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期末考点1 召唤结构在艺术鉴赏中的作用“召唤结构”指艺术作品因布满空白点和未定点,而呈现为一种开放性的结构,这种结构本身随时都在召唤着接受者能动的参与进来,通过再创造将其充实、确定,使其得到具体化。
实际上,艺术鉴赏的再创造属性,正同艺术作品的“召唤结构”有密切的联系,正因为艺术作品中包含着许多有待于鉴赏者去补充、填塞的空白点和未完点,它才可能引发鉴赏者的想像力,并去进行艺术再创造。
倘若一部艺术品通篇浅显,一目了然,毫无内在意蕴,那么必然缺乏回味余韵,不值得去进行什么再创造了。
2 艺术中典型、意境与意象的异同典型、意境和意象都是艺术创作中的高层次形象,是艺术家的最高追求,也是最富于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和境界。
三者的共同之处主要体现在:(1)同属于美学范畴。
(2)均具有丰富而深邃的内在意蕴。
(3)在被欣赏接受时,都能够产生较为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充分地调动起欣赏者的联想和想像,激发起欣赏者投入再创造的状态之中。
典型与意境,意象的区别主要在于:(1)各自的含义不同;(2)在艺术作品中的侧重不同。
典型以再现为主,注重写实,以人物塑造见长,比较直接地反映生活;意境则以表现为主,注重抒情,以情景交融的画面见长,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比较间接。
(3)典型、意境与意象具有不同的特征。
典型的特征主要体现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而意境的特征主要表现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更能激发起人的美好联想;意象是审美的认识、审美的情感和审美的物象的统一。
可以说典型的意义更多诉之于人的理性思考,而意境和意象的价值更多引发人的情感联想。
三者在审美效应上有一定的差别。
3 艺术创作要经历的几个阶段艺术创作过程要经历艺术积累、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阶段,它们是互相联系,彼此交错的。
其具体内容是:(1)艺术积累大体包括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和创作欲望三部分。
(2)艺术构思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的过程。
(3)艺术表现艺术表现,是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运用艺术方法和艺术技巧,将构思成熟的艺术意象转化为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形象或艺术作品的过程,艺术表现是艺术创造过程的最后完成阶段。
4艺术批评的功能(1)对受众: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2)对创作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3)对艺术学: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繁荣发展。
5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1)从总体上讲,艺术与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早有联系,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当代社会,就是艺术与科学共同飞速发展的三个黄金时期;然而,在一定程度上,艺术与科学又是对立的。
例如在本质上,科学是人类物质文明的产物,而艺术则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产物。
(2)从当前情形来看,科学对艺术有着明显的渗透和影响。
首先,现代科技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促进了新的艺术种类和形式的诞生,电影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其次,现代科技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让艺术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天地,如电脑音乐的出现,就创造了新的审美活动形式;最后,科学与艺术的相互渗透,也促进了二者自身的发展,工业艺术设计就是它们发展的产物。
6对典型人物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的理解(1)一切典型人物都是鲜明、独特的个性与集中、深刻的某种共性的统一。
一方面,由于典型人物身上总能反映出社会生活中某类人或某种事物的带有普遍性本质共性,是人们所常见的,所以会产生似曾相识的“熟悉”感;另一方面,由于典型人物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是不可重复的,是作者独特的审美创造,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少见的,所以,人们又会有“陌生”感;(2)比如阿Q,他那种虚荣好胜、自欺欺人的可笑品格,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是一种弥漫于社会各阶层的恶劣国民性,不少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沾染了一点,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所以,“阿Q精神”是人们所熟悉的;但阿Q的具体个性,他那独特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行为特征,比如被人欺侮挨打后僦说上一句“儿子打老子”来自我解嘲,又是罕见的,只有阿Q才会如此,所以,人们又对他产生新鲜感、陌生感;(3)正是典型人物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构成了读者“熟悉”和“陌生”的统一。
只有“熟悉”而不“陌生”,便成为只有共性缺少个性的公式化、概念化人物;只有“陌生”而无“熟悉”,则虽有个性却缺乏共性,容易变得离奇荒诞,沦人非理性主义泥坑。
所以,二者必须巧妙结合,缺一不可。
7 艺术鉴赏流程中主要的审美心理活动(1)直觉和感知.(2)体验与想象(中心环节).(3)理解与创造.8 意境的三个特点(1)情景交融,韵味深长;(2)虚实相生,象外有象;(3)含蓄婉转,韵味深长。
9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必须具备的主体条件大致包括两方面,即文化修养和创造能力。
文化修养主要包括:(1)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倾向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倾向决定着艺术家正确的创作目的与创作动机,影响着艺术作品的格调与品位。
艺术家只有具备正确而深刻的思想见解和审美倾向,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
(2)广博的知识艺术家应具有广博的知识及合理的知识结构。
人类社会的各类紫科和知识都是相通的,艺术家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广泛,他们的作品就越具有广泛、全面的艺术表现力。
(3)深邃的思想伟大的艺术家往往也是思想家,他往往对人生有着独特的认识和精辟的见解。
是否具有深邃的思想,是衡量一个艺术家修养与素质高下的重要尺度。
(4)丰富的情感和独立的人格艺术家的情感、思想、愿望等主观因素对艺术创造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艺术创作需要激情和灵感,这些都同艺术家丰富的情感密切相关。
