌钙质的次生壳,这个过程称为变态,不同的贝类其变态幼虫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幼虫变态为稚贝后形成含有钙质的贝壳,开始用鳃呼吸与摄食,生活习性发生改变。
成贝期:从稚贝到生殖腺成熟之前称为幼贝期,幼贝第一次生殖胞成熟之后,直到老死之前,称为8、贝类的生长类型:终生生长型和阶段生长型影响贝类生长的因素:(1)贝类自身因素(繁殖和年龄)(2)外部环境因素(温度、盐度、食物、水质、底质、养殖方式等第四章贝类增养殖环境及种质资源保护1、贝类增养殖的生活环境:①潮区——贝类生活的主要是潮间带和潮下带浅海地区。
②底质——贝类正常生活要求底质相对稳定。
底质与贝类生活的关系:(1)影响贝类的分布(2)影响海水混浊度(3)影响饵料生物(4)底质内的毒物影响贝类(5)底质的稳定性影响贝类的栖息(6)底质的软硬还与养殖设施有关。
③温度——各种贝类对水温有一定的要求。
水温对贝类生活的影响(1)影响贝类的分布(2)影响贝类的生长发育(3)影响贝类的繁殖A影响腺发育和成熟B影响产卵期 C 影响性变 D 影响胚胎发育和变态幼体的体制(4) 其他方面的影响 A 影响摄食、消化和吸收B影响正常的生活活动C水温高低影响心博和耗氧D水温影响钙的代谢④盐度——贝类对于海水盐度的适应能力有大有小(广盐性和狭盐性贝类)。
盐度对贝类生活的影响(1)影响贝类的分布(2)影响贝类的生长发育(3)影响贝类的生殖(4)其他方面的影响⑤酸碱度(pH)——海水酸碱度能影响体液、血液酸碱度的变化和贝类的滤水能力和摄食⑥溶解氧——溶解氧含量是水生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不同贝类对水中溶解氧含量的要求不同⑦混浊度(水质) ——不同的混浊度对贝类卵子的受精和发育有一定影响⑧光照⑨营养盐⑩潮汐、水流等——不同贝类对水流、风浪等的适应能力不同2、贝类养殖环境中的敌害(1)侵害贝类的动物:纤毛虫类、栉水母类、涡虫类、环节动物沙蚕、肉食性贝类、甲壳动物、棘皮动物、鱼类、鸟类(2)侵占附着基或养殖空间的生物:藤壶、海鞘、苔藓虫、海绵、凸壳肌蛤、浒苔、水云(3)毁坏养殖器材和养殖设施的生物:凿木的船蛆、密节铠船蛆、马特海笋(4)污化养殖环境的生物:轮虫、变形虫、纤毛虫以及海蟑螂、蚊子的幼虫孑孓等的代谢产物(5)争夺食物(6)干扰贝类的正常生活(7)寄生与病害3、贝类的灾害:(了解)(1)异常水文、气象导致环境条件的变迁,对贝类造成危害。
(2)寒潮侵袭,引起温度大幅度下降,超过了贝类所能忍受的程度,往往使牡蛎、珠母贝、蚶、蛤类等大面积死亡。
(3)洪水携带的大量泥沙在内湾、河口区淤积造成底相贝类的窒息,或引起滩涂底质的变动使大面积的养殖贝类迁移。
(4)南方沿海的风暴或台风,狂风和暴雨冲刷养殖筏或正面袭击滩涂,往往也使贝类养殖造成严重损失,甚至不可估计。
以下不分章节⒈2、贝类的主要养殖方法:①浅海筏式养殖(扇贝的筏式养殖、牡蛎的浅海养殖、鲍的筏式养殖、扇贝的穿耳吊养、贻贝的垂下式养殖)②滩涂养殖(A.滩涂播养——泥蚶、蛤仔、缢蛏、文蛤、牡蛎的播养 B.蓄水养殖 C.滩涂(牡蛎)直接养殖)③鲍的陆上池养(浅水式平面养殖、深水式立体养殖)④珍珠培育⑤贝类的增殖3、半人工养殖——一部分生产过程靠自然,一部分过程人工的养殖方法。
