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典精神分析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汇总

经典精神分析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汇总

精神分析又被称为心理分析,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奥地利,由维也纳医生弗洛伊德始创,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1895年《癔病研究》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的真正开始。

从这之后,弗洛伊德便有了许多追随者,在此期间一方面弗洛伊德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不断的修正,另一方面他的弟子们也由于日益不满其理论和方法,先后与其分道扬镳,从而出现了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精神分析最初流行于德语国家,后来精神分析运动从欧洲转到美国。

一些精神分析学家又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对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和方法进行了修正与扩充,形成了哈特曼、艾里克森等人的自我心理学派和霍妮、弗洛姆、沙利文等人的社会文化学派。

这两个学派冲淡了弗洛伊德所强调的性和本能的因素,被称之为新精神分析[1]。

在本文中我们主要讨论的是经典精神分析。

一、经典精神分析的主要技术及其运用(一自由联想自由联想是弗洛伊德根据催眠的方法创造出来的一种心理咨询技术,目的就是为了挖掘来访者潜意识中不为人知的东西。

来访者在进行自由联想时,咨询师要求来访者毫无保留地将其感觉到的东西全部说出来,并对其所报告的材料加以分析和解释,直到从中找到来访者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即病的起因为止。

因为经典精神分析认为浮现在脑海中的任何东西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有一定因果关系的。

(二析梦梦的分析被弗洛伊德看成是理解潜意识的“最佳之路”。

将其看成是潜意识的流露。

因此,在他对潜意识的描绘中常常具有隐喻的特征,每当他谈到“潜意识”就会去寻找其背后的隐义。

他把梦看作是个体愿望的达成,所以在他看来梦是具有绝对意义的。

他认为梦的工作是通过凝缩、置换、视象化和再修饰才把原本杂乱无章的东西加工整合为梦境,这就是梦者能够回忆起来的显梦。

咨询师的工作就是要把这显梦层层揭开,由显相寻求隐义,找到病人的症结所在[2]。

他还要求病人对自我行为类型、对自我行为意义、对自我行为产生原因进行洞察和自省[3],这样就更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三对阻抗的处理在经典精神分析中,阻抗指的是来访者没有依照自由联想的主要规则,也没说出所想到的事情或有所隐瞒。

然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阻经典精神分析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王立皓1,陈刚2(1.景德镇陶瓷学院社会科学系,江西景德镇333000;2.武警江西省景德镇市支队,江西景德镇333000【摘要】经典精神分析技术主要包括:自由联想、析梦、对移情的处理、对阻抗的处理等。

经典精神分析的咨询效果的评估,不能仅仅局限于精神分析的评估手段,还要根据来访者自己的叙述、判断,借助于一些心理测量手段以及其他方面的分析观察,做出一个较为全面、准确的评价。

经典精神分析的许多技术在现今的心理咨询中仍有较多应用。

【关键词】精神分析;心理咨询;应用【中图分类号】B8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36(200601-0116-02【作者简介】王立皓(1979-,男,江西景德镇人,陶瓷学院社会科学系助教,主要从事应用心理学研究;陈刚(1979-,男,江西景德镇人,武警江西景德镇市支队,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主要从事应用心理学研究。

2006年1月总第121期第1期黑河学刊Heihe JournalJan.2006Serial No.121No.1抗指的是来访者有意识或潜在意识地反抗改变的所有做法。

可能会忘记约会,在约会时间迟到,要做的事情没做或不停地做无意义的事情,或无明显抵抗,但与咨询者谈话时漫无目的、偏离重心等。

当咨询者感到来自来访者的精神防御性抵抗时,应首先检查自己在咨询过程中作法是否得当,是否只注意倾听而没能做到恰当的反应,是否过早地就来访者提出的问题给予解释。

倾听的过程中是否缺乏关注的态度等。

如果感到自己在咨询过程中的应对有问题的话,咨询者应及时纠正,特别应注意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我们在考虑来访者之所以产生阻抗的原因时,首先需要觉察到来访者的阻抗,在此基础上与来访者一起探讨阻抗的原因,有时还应该坦率地交换意见和认识,但不宜直接说“你对此有心理抵抗”等话语。

(四对移情的处理移情是指在以催眠疗法和自由联想为主体的精神分析过程中,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

形成这一情感的基础是来访者在幼儿期与双亲或其他人际关系中的关键人物之间存在的未能处理妥当的问题,直接转向了咨询师。

弗洛伊德将人们这种回归倾向与人的自我防御和恋母情结联系在一起,认为移情是患者在恋母过程中未得到充分解决的心理冲突,在精神分析场合下的重现。

对于移情,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移情很容易促使来访者或咨询师因此产生心理定势,从而扰乱了心理咨询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人际关系,这就从客观上对心理咨询的顺利开展带来阻碍;另一种观点认为移情是产生学习过程的手段,如果处理得当就能帮助来访者进一步认识其在潜意识中的情结,对咨询师来说,就能够了解到来访者对其亲人或他人的情绪反应,使移情成为咨询的推动力。

面对这两种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移情的产生是咨询中产生的一种现象,并不是咨询的目的与结果。

移情的产生说明咨询关系的发展到了某一阶段,如果处理妥当的话,来访者就可以从罪恶感中释放出来,并更加信赖咨询者,从而通过感情转移而经历一种新的人际关系的学习和识别。

