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文观止》精华篇目研究李敖在他的《中国名著精华全集》序中说:说你不配做中国人,你一定从心里不服气;但研究一下配做中国人的条件,你一定从心里惭愧。
做中国人,总不能不着中国书吧?你看了多少中国书呢?《四书》、《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一数之下,不过几种而已,这就叫惭愧。
面对十万种的古书,面对这一庞大遗产,中国的子孙们到底该怎么办?不看吗?说不过去;看吗?从何看起?又多么难看?这的确是一个令人痛苦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令人痛苦的问题,有心人便出来,想法子做种种选本,来喂中国人。
可叹的是,这些选本都失败了。
失败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大家太注重以“文章”为检定标准了,太注重“文章”挂帅,并且这种“文章”,又大多局限在僵化的模式里头了。
这段话说到了是否“配做中国人的条件”,是你一定要读过一些中国书才算过关,可是一般人只是读过《四书》、《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少数的几本古书而已。
这里特别提到了《古文观止》,并说这种选本,只是单纯的“注重以‘文章’为检定标准”,“这种‘文章’,又大多局限在僵化的模式里头了”。
这话的意思是说,要解决中国人读中国书的问题,不能只是限定在一般的“文章”模式中,这种说法的确有他的道理,但是,对于启蒙教育而言,这种选本,还是很有必要的。
如何学会读懂、读好这本书,是目前中学以及大学的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特别对《古文观止》的精华篇目做以研究,以使大家了解这本普通的文章教材有多少精华的内容,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有多少营养,是我们应该吸收的。
在我看来,好的文章有三个方面的标准:一是思想好,思想不能贫乏,要言之有物;一是修辞好,修辞不能乱来,要字字珠玑;一是结构好,结构不能凌乱,要井然有序。
《古文观止》一书中,符合这种标准的文章,毕竟也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只有符合这种标准的文章,才是真正的好文章,是能读能背的好文章,是文章典范中的典范。
读好这些文章,才算是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文章,进而学会如何写文章,学会如何谋篇布局的方法,提升我们的古文素质。
这一点,也是做中国人的一个必备的条件。
《古文观止》中所选的文章,分为节选的文章和独立的文章两种。
节选的文章,是选自《左传》、《国语》、《战国策》、《公羊传》、《谷梁传》、《礼记》、《史记》等书的文章;独立的文章,则是按照汉、六朝、唐、宋、明分期编选的文章。
这里对于节选的文章,不做,只对独立的文章,做一初步的研究。
《古文观止》中的独立的文章,到底有哪些文章是精华篇目呢?按照上面的标准,选出以下文章作为样板:一、贾谊《过秦论(上)》,二、诸葛亮《前出师表》,三、王羲之《兰亭集序》,四、陶淵明《归去来兮辞》,五、陶淵明《桃花源记》,六、李华《吊古战场文》,七、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瞾檄》,八、王勃《滕王阁序》,九、杜牧《阿房宫赋》,十、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十一、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十二、欧阳修《醉翁亭记》十三、欧阳修《秋声赋》,十四、欧阳修《祭石曼卿文》,十五、苏轼《前赤壁赋》,十六、刘基《卖柑者言》,十七、袁宏道《徐文长传》可能有人会说,为什么只选了十七篇?原因是所有第一流的文章,都是很不容易写的,而最难的是能够找到一个好的题目来写。
想想看,如果苏轼没有机会看到赤壁的话,他能写出《前赤壁赋》这种文章吗?另外,好文章,也是因缘际会产生的结果,甚至有时是“得江山之助”(黄庭坚语)、得才情之助才能写出来的。
所以选出这十七篇,也是很不容易的。
换句话说,就便是《古文观止》以外的、绝对精华的文章,也是不多见的(宋朝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明朝宋濂的《拙庵记》,也都是很好的文章)。
能读懂、读好这里选出来的十七篇文章,你才算弄懂了真正的文章技术,掌握了古文的基础。
﹡﹡﹡下面分别从思想、修辞和结构三个方面,对这里选出来的《古文观止》中的精华篇目做一初步的讨论(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而不是每篇都说的方法)。
一、思想。
思想不能贫乏,要言之有物。
思想,就是文章要表达的内容,这是文章技术的第一要求。
文章要写得出色,必须言之有物,必须是为了强烈的表达作者的见解。
文章如果只是一些“抽象名词的排列组合”,“用一大堆废话,来说三句话就可说清楚的小意思”,那就是失败的文章。
当然这种标准是很高的,对于一般的文章家而言,可谓悬格甚高。
这里选出的十七篇文章,也不是每篇都十分的符合这个标准,但是相对而言,总算是比较好的。
我们毕竟不能以思想家的标准来要求一般的文章家。
下面举例来讨论这个问题。
先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文章写道:“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於所遇,暂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这几句话是说,人生一世,朋友之间的相处,有时是密室晤谈,宣泄自己的胸中块垒,有时是无拘无束,放浪形骸,寄托自己的理想于化外。
虽然各人的所得不同,但是只要是遇到了知己,虽然只是暂时的快乐,也是满足的,不知不觉已是暮年,当他对原有的事物产生了厌倦,情随事迁之后,就只有感慨万千了,过去喜爱的东西,很快就变成了陈迹。
文章又写道:“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之览者,亦将有感於斯文。
