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德效应:在有氧条件下。
兼性厌氧微生物终止发酵,进行有氧呼吸,这种呼吸抑制发酵的现象称为巴斯德效应。
即呼吸抑制作用。
巴斯德的贡献:1.证实了微生物活动和否定了微生物自然发生学说;2开创了免疫学——预防接种。
3.发酵的研究;4.巴斯德消毒法,观察丁醇发酵时发现厌氧生命,提出好氧厌氧属于。
柯赫的贡献:1设计了分离和纯化细菌的方法:划线法、混合平板法。
2.设计了培养细菌用的肉汁胨培养液和营养琼脂培养基。
3.设计了细菌染色技术。
4.提出柯赫法则:(证明某种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的病原的基本原则)i.病原体微生物一定伴随着病害而存在; ii; 必须能自原寄主分理处这种微生物,并培养成为纯培养; iii. 分离培养出的病原体比能在实验动物身上产生相同的症状 iiii 必须自人工接种发病的寄主内,能重新分离出同一病原微生物并培养成纯培养。
3.试述染色法的机制并说明此法的重要性。
答:革兰氏染色的机制为: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G+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在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
反之,G-细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退成无色。
这时,在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 G-细菌呈红色,而 G+细菌则仍保留最初的紫色。
此法证明了 G+和 G-主要由于起细胞壁化学成分的差异而引起了物理特性的不同而使染色反应不同,是一种积极重要的鉴别染色法,不仅可以用与鉴别真细菌,也可鉴别古生菌。
5.试述几种细菌细胞壁缺损型的形成,特点和实际意义。
自发缺壁突变:L型细菌实验室中形成彻底除尽:原生质体人工方法去壁部分去除:原生质球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支原体实际意义:原生质体和原生质球比正常有细胞壁的细菌更易导入外源遗传物质,故是遗传规律和进行原生质体育种的良好实验材料。
L型细菌:细菌在某种环境条件下(如低浓度青霉素)因基因突变而产生的缺乏细胞壁的遗传性能稳定的变异类型。
原生质体:在G+菌培养物中加入溶菌酶或通过青霉素阻止其细胞壁的正常合成而获得的完全缺壁细胞即为原生质体。
原生质球:指细胞壁未全部去除的细菌细胞,呈圆球形,可人为地通过溶菌酶或青霉素处理革蓝氏阴性菌而获得。
支原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
细菌的基本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分支丝状。
(杆菌形态种类最多)G+菌细胞壁独有的化学成分是:磷壁酸;G-菌的为脂多糖(G-病原内毒素的物质基础)细菌的主要繁殖方式是:二分裂。
细菌的特殊构造:鞭毛、菌毛、性菌毛,糖被,芽孢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结构,称为芽孢。
(无繁殖能力,皮层的抗性成分:含有芽孢特有的肽聚糖及DPA)芽孢耐热机制: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产生极高的渗透压夺取芽孢核心的水分,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和高度失水,因此,具极强的耐热性。
另一种学说认为:芽孢皮层中含有营养细胞所没有的吡啶-2,6二羧酸(DPA-Ca),他能稳定芽孢中的生物大分子,从而增强其耐热性。
菌落:单个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体,称为菌落。
菌苔:当固体培养基表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便成为菌苔。
质粒:某些细菌具有的染色体外的可以独立复制的小分子环状DNA称作质粒。
