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 双耳分听技术:让被试双耳同时听见两个分离的相互独立的声音信息。
本质:让被试双耳同时听见不同声音。
2. 追随耳实验:要求被试在双耳分听实验过程中始终复述某一个耳朵听到的信息,并且忽略所有来自另一只耳朵的信息。
分别为“追随耳”和“非追随耳”。
3. 材料限制:指作业收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因而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其作业水平。
4. 资源限制:指其作业收到所分配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过程便能顺利进行。
因此,两个同事进行的作业若对资源的总需求量超过中枢能量,就会干扰。
此时两个作业水平受互补原则决定,即一个作业应用的资源增加多少就会使另一个作业可得的资源减少多少。
5. 客体和特征特征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
客体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6. 错觉性结合实验。
指在不注意的条件下,向被试呈现的不同客体的特征发生彼此交换的现象。
7. 任务定义注意: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某些刺激值或刺激维度而非其他刺激值或刺激维度的反应。
8. 加工定向注意:将注意看做一个把心理集中于多个感觉输入的一个的主动加工过程,注意提高了某些“被注意到”的任务或信息的加工质量。
即为了改进加工的速度或准确性而把认知加工过程限制并集中在所有当前信息的某个子集上的过程。
9.(1)外围提示和符号提示。
外围提示指提示直接出现在将被注意的位置,此类提示能自动引起注意,也被称为外源提示。
符号提示指提示只是指出注意应指向某个位置的一个符号。
这种提示不会自动使注意指向被提示的位置,因此也被称为中间提示或内源提示。
(2)预言性提示和非预言性提示预言性提示指对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多于无效试验次数的提示。
(即目标更频繁地出现在被提示的位置上)非预言性提示指在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与无效实验次数接近的提示。
(即目标出现在被提示位置的次数并不比不被提示的位置多)10.双任务范式:是在多个并行任务间注意的指向和调节作用。
11.警戒:持续性注意的一种形式,指个体在一定环境中为觉察特定的,难以预测而又较少出现的信号所保持的准备状态。
(注意章节)14.自下而上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而从上而下加工则指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
15.不可能图形:是一种无法获得整体知觉经验的图形,也可说是一种特殊的错觉。
16.主观轮廓:错觉现象,指人们在一片完全同质区域中知觉到的轮廓。
17.知觉恒常性: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特性的组织加工过程。
18.暗适应:指在低亮度环境下感觉缓慢提高的过程。
19.视敏度: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
20.闪光融合:P36921.视错觉:指单凭眼睛所见而形成的失真或扭曲的知觉经验。
22.接近法则:P37223.听觉掩蔽: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
24.促声融合:来自双耳的声觉信息融合成了来自一个“中央耳”的信息。
25.启动效应:这种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的杰出而使对这一刺激的相关刺激的加工得到易化的效应。
重复启动:指前后呈现的刺激是完全相同的,即后呈现的测验刺激完全相同于前面呈现的启动刺激。
间接启动中除包含重复启动外,还允许两个刺激有所差别。
26.无觉察知觉:指刺激没有被个体的意识所察觉,但却对个体的行为产生了影响,换言之,个体无意识地对外办刺激进行了加工和反应。
(知觉章节)27.重复再现:即让同一个被试在不同的延时条件下对学习材料多次回忆,将回忆的内容和原始材料进行比较,来测量被试记忆不断衰退和变化的情形。
28.系列再现:29.行为塑造:逐步加大强化最后达到所期望的行为的过程。
30.感觉记忆:指感觉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
31.短时记忆:刺激作用终止后,对信息保持到十几秒直至一分钟左右的记忆。
32.组块:是指将若干小单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信息加工单位。
33.前瞻记忆:对于未来要执行的行为的记忆,即对于某种意向的记忆。
回溯记忆:对于过去所发生事件的记忆34.错误记忆:指错误地声明以前从未呈现过的词或从未发生过的事曾经呈现或者发生。
真实记忆:指正确地报告出曾经呈现过的词或发生过的事。
35.元记忆:反应人类记忆的独特特征,即对自己的记忆活动所进行的了解和控制过程。
客体记忆:对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加工的过程。
36.监测:元记忆从客体水平获得信息,并依据该信息形成对客体记忆的各种类型的主管判断或评价,从而改变元水平的状态。
37.回溯式监测:指对回忆、再认的答案作出正确与否的自信地判断。
前瞻式监测:对即将执行的记忆任务的难度作预见性的判断。
(记忆章节)二.简答题1.时间抽样技术:布兰德施泰德1977实施要点:(1)日记与问卷要求被试在30天中,每天4次在一本小册子中记录下他们当时的情况和情绪体验,每次记录的内容都包含对七个问题的回答。
连续记录30天后,被试要接受卡特尔16PF等测试。
如果实验持续时间较长,那么可以在第一、二、三个第六个月各取10天,分别记日记,并在每段连续日记记录阶段之后,对被试实施16PF等测试。
(2)时间抽样被试在30天内,每天必须记4次日记。
时间由计算机随机安排。
主试将计算机安排的时间抽样计划表打印出来发给被试,被试便可以按照计划表上指定的时间写日记。
实际日记次数要以被试报告为准。
