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王正月》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作品介绍】
《春王正月》选自《公羊传》的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春王正月条。
全文分两部分。
前一部分解释《春秋》经文“元年春王正月”的含义,表明《春秋》尊崇周王室为天下宗主的“大一统”思想。
后一部分解释该年虽为隐公元年却不称隐公即位的原因,目的在于阐发“辨尊卑,别嫡庶”的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类冠冕堂皇之辞的背后,其实是一场血雨腥风的夺权斗争。
鲁惠公元妃孟子无子,继室声子生子,名息姑。
息姑长大后,鲁惠公为他娶宋武公女仲子。
仲子来到鲁国,却被惠公看中,夺而自娶。
仲子为惠公生子,名允,即后来的鲁桓公。
于是,惠公升仲子为夫人,以允为太子。
鲁惠公死后,本应由太子继承君位,但太子年幼,因而鲁国人拥立息姑摄政,是为鲁隐公。
鲁隐公声称自己摄政是因为担心诸大夫不能辅佐年幼的太子,他虽宣言让位,但却在位达十一年之久。
羽父看透了鲁隐公虚伪的心理,向隐公表示愿意去杀太子,作为交换条件是任命他为太宰。
隐公不从。
羽父又反过来为太子策划,派人杀隐公,而拥立太子允,是为鲁桓公。
【原文】
《春王正月①》
出处:《公羊传·隐公元年》
元年者何也②?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岁之始也③。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④?王正月也⑤。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⑥。
公何以不言即位⑦?成公意也⑧。
何成乎公之意也?公将平国而反之桓⑨。
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⑩,隐长而卑⑾,其为尊卑也微⑿,国人莫知⒀。
隐长又贤⒁,诸大夫扳隐而立之⒂。
隐于是焉而辞立⒃,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
且如桓立⒄,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⒅。
故凡隐之立⒆,为桓立也。
隐长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