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色列建国前的移民活动_姚爱爱

以色列建国前的移民活动_姚爱爱

NTSFX YX B 2003.498[摘要]世界各地移民的不断融合是以色列国家迅速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以色列建国前移民活动具有移民动因的趋同性、移民团体自身的不稳定性、多渠道的资金来源等特点。

移民活动的成功成为犹太民族复兴的开始,为以色列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使得以色列建国后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文化发展呈现出混合型、多元化的移民特征。

[关键词]以色列;移民;犹太民族[中图分类号]K38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489(2003)04-0098-042003年12月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Dec.2003第19卷第4期JournalofNantongTeachersCollege (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 19,No .4姚爱爱(南通师范学院法政经管系,江苏南通226007)以色列建国前的移民活动[收稿日期]2003-04-23[作者简介]姚爱爱(1967-),女,江苏如东人,南通师范学院法政经管系讲师,历史学硕士,主要从事英国史、中东问题研究。

以色列是现代世界上独特的移民国家。

建国前以色列的移民活动持续时间长、规模大、涉及地区广,成为世界史上引人关注的重要事件。

以色列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发展和移民的贡献密切相关。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巴勒斯坦的总人口约有100万,其中犹太人仅2.5万人,约占巴勒斯坦总人口的2.5%,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比例为1:40。

在犹太复国主义的号召下,流散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开始大规模向巴勒斯坦地区迁徙和定居,掀起了几次移民浪潮,为以色列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犹太人将回归巴勒斯坦故土称为 阿利亚 (Aliyah)。

早在1882年俄国犹太青年率先移居巴勒斯坦,揭开了现代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的序幕。

1948年5月犹太国成立前,巴勒斯坦先后出现了六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1882 1903年第一次迁徙浪潮中,先后有25000名犹太人从俄国迁入巴勒斯坦,使得当地的犹太人的数量增加了一倍。

第二次移民浪潮发生在1904至1914年,这次移入了大约4万名犹太人。

1917年 贝尔福宣言 发表后,阿利亚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1919年,以青年为主力军的犹太人开始了第三次大规模的阿利亚,到1923年,在整个第三次阿利亚期间,总共有3.7万多犹太人合法地移居巴勒斯坦。

而接下来的第四次阿利亚发生在1924-1926年,在这三年里又有大批犹太人涌入巴勒斯坦,总数达6万多人。

第五次移民浪潮从1932年开始,到1939年英国政府发表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白皮书为止,这期间共移入了225000人,主要来自东欧、中欧和德国。

1945年到1948年发生了第六次移民浪潮,有十二万欧洲犹太移民移入。

[1](P.92)经过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数迅猛增长。

据统计,在1948年以色列国建立前,整个巴勒斯坦的总人口将近200万,其中阿拉伯人为132万,犹太人增加到65万左右,于19世纪末相比,犹太人增加了20多倍,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人口比例已由原来的1:40转变为1:2,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总人中约占31%。

犹太人在巴勒斯坦不仅人数上剧增,而且六次移民活动形成了一个崭新的犹太社会,迎来了犹太民族的新生。

纵观建国前的六次移民历程,以色列人的移民活动有着自己显著的特征:第一,移民动因的趋同性。

从理论上讲,移民的动因一般指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

原寄居国对犹太人的迫害成为推动犹太人移民的强大推动力,而犹太复国主义的渴望、对圣地的向往成为犹太人克服艰难险阻前往巴勒斯坦的主要拉动力。

这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

犹太人经历了近2000年的离散,受尽了折磨。

回归的愿望早在 巴比伦之囚 时就有了,而中世纪以来的屡遭迫害逐渐催发了犹太人的实际行动。

近代以来,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犹太资产阶级的形成,犹太人终于开始产生了复国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1882年,平斯克发表了著名的小册子 自我解放 。

在描述了全世界各地的反犹主义运动后,他得出了结论:犹太人在寄居国是没有前途的,应该建立一个独立的民族聚集中心。

早期的热爱圣山运动者在当时的期刊上发表文章,灌输回归圣地锡安山的思想,他们的努力为遭受迫害的犹太人指明了解放的道路。

1882年第一次移民浪潮出现在俄国,直接原因是1881年3月亚历山大二世的遇刺身亡后,沙皇俄国为了政治需要将全部罪责推到了犹太人身上。

大规模的屠犹排犹行动延续到1884年并波及到罗马尼亚、波兰和奥地利。

数十万犹太人丧命,财产被掠夺,犹太人面临绝境,只能寻求自我解放,从而引发了第一次阿利亚。

第二次、第三次移民同样是由于俄国、波兰统治者的排挤、迫害、屠杀造成的。

而法西斯主义在德国和欧洲势力的膨胀及其对犹太人的疯狂迫害成为后来几次更大规模移民的直接动因。

1933年希特勒上台,这一年涌入巴勒斯坦的移民达3万多,大多数来自德国。

1935年纽伦堡法令颁布,犹太人的公民权被剥夺,犹太人开始涌入巴勒斯坦,移民数目达到61884人。

二战爆发后,犹太复国主义者在欧洲专门建立了一个组织,负责把欧洲的犹太人移往巴勒斯坦,1945年至1948年的第六次移民浪潮使12万欧洲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

移民原居住国的排挤、打击成为犹太人移民的外在驱动力,这种力量和长久以来蕴藏在犹太人心中的复国渴望结合在一起,犹太人们行动起来了,移民的人数一次比一次多,规模一次比一次大,行动一次比一次坚决。

在移民过程中,虽然犹太复国主义组织起了重要作用,但与犹太人所遭受的迫害和犹太人的复国热情相比,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的行动显得犹豫和迟缓。