也就是利用天然苗种进行人工养成的方法。
全人工养殖——从苗种生产到养成,全部过程均是在人工控制下进行的。
4、蓄养——采集自然界的已经长大的成贝进行暂养,储备到一定数量或等到一定时机时,收起出售,养殖的目的不是一增重为目的,而只是为了蓄备,故也称蓄养。
5、自然海区采苗——贝类采苗是在有大量贝类幼体密集的海区,适时投放一定的附着基或进行海底基地构筑,采收贝苗的一种水产措施,简称自然海区采苗或半人工采苗。
特点:设备简便、投资少、成本低,苗量大,苗体壮等,但必须做耗准确的苗情预报。
采苗预报——长期预报短期预报紧急预报6、.苗种生长的几种方式:①人工育苗(完全室内人工育苗和土池育苗);②自然海区采苗(半人工采苗)③野生苗的采捕。
7、牡蛎的养殖方法:①桥石养殖②立桩养殖③投石养殖④插竹养殖⑤棚架垂下式养殖⑥浮筏养殖⑦延绳式养殖⑧滩涂播养⑨单体牡蛎的养殖8.扇贝的养殖方法:网笼养成,穿耳吊养和粘壳吊养,挤塑笼和多孔塑料桶养成,底播养殖。
9、花蛤的养殖方法:整滩播苗养殖,虾池养殖、蛤虾混养,蓄水养成。
10、贻贝的养殖方法:贝藻套(间)养,“二季作”(双季生产)11.缢蛏的养殖方法:滩涂养殖和蓄水养殖泥蚶的养殖方法:滩涂养殖12.珍珠形成的机制:⑪外因说:外来物质——偶入贝壳和外套膜之间——外物把外套膜部分上皮细胞——陷入结缔组织中增殖——形成珍珠囊。
⑫珍珠囊在形成过程中,珍珠囊上皮细胞的形态经历了一系列变化:由高柱状细胞分泌壳皮质,转为圆筒状细胞分泌棱柱质,最后变为扁平状细胞分泌珍珠质。
13、鲍鱼养殖栖息环境:要求栖息于风浪平缓、潮流通畅、水质清澈、海水盐度较高的海域,栖息区的海底要求为岩礁或者有大型石块分布的砾石底质,并有适合于鲍栖息隐蔽的礁缝或岩洞,附近要生有适于鲍摄食的大型海藻类。
14、工厂化养鲍——指在傍海处建立水、气、暖配套的养鲍车间,把鲍苗放在人工控制的室内养殖池中,直接养成商品鲍的一种高密度、集约化的养殖方式。
依据养殖设施的构造不同,工厂化养殖又可分为浅水式平面养殖及深水式立体养殖两种类型。
⒖海水珍珠贝合埔珍珠贝、珠母贝、大珠母贝、企鹅珍珠贝淡水珍珠贝三角帆蚌、背角无齿蚌、褶纹冠蚌⒗人工培育珍珠原理:利用天然珍珠形成的原理,在外套细胞组织受到刺激,最终形成珍珠囊而分泌珍珠的原理,人为地将珍珠贝外套膜小片移植到另一个珍珠贝的结缔组织中去,目的让其小片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最终也形成珍珠囊,从而生成一个无核的珍珠;同样,如果同时移植一个人工的珠核,在珠核外围形成一个珍珠囊,从而可产生一个人工有核珍珠。
17、增殖——指在一个较大的水域内,通过一定的人工措施,创造适于贝类繁殖和生长的条件,增强水域中经济贝类的资源量,以达到增加贝类产量之目的。
18.增殖的内容:①禁止滥捕②移植驯化③人工放流④改良底质⑤防除敌害⑥防止污染19、贝类的人工育苗:1)室内人工育苗——贝类的人工育苗是根据贝类的生殖习性、幼体和幼贝的生理生态规律,在一定的场所通过人工控制和干预,从受精卵直到商品规格的贝苗全过程的培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