青霉素(Penicillin)与溶菌酶(lysozyme)杀菌机理青霉素作用于肽聚糖肽桥的联结,即抑制肽聚糖的合成,故仅对生长着的菌有效,主要是G+菌。
溶菌酶的作用:切断肽聚糖的β-1,4糖苷键。
立克次体:是大小介于通常的细菌与病毒之间,在许多方面类似细菌,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
(专性寄生)衣原体:介于立克次体与病毒之间,能通过细菌滤器,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一类原核微生物。
(专性寄生)异染颗粒:是以无机偏磷酸盐为主要成分的一种无机磷储备物,嗜碱性或嗜中性,用兰色染料如甲苯胺蓝或甲烯蓝染色时不呈兰色而呈紫红色,故称异染颗粒。
培养基: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9.霉菌可形成哪几种无性孢子以及有性孢子,它们的主要特征始什么?1)无性孢子 4种孢囊孢子:形成于菌丝的特化结构――孢子囊内。
分生孢子:由分生孢子梗顶端特化而成的。
单个或成簇。
节孢子:菌丝(横膈膜)断裂而成。
厚垣孢子:部分菌丝细胞质浓缩变圆,周围生出厚壁而成。
(霉菌休眠体,抵抗力强)2)有性孢子 3种卵孢子:2n,由大小不同的配子囊结喉够发育而成(藏卵器,雄器)接合孢子:2n,由菌丝生出的结构哦大小相似,形态相同或略有不同的两个配子囊接合厚发育而成(同宗,异宗)子囊孢子:n,在子囊(两性细胞接触厚形成的囊状结构)内形成的。
*担孢子:2n,担子菌特有,经两性细胞核配合后产生的外生孢子。
因着生在担子上而得名。
比较四大类微生物10. 根霉,毛霉,青霉,曲霉四种常见霉菌的主要生物学特征。
什么是鉴别培养基?试以EMB 为例,分析其鉴别作用原理。
鉴别培养基是一类在成分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须用肉眼鉴别颜色就能方便地从近似菌落中找到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
EMB 培养基中的伊红和美蓝可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和一些难养的革兰氏阴性菌。
产酸菌由于产酸能力不同,菌体表面带质子,与伊红美蓝结合从而有不同的颜色反应,可用肉眼直接判断。
选择培养基:用来将某种或某类微生物营养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的培养基。
(1、依据某些微生物的特殊营养需求设计“投其所好”, 2、依据不同类微生物对某种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不同设计“取其所抗”。
可用来从环境中分离细菌。
.简述G+与G-在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组成上的异同点,并指出与此相关的主要特性。
(8~10nm)肽聚糖结构多层(约40层)75%肽聚糖亚单位交联肽聚糖网格紧密牢固1~2层30%肽聚糖亚单位交联肽聚糖网格疏稀、机械强度弱与细胞膜关系不紧密紧密化学组成肽聚糖含量很高(40-90)含量很低(10-20)磷壁酸含量较高(<50)无类脂质一般无(<2)含量较高(20)脂多糖蛋白质无含量较高脂蛋白增殖过程中的基因表达烈性噬菌体:感染细胞后,能在寄主细胞内增殖,产生大量子代噬菌体并引起细菌裂解的噬菌体。
一步生长曲线: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利用烈性噬菌体的生活周期测定噬菌体侵染和成熟病毒体释放的时间间隔,用于估计每个被侵染的细胞释放出来的新的噬菌体粒子数量的生长曲线,称为一步生长曲线原噬菌体(prophage)(或前噬菌体):即整合在宿主核DNA上的噬菌体的核酸。
病毒的形态构造:形态:球状、杆状(丝状)、砖块状、弹状、蝌蚪状构造:核衣壳,包膜,核酸。
病毒粒子(virion):成熟的具有侵染力的单个病毒颗粒。
又称病毒颗粒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
植物病毒绝大多数含DNA;少数含RNA;动物病毒一部分含DNA,一部分含RNA;细菌病毒普遍含DNA,含RNA 的极少。
