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以色列建国历程——浅析近现代犹太复国主义【内容提要】作为中东乱局的焦点,巴以冲突延宕多年无法解决。
这场历史争端源于犹太人的复国梦想,并随着以色列的建国成为定局。
本文将运用历史、文献及综合研究法,由犹太复国主义即锡兰主义入手,论述以色列建国这一事件的历史背景及现时影响,阐明国际社会所持的态度、扮演的角色,并尝试对与巴以冲突相关的国际关系加以分析,以期得到对巴以冲突更客观、科学的认识。
【关键词】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锡兰主义,巴勒斯坦经常见诸报端的巴以冲突是自上世纪以来最引人关注、最影响广泛的地区冲突之一,也是中东问题的关键。
犹太人作为曾被压制、驱逐乃至灭绝的民族,何以选择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并把同样的历史强加给那里的阿拉伯民族?他们为什么能相继得到多个大国的支持,并最终使以色列作为主权国家为国际社会接受?个中曲折引人深思。
一些西方学者感叹,在这一地区呆的时间越长,知道的越少。
秉着对犹太复国主义的好奇,笔者将借助前人的研究成果,梳理出自己关于这一问题的理解。
一.国内研究现状中国对中东历史的研究,大体可以以1978年为界,划分为准备及发展两个阶段[1]。
尽管中国的犹太研究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经起步,但对以色列的研究高潮,则开始于1992年两国正式建交,各类文章、著作涉及以色列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
目前硕果较丰的研究机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和东方学系、南京大学犹太文化研究所、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等等。
“中东国家通史系列”《巴勒斯坦卷》(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彭树智教授主编,2000-2007年出版)、《中东和谈史:1913-1995》(徐向群、陈和丰、宫少朋、殷罡著,1998年)、《第三圣殿:以色列的崛起》(徐向群、余建华著,1994年)、《中国人看以色列》(达州著,1990年)、《犹太民族复兴之路》(潘光、余建华、王建著,1998年)、《以色列史》(张倩红著,2008年)等等都是研究巴以问题影响深远的著作。
除此之外,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学者翻译的巴以相关著作主要包括:[以]阿巴·埃班著,《犹太史》;[美]费希尔著; 姚梓良译:《中东史》(上、下册) , 1979年;[美]高斯坦著,肖宪等译:《中国与犹太——以色列关系100年》, 2006年;[英]沃尔特·拉克著,徐方、阎瑞松译:《犹太复国主义史》, 1992年;[英]理查德·艾伦著; 艾玮生等译:《阿拉伯——以色列冲突的背景及前途:帝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在肥沃的新月地带》, 1981年等等。
虽然在短短60年间我国对巴以问题的研究硕果累累,但存在的问题不能回避。
例如“关于以色列政治的研究,重工党而轻利库德;重民族与宗教冲突而忽略社会阶层的政治角色与经济、社会地位”[2],对巴以问题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始终不清,立场不能紧随国际形势变化,研究所依原理单一等等。
但相信随着中国的国家影响力不断走向中东,随着社会各界对巴以问题的重视不断增强,随着国内学者与中东及西方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交流的不断增进,我国的相关研究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二.巴勒斯坦地区的历史背景希伯来《圣经》中的《约书亚记》讲述了以色列人在约书亚的带领下为执行耶和华的命令征服迦南、得地定居的故事。
《旧约全书》中,巴勒斯坦即迦南这一“应许之地”。
所以作为上帝“特选子民”的犹太人“理所当然”要重新夺回这片土地,即使战争残酷——这就是犹太民族历史上的圣战观念[3]。
巴勒斯坦如此重要?是的,《圣经》中称它为“流着奶和蜜”、“上帝和恶魔决战的地方”,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视之为圣地,尤其是耶路撒冷,“是世界上宗教场所最密集的地方”[4]。
就算从世俗角度来看,巴勒斯坦也是东西方交通的枢纽核心,有着极其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其丰富的石油资源更是引人垂涎,再加上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巴勒斯坦的经济和战略意义大到甚至被称为西方国家的“经济生命线”。
五千多年来,这里曾先后留下了耶布斯国、以色列王国、亚述王国、新巴比伦王国、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十字军、奥斯曼帝国等等朝代的统治痕迹。
这片土地上也孕育了包括犹太民族在内的多个民族。
希伯来人、迦南人、阿拉伯人同属闪米特人,而犹太人正是希伯来人的后裔[5]。
民族成分随着王朝更替而变化,犹太民族的命运自然也起起伏伏。
历史上最近一次犹太人被驱逐出巴勒斯坦,是在135年的罗马帝国。
从此,巴勒斯坦的主体民族不再是犹太民族了。
[6]三.犹太复国主义(即锡安主义)1. 形成到了十九世纪,流向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散布在英、法、意、德、俄、美等国家。
作为“异教徒”,由于各国的限制与歧视政策,犹太人无法融入当地社会。
他们将自己认定为“流亡者”,一日三次地祷告:“吹响自由的伟大号角,高举召集我们流亡者的大旗,我们要从各地聚集在我们的国土上。
”[7]更严重的是,从1096年的十字军东征开始,犹太人时不时就会面临被屠杀的命运,最著名的当然是希特勒在二战时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
“于是一批犹太知识分子得出结论,摆脱犹太人困境的唯一出路是必须像其他民族那样做自己主权国家土地上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8]宗教复国思想逐渐衍生出政治复国思想。
19世纪60年代犹太复国主义有了新的发展,维也纳的犹太人西奥多·赫茨尔成为其领导者。