”这几句话是接着上边的话来说的,意思是说,每每看到古人对人生感叹的缘由,原来是没有两样的,未尝不在文前慨叹,难以释怀,知道把生死、寿夭看做一回事,是不合情理的,后人看今人,就像今人看过去是一样的,……后人看到这篇文章以后,也一定会和我一样有同感的。
所有这些,都表明了作者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看法,表达出作者对人世某种程度的悲观与感慨,可谓言之有物的好文章。
再看唐朝李华的《吊古战场文》,文章写道:“秦汉而还,多事四夷。
中州耗斁,无世无之。
古称戎、夏,不抗王师。
文教失宣,武臣用奇。
奇兵有异於仁义,王道迂阔而莫为。
”这几句话是说,秦汉以来,中国一直是处于四夷交侵的局面,战乱频繁,导致国家的动荡与虚耗,战争使得“仁义”被军事侵蚀、也使“王道”不能实行。
文章又写道:“秦起长城,竟海为关,荼毒生灵,万里朱殷。
汉击匈奴,虽得阴山,枕骸遍野,功不补患。
苍苍蒸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
谁无兄弟,如足如手?谁无夫妇,如宾如友?生也何恩?杀之何咎?”这几句话是说,秦朝筑起长城,本来是要抵御外侵,却造成了生灵涂炭,流血万里的局面;汉朝攻击匈奴,本来是要夺得外族的土地与资源,却造成了死人无数,尸骸遍野,功不补患的结局。
我们的人民,谁无父母?精心赡养,只怕他们不长寿,谁无兄弟?形同手足。
谁无夫妇?相敬如宾。
但是天生他们,对他们有何恩情?杀死他们,他们又有何罪过?所有这些话,在在都是对战争的严厉的控诉,充分表达出作者对战争的意见,可谓言之有物的好文章。
再看唐朝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文章写道:“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
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
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
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
喜有赏、怒有刑,才俊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
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
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这几句话是说,世人所认为的“大丈夫”,是官场中人,这种人飞黄腾达,不可一世,气势吓人,身边尽是谄媚他的人,又有争宠的美人,这种人是皇帝身边的红人,是替皇帝办事的。
我并非讨厌做这种人,只是命运的安排,使我不能如此,这种身份的人,不是侥幸能够得到的。
文章又写道:“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
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这几句话是接着上边的话来说的,意思是说,我只是一个山居野夫,却可以徜徉在山水之间,随意起居,只求安然,与其追求什么虚名、荣誉,不如不留恶名于身后;与其追求当身之乐,不如不让心中充满忧愁,一切世事,全然不问,这只是不遇于时的大丈夫的行为,正是我的行为。
所有这些话,在在都表明了作者所向往的人生理想,只是远离污浊的政治,做一个自由自在的人,求得身心的清净而已。
充分表达出作者对政治的意见,以及作者特殊的大丈夫的哲学,可谓言之有物的好文章。
再看苏轼的《前赤壁赋》,文章写道:“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几句话是说,那水和月,都是有变化的,水在流逝之后,虽不知去向,其实并没有真的流逝;月是有圆缺变化的,而实际大小并没有变化,大致来说,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则天地万物其实没有瞬间的变化;从恒常的角度来观察,则天地万物与吾人自身的生命,其实是融为一体的,是一个大宝藏,是无穷无尽的。
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可企望的呢?况且天地之间,物自有主,不属于我们的,一丝一毫也拿不走,只有那江湖上的清风和山谷间的明月,这种天然的美景与声色,是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这是造物的无尽宝藏,是给我们一起享受的。
这些话,在在都表明了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思考的结果,充分表达出作者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是超脱于世俗常见的。
这种见解,是高明的、达观的,这篇文章,可谓言之有物的好文章。
以上都是在思想的层面所做的讨论。
二、修辞。
修辞不能乱来,要字字珠玑。
修辞,是文章技术的第二要求。
修辞的最高境界,就是文章的一字一句,都不是多余的,而且要把这些字句,通过各种方法,调整到最佳程度,以达到字字珠玑的境界(比如欧阳修写《醉翁亭记》,先写的是“酿泉为酒,泉洌而酒香”,文章写成后,觉得不对劲,就改成“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在中国的传统古书中,刘勰的《文心雕龙》是第一部修辞学的专书。
这部书体大思精,“引论古今文体及其作法”,所谓的文章作法,就是修辞学。
在刘勰看来,文章“以述志为本”,写文章是为了表达意思,在这种前提下,文章的辞藻(文采)、气势、声律、熔裁、炼字等等都是修辞的重点。
可以说,修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限于篇幅,本文只就辞藻(文采)、气势、声律三个方面,举例说明,以求达到能够说明问题的目的即可(当然,按照现代修辞学的标准,修辞本来不止于这些项目,但是为了行文的简便,其他的项目,本文就不做讨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