从移民的走向可以清楚看出,犹太群众最关心的首先是使自己摆脱致命的歧视迫害,重建他们的个人生活,犹太复国主义者考虑的是民族的复兴。

[2](P.42)早期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是 比卢 和 锡安热爱者学会 。

比卢是1881年由俄国哈尔科夫大学生和中学生建立的。

锡安热爱者协会虽然19世纪80年代在俄国出现,1884年建立了统一组织,平斯克成为主席,但内部分歧严重。

一派是以平斯克为代表的,认为锡安热爱者协会的主要任务是组织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居。

以阿哈德 哈姆为首的关心的是犹太人的质量,他认为大多数犹太人应该留在寄居地,只有被严格挑选出来的人才应该在巴勒斯坦居住。

还有一派是纯宗教派,主张等待救世主降临带领犹太人返回巴勒斯坦。

犹太复国主义组织上的分裂使得移民活动进展不大, 1882年 1900年间,大批东欧移民的迁徙方向主要是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而不是巴勒斯坦。

长达21年的第一次移民活动仅移入了不到3万人。

当然,土耳其政府的禁止和阿拉伯人的反对是以色列没有大规模移民的外在原因,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的迟疑、缺乏经验是限制移民规模的内在因素。

而 第二次移民潮的成员是从城市三三两两地移民到巴勒斯坦来,一般说来,相互之间没有联系。

没有一个复国主义组织催促过移民 。

[3](P.85)1917年至1918年间,由青年男女组成的小团体为尽早回归圣地,自发地在俄国、波兰、罗马尼亚和东欧其它国家的大小城镇里组织起来。

第三次移民活动期间,1919年大约有2000人进入,以后每年平均有8000人迁入巴勒斯坦,这是从来没有过的移民速度。

在5年中,犹太人口大幅增长,使得巴勒斯坦的新移民超过了土生土长的巴勒斯坦犹太人。

在这一次移民潮早期,移民活动并没有得到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的帮助和鼓励。

相反,正式的犹太复国主义机构反对它。

他们担心移民到达巴勒斯坦后,住房和工作安置一时难以就绪,会造成紧张局面。

[3](P.174)即便如此,移民们仍然热情高涨,俄国和波兰的犹太青年们来到了巴勒斯坦,并且成为建设新家园的主力军。

第二,移民团体自身的不稳定性。

从整个过程来看,移民们为了躲避所在国的迫害,在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感召下,怀着神圣的使命感和复兴民族的热诚来到巴勒斯坦,但严酷的现实使理想遭受挫折,再加上参加者成份各异,目标不一致,移民不断分化。

移民中有来自欧美的阿兹肯纳齐犹太人,西亚北非的塞法迪犹太人,长期居住在非洲的犹太人,还有来自也门的从1882年开始移居巴勒斯坦的移民,前苏联的俄国犹太人 阿兹肯纳齐犹太人中的俄语群体等等。

他们讲着各种各样的语言和方言,带有原居住地的文化和习俗,在宗教上既有正统派,又有保守派和改革派,到达巴勒斯坦后出现了分化。

1882年,第一批300名比卢成员离开俄国,只有三分之一到达敖德萨,40人到达了君士坦丁堡,最终抵达巴勒斯坦的只有16人,在雅法南部组成了第一批犹太移民人家。

他们来自俄国各地,有专业人员、大商人和小商贩。

有些移民盖了房子后,余下的钱不足以支撑到出售收成、有现金收入之时。

较富裕的移民不愿再帮助他人。

[3](p31)从1882年到1903年到来的两万五千人中的绝大多数离开了巴勒斯坦。

因为看到生活太艰难,他们回到欧洲或者转赴美洲去了。

[4](P.106)第二批移民中许多人是为了逃避日俄战争来到巴勒斯坦的, 许多成员干了一段时间就远走高飞,别的人则来填补空位。

当时的艰辛和痛苦折磨着移民们。

锄头不断碰到成堆的石头,锄片陷入稀泥之中,我没法把它拔出来。

我竭尽全力,累得满身是汗,双手出满了泡,很快就破了。

皮肤也蹭破了,血从伤口渗出来 以至于老移民对新移民是这样迎接的 第一个问题竟是,你们为什么要来?这之后,他们马上给我们讲了有关此地的许多坏话,拿我们开心,挖苦我们是不懂世事的傻瓜。

这就是见面礼! 本 古里安曾估计说,第二次移民潮只有10%的人留下了,其它人又移民到美国或欧洲,还有许多人返回他们的寄居国。

[3](P.88)第四次阿利亚从1925年开始,这一年来了3万多波兰犹太人,多半是为了逃避政府迫害而来,他们几乎都是中产阶级,从来没有参加过生产劳动。

而1925年的巴勒斯坦出现了经济萧条乃至经济危机,波兰人带来的资本大大贬值,他们在生活上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以至于大多数人泄气。

1926年有7300名犹太人离开巴勒斯坦,是当年回归人数的一半。

到1927年,移入的犹太人不到3000,移出的犹太人却有5000人 移民出现外流,1928年,2100人992003.4NTSFX YX B离去,与回归的人数差不多等同。

然而,浪沙淘尽始见金,留下来的犹太先驱者们以其特有的理想主义和忘我精神投入到建设家园中来。

第一批比卢成员作为第一批现代犹太移民在巴勒斯坦定居,在十五年的艰苦岁月里建立了十八个居住区,以巨大的毅力和献身精神向世界表明,犹太人是可以成就伟大事业的。

[5](P.304)戴维 本 古里安更是早期移民中突出的代表。

他是1903年从波兰来的,他写道: 所有三样东西 工作、饥饿和疟疾 都是新奇和充满趣味的。

我来到这块土地不就是为了这个吗?热病以数学的准确性每两星期抓住我一次,折磨我五六天,然后消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