2.情绪诱导法:为了探讨情绪和其他心理变量间的共变关系,来直接操纵情绪状态,然后记录或观察积极或消极情绪下被试的各种心理、行为或生理指标,以探讨情绪和其他这些指标间的关系。
这种方法就是情绪诱导法。
包括单词诱导法、图片诱导法和其他诱导法等。
3.听觉掩蔽: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
掩蔽现象大约有三种情况:纯音掩蔽、噪音掩蔽以及噪音与纯音对语言的掩蔽。
对听觉掩蔽的研究是从纯音掩蔽开始的,它指的是某个定额频率的纯音来掩蔽其他不同频率的纯音,再来观察后者阈值提高的情况。
弗莱彻实验结果如下:(1)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效果随之增加,而且掩蔽音越强,它的影响范围也越大,即能掩蔽更多种频率的声音;(2)掩蔽音对于频率相近的声音的影响最大;(3)低频对高频的掩蔽效果大于高频对低频的掩蔽。
实际生活中,更常见的是噪音掩蔽。
一个白噪声对纯音掩蔽实验的结果显示:低强噪音对不同频率纯音的掩蔽效果差异很大,而高强噪音对不同频率纯音的掩蔽效果相差不大。
噪音和纯音都可对人们的语言产生干扰,使语言变得不可理解。
三.论述题:1. 过滤器理论:(一)早期选择模型(1)理论假设:1958 布罗德本特该模型认为,注意瓶颈位于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以避免中枢系统超载。
在此瓶颈中作为过滤器的注意对进入的信息进行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其余信息则可能暂存于记忆中,然后迅速衰退。
通过过滤器并进入高级分析水平的信息再接受进一步的加工,从而被识别和存储。
发生于语义分析(知觉)之前。
(2)方式:按照“全或无”方式加工,即连通一个通道的同时关闭其他所有其他通道。
(3)条件:韦尔福德称其为“单通道模型”。
其中,过滤器的选择不随机,只有新异的、较强的和具有生物意义、凡为人所期待的信息的刺激(布罗德本特)才易通过,并最终受到注意。
(4)验证:双耳分听实验。
程序:左耳--6、2、7,右耳--4、9、3. 6和4、2和9、7和3分别同时呈现。
呈现速度2个/S,要求被试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呈现或以双耳同时接收的顺序成对再现,或随意再现。
结果:分别再现正确率高于成对再现,随意再现时多采用分别再现。
结论:每只耳朵都可以看做一个通道。
每一通道信息单独存储,过滤器允许每个通道的信息单独通过,所以以耳朵为单位的分别再现被优先选择,正确率也高。
(二)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特雷斯曼对双耳分听技术改进追随耳实验理论假设她认为,过滤器并非依“全或无”的原则工作,而是按衰减方式进行的;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信息通过,也允许其他通道的信息(非追随耳)通过。
只是非追随耳的信号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
她重视中枢系统的二次选择功能。
追随耳实验:要求被试在双耳分听实验过程中始终复述某一个耳朵听到的信息,并且忽略所有来自另一只耳朵的信息。
分别为“追随耳”和“非追随耳”。
验证试验:给两耳呈现同为英文小说时,非追随耳可以得到一定的识别,但当给非追随耳生物化学材料时,则难以识别。
实验结果:非追随耳信息也可以得到高级分析。
若减弱的非追随耳的信号具有特别意义,较低阈值,仍可以得到高级加工而被最终识别。
该模型强调:1.信息是大量输入的。
2。
加工模式是衰减式的。
3.过滤器位置有两个,一为语义分析之前的外周过滤器,一为语义分析之后的中枢过滤器。
(三)晚期选择模型理论假设:多伊奇提出。
认为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
信息加工瓶颈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
因此,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
设想,输出时按其重要性来安排的,只对重要的刺激反应,而对不重要的刺激则不反应。
晚期选择模型强调反应的选择,被称为反应选择模型。
验证实验:哈德威克和希夫林实验过程:让被试同时注意双耳,当从左耳或右耳听到随机呈现的靶子词时分别作出反应。
结果:两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都超过50%,差异不显著。
证明:无论是单耳还是双耳都能识别输入的信息,只要所处的条件相同,就能有相同的识别率。
2. 斯特鲁普启动实验:目的:发现无觉察知觉现象能否在正常人身上有表现。
材料:四种颜色的色块(红、黄、蓝、绿)四个颜色启动词(三个中性词和字母图案)速示器假设:如果知觉能在无觉察条件下存在,那么有效掩蔽不能消除斯特鲁普启动效应。
如果知觉必须在意识觉察下进行,那么对启动词的掩蔽会消除效应。
程序:(1)先呈现一个启动词,启动词后呈现掩蔽刺激,启动词和色块之间的时间间隔为400毫秒。
(2)觉察条件下,启动词和掩蔽刺激的时间间隔也是400毫秒。
(3)无觉察条件下,启动词和掩蔽刺激的时间间隔变短,因人而异。
启动词之后呈现掩蔽刺激,要求被试觉察启动词是否出现,用极限法确定其觉察阈限。
结果:在觉察和无觉察条件下,都出现该启动效应。
即在被试对启动词没有察觉时,启动效应依然出现。
3.内隐记忆加工分离程序及计算方法内隐记忆重点是实验逻辑,即“分离逻辑”,核心是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分别对应于两种不同的可测量的标准,以区分。
任务分离包括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并认为其分别对应了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间接测验包括词干补笔和知觉辨认。
任务分离逻辑,即先通过改变测验指导语来造成两种测验任务,分别对应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然后通过考察两种测验成绩之间的关系来确定是否出现了实验性分离。
为绝大部分内隐记忆研究采用,解释了内隐和外显记忆诸多差异。
缺点:(1)两种测验任务的可比性问题。
直接和间接是两种不同的实验任务,若本身是不可比的,那么任务间的实验性分离就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