病毒增殖的5个过程:吸附,侵入,生物合成,装配,裂解微生物的六大类营养要素:碳源,氮源,能源,水,无机盐,生长因子噬菌斑(plaque):噬菌用培养液高倍稀释吸附phage的菌悬液斑是指在宿主细菌的菌苔(洗去抗血清)上,噬菌体使菌体裂解而形成的空斑。
37℃培养,定时取样,并作噬菌体噬菌体效价(titer):单效价测定位体积悬浮液中可产生噬菌斑的噬菌体数量。
即噬菌斑形成单位。
(双层平板法)病毒的重要性益处:生命科学研究,基因治疗生产疫苗生物防治危害:人和动物、植物的病原体温和噬菌体:噬菌体感染细胞后,将其核酸整合(插入)到宿主的核DNA上,并且可以随宿主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在一般情况下,不引起寄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一步生长曲线的三个周期:潜伏期,裂解期,平稳期温和噬菌体的生活周期(简图)15.试述微生物营养中6大要素物质以及生理功能,并举例。
1)碳源:凡可被用来构成细胞物质或代谢产物中碳素来源的营养物质。
提供合成细胞物质及代谢物的原料;并为整个生理活动提供所需要能源(异养微生物)。
无机碳源:如CO2和碳酸盐等。
有机碳源:糖与糖的衍生物(多糖:如淀粉、麸皮、米糠等;饴糖;双糖;单糖),脂类、醇类。
有机酸、烃类、芳香族化合物以及各种含碳的化合物。
2)氮源:凡用来构成菌体物质或代谢产物中氮素来源的营养源。
提供合成细胞中含氮物,如蛋白质、核酸,以及含氮代谢物等的原料;少数细菌可以铵盐、硝酸盐等氮源为能源。
无机氮:铵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氨、N2等;有机氮:尿素,蛋白质及其降解产物(如胨、肽、氨基酸等)、牛肉膏、鱼粉、花生饼粉、黄豆饼粉、玉米浆、酵母膏等3)无机盐:为微生物细胞生长提供碳、氮源以外的多种重要元素(包括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物质,多以无机盐的形式共给。
4)生长因子:是一类对微生物正常生活所不可缺少而需要量又不大,但吸附增殖 成熟制自发或诱溶原性循环微生物自身不能用简单的碳源或氮源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营养物质。
嘌呤和嘧啶;氨基酸;维生素;其他6)能源:指能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量来源的营养物或辐射能。
化学物质-有机物(化能异养,同碳源);无机物(化能自养,不同于碳源)辐射能:光能自养和光能异养微生物的能源☆16.根据碳源,能源和电子供体的不同可将微生物划分为几个类型?试各举一例光能自养型:以CO 2作为唯一碳源或主要碳源,并利用光能,以无机物如H 2S ,硫代硫酸钠等无机硫化物作为供氢体将CO 2还原成细胞物质,同时产生元素硫的一类微生物。
光能异氧型:以CO 2作为唯一碳源或主要碳源,并利用光能,以有机物如异丙醇作为供氢体将CO 2还原成细胞物质的一类微生物,红螺菌属中的一些细菌。
化能自养型:以CO 2或碳酸盐作为唯一碳源或主要碳源,以无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为能源,利用电子供体如H 2,H 2S, Fe 2+,亚硝酸盐等使CO 2还原成细胞物质的一类微生物。
化能异养型:以有机物作为碳源和能源的一类微生物。
可分为腐生,寄生,兼性。
培养基:应科研或生产的需要,由人工配制的、适合于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用的营养基质(混合养料)。
培养基的配制四大原则(一)培养基组分应适合微生物的营养特点(目的明确)(二)营养物的浓度与比例应恰当(营养协调)(三)物理化学条件适宜(条件适宜)(四)根据培养目的选择原料及其来源(经济节约)培养基配制的四大方法:1.生态模拟(调查所培养菌的生态条件,查看“嗜好”,对“症”下料———初级天然培养基.)2.查阅文献:(查阅、分析文献,调查前人的工作资料,借鉴人家的经验,以便从中得到启发设计有自己特色的培养基配方.)3.精心设计(借助优选法或正交试验设计法等方法.)4、实验比较:(不同培养基配方的选择比较,单种成分来源和数量的比较,几种成分浓度比例调配的比较,小型试验放大到大型生产条件的比较, pH和温度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