他认为,犹太人唯一的出路即“离开欧洲到以色列地的锡安山开始新生活”。
“锡安主义”这一名词早已诞生,但赫茨尔让它同义于重返巴勒斯坦的犹太人运动[9]。
1896年,赫茨尔发表《犹太国》一书,提出了复兴犹太国家的完整纲领。
1897年,第一届锡安主义者大会在瑞士巴塞尔召开,声明“锡安主义志在于以色列地建立受国际法保障的犹太人庇护所”。
从此,犹太复国主义不断向“在异国他乡上建立和世界上其他主权国家地位平等的犹太主权”[10]的目标迈进。
2. 初期活动19世纪末,锡安主义更加务实。
甚至还在赫茨尔宣讲时,就已经有东欧的犹太人开始在巴勒斯坦定居,他们被称为“领土锡安主义者”。
锡安主义历史编撰者将移民巴基斯坦称为“阿利亚”(意为“上升”),而这种带殖民性质的“阿利亚”又被历史学家冠上了“安静的十字军东征”的绰号。
到了二十世纪,犹太定居者“不仅建造城镇、发展定居点、加强税收”,还“发展了独立的金融系统”[11]。
充满智慧的犹太人尽管受到排挤,仍在世界各地积攒了大量财富,他们将资金投入巴勒斯坦的锡安主义计划,例如著名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就曾在这计划中出力。
从1882年到1914年,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数量从两万四千人激增到八万五千人[12]。
我们已经能看到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间伴随着大量移民而将必然产生的冲突。
3. 在大国帮助下的发展从1517年到1917年,巴勒斯坦处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占领下。
1856年结束的克里米亚战争将欧洲力量带入了巴勒斯坦,巴黎和会将中东纳入了欧洲经济[13]。
(1)英国一战结束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被英国的“分而治之”的委任统治取代。
持“扶犹排阿”政策的英国,19年间帮助巴勒斯坦的犹太移民人数上涨了近四十万[14]。
英国的支持中最著名、影响最深远的即“贝尔福宣言”,以罗斯柴尔德家族为核心的犹太游说集团以及伦敦的外交大臣阿瑟·贝尔福成功定位了英国的对犹政策:“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之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使这个目标的实现”(1917年11月2日)。
它标志着“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第一次得到了一个西方大国的正式承认和支持”,“极大地鼓舞了犹太复国主义者”,“使该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5]。
至于英国支锡安主义的原因,有学者认为这是“英国以支持锡安主义为名,排挤法、俄、意、美,企图独占巴勒斯坦的一个政治阴谋”[16],也有人将这一政策与当时的一战联系在一起,“英国政府期望俄国犹太人能成为英国的宣传者,说服沙皇政府立场鲜明地支持协约国征服德国”。
[17]事实上,“贝尔福宣言”正是英国企图摒弃先前与法国达成的共同统治巴勒斯坦的计划、独占这一战略要地、维护自身利益的努力之一。
“贝尔福宣言”使得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的矛盾公开化,英国不得已在1939年5月颁布了《巴勒斯坦白皮书》,开始对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实行严格限制:今后5年,每年只限1.5万犹太人移入并限制犹太人购买阿拉伯人的土地。
此时,欧洲犹太人正处在那场最终杀害了全世界三分之一即600万犹太人的纳粹屠杀中[18]。
这份文件帮助英国得到了阿拉伯人的支持,却将犹太复国主义者推向了美国。
(2)美国和联合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之后,美国最终摆脱孤立主义,利用其雄厚实力在巴勒斯坦地区与英国争夺并企图取而代之。
当时的美国,已经有500多万犹太人,其“援外压力集团”从那时到现在都对美国的政治生活影响极大。
所以美国这些年对犹太人的支持,不仅有利益诉求,更是迫于国内压力。
杜鲁门执政前,美国就采取“扶犹抚阿”的巴勒斯坦政策。
杜鲁门上台后,美国决定性地转向了支持犹太复国。
1947年,无力维持委任统治和控制局势的英国将巴勒斯坦问题提交给联合国。
11月29日,在美国的操纵下,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巴勒斯坦将来治理(分治计划)问题的决议”(第181[二]号决议):在1948年8月英国的委任统治结束后两个月内城里阿拉伯国家和犹太国家,耶路撒冷市国际化,犹太国占57%的领土(大多是肥沃的沿海地区,而此时占总人口三分之一的犹太人实际拥有土地只有总面积的6%)。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投了弃权票[19]。
这份促使犹太复国主义者抢占阿拉伯人土地的行为合法化的决议,作为大国政治的产物严重损害了阿拉伯人的利益和尊严[20]。
这样的背景下,犹太复国主义取得了“胜利”:1948年5月14日,即英国委任统治结束的前一天,以色列国成立,美国于16分钟后予以承认。
酝酿中的冷战更使得美国全力支持以色列这一中东“工具”,来最大限度地消弱苏联在中东的存在。
4. 中东其他国家的反应巴勒斯坦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巴以之间的冲突,更牵扯到整个阿拉伯世界。
在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叙利亚、伊拉克、埃及、黎巴嫩、约旦五个阿拉伯国家就对以宣战,兵分三路挺进以色列,由此开始了第一次中东战争。
5. 现状以色列建国后的60年来,大到五次中东战争,小到各种恐怖袭击,巴勒斯坦地区就没有得到从战乱中喘息的片刻。
至于犹太复国主义者的现状,他们虽然达到了建国的目的并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但安全问题仍是以色列的心头大患。
鸽派主和,希望能从战争状态中逃离;鹰派以利库德为代表,主张兼并全部占领土地,建立“大以色列”,他们在以色列国内的影响占上风,扩张主义、黩武主义、狭隘民族沙文主义一直主导着以色列的政策。
外交上,以色列继续依靠美国经济和军事援助以及外交庇护[21],但也积极走出美国的“阴影”,与更多的大国接触,比如2011年6月12日以色列国防部长十年来的首次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