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菌体中带寡聚糖(LOS)致病的细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
瑟菌、流感嗜血杆菌
2.诱发细菌L型形成的因素——溶菌酶、葡萄球菌溶素、补体、
抗体、胆汁、破环细胞壁肽聚糖的抗生素
3.荚膜为多肽组分的细菌——炭疽芽孢杆菌、鼠疫杆菌
4.能引起血凝现象的病原体——大肠埃希菌(I菌毛,P菌毛)、
流感病毒(HA)
5.菌毛由染色体编码者——霍乱弧菌,EPEC,淋病奈瑟菌
6.菌毛由质粒编码者——ETEC、性菌毛(F质粒)
7.特殊pH环境生长的的微生物——真菌(4~6)、解脲脲原体
(5.5~6.5)、结核杆菌(6.5~6.8)、布鲁氏菌(6.6-6.8)、百日咳杆菌(6.8-7.0)、幽门螺杆菌(6~8)、支原体(7.6~
8.0)、霍乱弧菌(8.4~9.2)
8.初次分离需要5-10% CO2 的细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
菌、布鲁氏菌、
9.培养需要CO2的细菌:幽门螺杆菌(需CO2方能生长),军团菌
(2.5-5 %CO
2促进生长)、空肠弯曲菌(10%CO
2
),炭疽芽孢杆
菌(5% CO
2
下培养形成荚膜)
10.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细菌——布氏杆菌
11.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病原菌——炭疽芽孢杆菌(巴斯德)
12.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病毒——烟草花叶病毒
13.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基因组被完全测序的微生物——流感嗜血杆
菌
14.普通高压蒸汽灭菌法不能灭活的物质——热原质(250度干烤)、
朊病毒(134度>2h)
15.在液体培养基中呈菌膜生长的细菌——结核分枝杆菌、枯草芽
孢杆菌
16.以R型菌落(粗糙型)毒力更强的细菌——炭疽芽孢杆菌、结
核分枝杆菌
17.引起心内膜炎的微生物——甲链、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柯萨
奇病毒、肠球菌
18.以人为唯一宿主的微生物——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霍
乱弧菌、梅毒螺旋体、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天花病毒、软疣病毒
19.引起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副溶血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
气荚膜杆菌、肉毒杆菌、沙门氏菌、大肠埃希菌、志贺氏菌、真菌
20.仅在感染局部繁殖,侵袭力较弱的细菌——志贺氏菌、破伤风
杆菌
21.产生尿素酶的微生物——解脲脲原体、变形杆菌、幽门螺杆菌、
新生隐球菌
22.引起普通感冒的病原体——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
23.只有一个血清型的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天花病毒、麻
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甲肝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博尔纳病毒
24.引起溶血的微生物及溶血原因——产气荚膜杆菌(双层溶血环
内环(θ毒素),外环(α毒素)、金黄色葡萄球菌β溶血(α溶素)、链球菌(SLS溶血素)
25.能够产生自溶酶的细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
26.肺炎链球菌和草绿色链球菌的区别试验——菊糖分解实验、胆
汁溶解试验、Optochin敏感试验、荚膜肿胀试验,动物毒力试验,前者均为阳性。
27.引起非典型性肺炎的微生物——肺炎支原体(原发性非典)、肺
炎衣原体、冠状病毒、鹦鹉热衣原体
28.基因组分节段的病毒——流感病毒(-ssRNA,7-8节段)、轮状
病毒(dsRNA,11节段)、汉坦病毒(-ssRNA,3节段)
29.28℃培养的微生物——钩端螺旋体、浅部感染真菌、鼠疫杆菌
30.目前尚不能真正人工培养的微生物——梅毒螺旋体、乙肝病毒
31.肿瘤相关微生物——部分真菌、部分肝炎病毒(如HBV)、EB病
毒(鼻咽癌,淋巴癌)、HHV-8(人类单纯疱疹病毒8型,kaposi
肉瘤)、HIV(AIDS)、HTLV(人类嗜T细胞病毒,白血病)32.有荚膜的微生物——肺炎链球菌、产气荚膜杆菌、流感嗜血杆
菌、炭疽芽孢杆菌、布鲁氏菌、新生隐球菌
33.无包膜的病毒——细小DNA病毒、人乳头瘤病毒、TT肝炎病毒、
HEV、HAV、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肠道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肠道病毒)、鼻病毒、腺病毒。
34.需要特殊培养基培养的微生物
35.经性接触传播的微生物——人乳头瘤病毒、HIV、沙眼衣原体性
病淋巴肉芽肿亚种、沙眼衣原体沙眼生物变种D~K血清型、解脲脲原体、生殖支原体、穿透支原体、梅毒螺旋体、单纯疱疹病毒-2(HSV-2)、人疱疹病毒-8(HHV-8),人类嗜体细胞病毒(HTLV-I)、软疣病毒、淋病奈瑟菌、乙肝病毒、TTV
36.特殊生长现象与微生物:
37.特殊检测试验与微生物:
38.引起人兽共患病(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微生物:
39.特殊温度——铜绿假单胞菌(42℃可生长,26℃为最适产毒温
度)
40.带有性菌毛的菌株——F+菌、Hfr菌、F’菌、带R质粒RTF的
菌株
41.决定细菌性菌毛编码的质粒——F质粒、F’质粒、R质粒RTF
42.由噬菌体的溶原性转换而获得编码的毒素——白喉毒素、红疹
毒素、肉毒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葡萄球菌α溶血素、霍乱肠毒素
43.能发挥微荚膜功能的物质——A簇链球菌的M蛋白、伤寒沙门菌
的Vi抗原、大肠埃希菌的K抗原
44.能产生IgA蛋白酶,破坏sIgA防御作用的细菌——淋病奈瑟菌、
脑膜炎奈瑟菌、血链球菌、口腔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