但咨询者要帮助来访者“移得过来,收得回去”。

因为如果来访者长期对咨询者抱有某种固执态度、情感的话,是不利于正常咨询关系的确立,也不利于结束咨询关系后,来访者正常、健康的发展与自我接纳。

总而言之,面对移情,我们既不要深恶痛绝,也不必拍手叫好,要做的就是小心处理,兴利避害,让其为来访者的身心健康正常发展服务。

二、咨询效果的评估与个人体会对于经典精神分析的咨询效果的评估,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倍受争议的话题。

精神分析的效果评估主要是靠来访者和咨询师的主观报告来评定的,但这两者都不一定是可靠的。

因为此类报告可能是出于社会期望的动机或者仅仅是根据来访者的满意度来进行评定的,这就使得心理咨询的评估效果不具备客观性和科学性。

所以在评估咨询效果时,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精神分析的评估手段。

我们还要根据来访者自己的叙述、判断,还应该借助于一些心理测量手段以及其他的方面分析观察(如:对症状、心理状态、行为方式、适应机制、人格成熟等,以此做出一个较为全面、准确的评价。

本文只是对精神分析理论在心理咨询领域的应用做一简单阐述,因为限于篇幅,还有一些内容没有包括进来。

精神分析虽然是一种重要心理咨询技术,但我们认为作为新时期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在应用此项咨询技术时,要尽量作到折中、众采各家之所长、结合中国本土文化之特色,面对各种不同问题,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和理论,最后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之路。

比如,精神分析派对幼儿体验的重视,对被压抑情感的发觉,来访者中心学派对来访者的无条件尊重,强调共感与理解,行为主义对来访者行为的纠正,其系统脱敏法都是我们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应该体现及应用的。

在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际过程中,完全遵循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与技术的咨询师已经不多,更多的是以简易精神分析取而代之。

但我们今天在咨询实际中,注重早期经历,注意挖掘记忆深层次的信息已成为大部分咨询师的共识,这一点不能不说受到了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

我们决不能以偏概全或者说只固守一种理论,那样只能是僵化无效的咨询。

在这个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重视我国国情及本土文化的影响,我国长期处于儒家思想的统治之下,自律、谦顺、注重群体影响及利益都是我们的文化(下转第121页(上接第117页特色,而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多来自于西方,其理论一成不变地应用于中国是否适合?中国大部分为农业人口,他们是否可以用清楚的言语来观察、内省自己的冲突,并通过咨询表现出自我接纳?回答更多的是否定的。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我们才较注意精神分析和投射技术等,因为他们可能更适合用于不擅表达,习惯忍受的中国人,但精神分析毕竟是临床取向,因其缺乏可重复性、实验研究证明的支持而倍受批评,这也是应该要注意的事实。

!〔参考文献〕[1]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89-289.[2]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70-171.[3]徐光兴.临床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77.[4]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196.□编辑/张明元冷落感,因此对于老年人来说,精神慰籍是很重要的,希望经常有人陪着聊聊天,这个任务通常都是由配偶来担任。

因为子女还有工作要做,不能时时刻刻的陪在老人的身边,只有配偶才能长时间的陪伴。

配偶的死亡,就会给老年人带来极大的空虚、寂寞等等。

因此有配偶的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可能性要比丧偶、离婚或未婚的老年人大很多。

5.子女的数量。

通过访谈得知家庭支持意味着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等绝大部分责任都由子女来承担。

有研究表明,在控制老年人年龄及其他自变量以后,子女的数量对于老年人家庭供养存在显著作用,子女数量多的老年人将会拥有较多的存活子女,存活子女多的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可能性也会更大。

因此我认为,子女数对家庭养老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三种功能并没有直接影响,或影响不大。

6.经济来源及独立程度。

一般说来,经济来源的独立程度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老年人生活的自立水平,至少经济独立的老年人不会因为经济来源而不得以选择其他的居住方式。

有调查显示,老年人经济供给上表现出的独立程度对其选择居住方式有影响。

据1992年全国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在经济方面,男性老人的总收入是女性老人的近两倍,女性老人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自己的老伴。

通过访谈得知,以政府或其他来源为经济来源的高龄老人,在没有意外情况发生的条件下几乎都选择单独居住,以配偶、子女或其他亲属为经济来源的高龄老人选择与子女同住的占少数。

总的看来,在与家人同住的高龄老人中,以配偶、子女或其他亲属为经济来源的比例最大,不与家人同住的高龄老人也有同样的情况。

7.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对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老年人来说,他们对照料资源的需求不可能比自理能力较差的老年人大。

在社会或政府无力提供足够的养老资源的情况下,而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老年人来说,他们将不得不把需求的重心转向家庭。

此次访谈获得的信息显示,选择单独居住的老年人,日常生活基本上都能自理,即使不能自理的,也仅仅是召唤子女来帮一下忙就可以了,老人们都中意单独居住,子女们经常来探望的居住方式。

通过上述可以看出,现今的小型城市的老年人也在逐渐转变观念,从新选择居住方式,不愿意与子女住在一起,倾向于单独生活。

这些老年人不愿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避免家庭矛盾和生活方式不同,与男性老年人相比,女性老年人为避免家庭矛盾而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比例更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