同时,也只有融人强烈情感的艺术形象才可能打动接受者,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艺术家还须具有独立的人格。
艺术家的独立人格,是艺术家主体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人格的高尚与卑下,直接影响到艺术创造的格调与作品的品位。
审美创造力主要包括(1)敏锐的感知力艺术家对生活中各类事物必须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敏锐的感受,他们要善于观察和捕捉那些不为人们注意的事物特征及情绪因素,从中发现生活与自然的内涵,作出对生活、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思考。
(2)丰富的想像力艺术想像是一种心灵的创造。
想像力的丰富与贫乏,是艺术家艺术才华高低的标志。
(3)精湛的艺术技能艺术家必须具备专门的艺术技能,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创作技巧,熟练运用这门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才能创造出供人们欣赏的艺术作品。
10 艺术与政治的关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经济与艺术之间最重要的中介。
艺术要接受政治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可以对政治施加影响,二者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关系。
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艺术的方向,可以保障艺术得到更快更健康的发展;艺术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倾向对政治施加影响.11 建筑艺术的基本特征(1)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统一(主要特征);(2)造型的形式美追求;(3)环境的人格化体现;(4)多重的象征性体现。
12 对艺术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关系的理解经济发展决定艺术的发展并不是绝对的。
在社会历史的某些阶段,艺术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艺术有时发展得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与经济呈相反的方向发展。
这种现象,正是马克思所指出的经济与艺术或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这种不平衡性的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历史发展不同时代作纵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如现代的经济发展水平肯定高于古希腊的经济水平,但现代的艺术水平不一定高于古希腊艺术的水平。
二是对同一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作横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例如,19世纪的俄国,经济上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但艺术领域却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局面。
三是对艺术内部不同的艺术种类作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有不平衡性。
也就是说,在同样的经济基础上,有的艺术种类发展了,有的却根本得不到发展。
所以,那种认为“经济繁荣,艺术一定繁荣;经济衰退,艺术也就衰落”的看法是缺乏根据的。
13 对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活动的理解艺术鉴赏是艺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
它不仅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更是一种再创造活动。
在艺术欣赏的整个过程中,欣赏者并非仅仅是消极地反应、接受,而是在积极地参与、投入,在从事着能动的艺术再创造。
所谓“再创造”,是相对于文艺家的艺术创造而言的。
倘说艺术家从事的是“一度创造”,那么,欣赏者进行的便是“二度创造”。
欣赏者在与艺术作品的审美沟通交流之中,受到艺术作品的诱发,投入自身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调动各种审美心理因素,对艺术作品的形象系统加以复现、填补、扩充,对艺术作品的情意内蕴加以拓展、发挥,从而使艺术作品实现一次新的完成,这就是艺术欣赏的再创造。
再创造还有一层含义是从接受美学角度提出的。
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一切未进入欣赏者审美视野的艺术作品,都还是未完成的。
只有通过艺术欣赏,通过欣赏者能动的艺术再创造,艺术作品才能确证自身的存在,才能将自身的社会意义与审美价值从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完成。
其次,艺术作品又荐是处于开放状态的。
并非绝对封闭,其艺术结构中组合着大量的未定点和艺术空白,即所谓“召唤结构”,等待接受者去加以填补充实,由接受者通过再创造来加以重建。
14期待视野在艺术鉴赏中的作用“期待视野”指接受者由先在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转化而来的关于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示。
期待视野大体上包括三个层次:文体期待,意向期待,意境期待。
这三个层次与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是相对应的.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新的艺术鉴赏实践,都要受到原有的期待视野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在修正拓宽着期待视野.因为任何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审美创造的个性和新意,都会为接受者提供新的不同以往的审美经验.15 小说的基本特征(1)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2)丰富完整的情节描述;(3)具体真切的环境描写。
16 艺术的游戏发生说游戏说是关于艺术起源的重要学说之一,代表人物康德、席勒、谷鲁斯。
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他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就是自由的无目的性;席勒认为,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
席勒在康德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为“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德国学者谷鲁斯认为,过剩精力说难以解释人在游戏类型上的选择性和殚思竭虑、废寝忘食的专注,他认为游戏还有隐含的实用目的,艺术活动可以归结为”内模仿”的心理活动,它在本质上与游戏相通。
游戏发生说的贡献在于,突出了艺术的无功利性,但是把艺术的起源归于游戏又过于简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