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零维纳米结构单元

零维纳米结构单元


• 幻数稳定团簇(magic cluster) 是指特定原子数 目的团簇具有闭合的电子或原子壳层结构,因 此稳定性极高。这里特定的原子数目称作幻数 (magic number) 。
• 幻数是一系列分离的数。团簇中的原子个数只 有等于幻数时,才会具有极高的稳定性。
• • • • • •
3 .原子团簇的奇异的特性: (1)极大的比表面。 (2)异常高的化学和催化活性。metal (3)光的量子尺寸效应和非线性效应。 (4)电导的几何尺寸效应。carbon (5)C60掺杂及掺包原子的导电性和超导 性。 • (6)碳管、碳葱的导电性。
电子能态密度与尺度的关系
3-D
大块材料
量子阱

2-D
量子线
1-D
量子点 0-D
零维纳米结构单元
零维纳米结构单元的种类:纳米粒子(Nanoparticle)、超细粒子(Ultrafine particle)、超细粉 ( Ultrafine Powder)、烟粒子(Smoke Particle) 人造原子(Artficle Atoms)、量子点、原子团簇 (Atomic Cluster),他们之间不同之处在于各自的尺 寸范围稍有区别。
• 第一节 团簇(cluster)
• 1. 定义: • 原子团簇是指几个至几百个原子的聚集体(粒径小于或等于l nm)。 • 它介于单个原子与固体之间。 • 其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 是多学科的交叉。 • 如Fen,CunSm,CnHm ,Vn(C6H6)m (n和m都是整数) • 金属原子团簇和非金属原子团簇
• 2 原子团簇的分类:

• • • • (1)一元原子团簇,如:Nan, Nin,C60, C70 (2)二元团簇,如:InnPm, AgnSm (3)多元团簇,如:Vn(C6H6)m (4)原子簇化合物,是原子团簇与其它分子 以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例如,某些含FeS团簇的蛋白质分子)。
• 形状多样化:线状、层状、管状、洋葱状、骨 架状、球状等。
• 非金属原子团簇:碳簇(富勒烯C60,C70等)和非碳簇等。
• 团簇往往产生于非平衡条件,很难在平衡的气 相中产生。 • 对于尺寸较小的团簇,每增加一个原子,团簇 的结构发生变化,称为重构。 • 而当团簇大小达到一定尺寸时,变成大块固体 的结构,此时除了表面原子存在驰豫(不同电 子态引起的原子平衡位臵不同)外,增加原子 不再发生重构,其性质也不会发生显著改变, 这就是临界尺寸。
• 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的波谱学家克罗托 (H.W.Kroto)在研究星际空间汽暗云中 富含碳的尘埃时,发现此尘埃中有氰基 聚炔分子(HCnN,n<15),克罗托很想 研究该分子形成的机制,但没有相应的 仪器设备。
• 1984年克罗托赴美参加在德克萨斯州举 行的学术会议,并到莱斯大学参观,经 该校化学系系主任科尔(R.F.Curl,Jr) 教授介绍,认识了研究原子簇化学的斯 莫利(R.E.Smally)教授,观看了斯莫利 和他的研究生用他们设计的激光超团簇 发生器,在氦气中用激光使碳化硅变成 蒸气的实验,克罗托对这台仪器非常感 兴趣。
• 因为纳米单元往往具有量子性质, 所以对零维、一维和二维的基本单 元分别又有量子点、量子线和量子 阱之称。
• 量子点: • 是指载流子在三个方向上的运动都要 受到约束的材料体系,即电子在三个 维度上的能量都是量子化的。也叫零 维量子点。
• 量子线: • 是指载流子仅在一个方向上可以自由运动, 而在另外两个方向上则受到约束。也叫一 2-D 维量子线。 量子阱 • 量子阱:
新型碳基纳米材料
• C60 ( buckminsterfullerene) 及 富 勒 烯 (fullerene)的发现和合成过程 • 意外的发现 • 1985 年 , Smalley 与 英 国 的 Kroto 等 人 在 瑞 斯 (Rice)大学的实验室采用激光轰击石墨靶,使 石墨中的碳原子汽化,用氦气流把气态碳原子 送入真空室。迅速冷却后形成碳原子簇,并用 苯来收集碳团簇、用质谱仪分析发现了由60个 碳原子构成的碳团簇丰度最高,通称为C60,同 时还发现C70等团簇。
MgH2
鲱骨状
层状
轨道状
Cu分形状
多孔状
Au-足球状
洋葱状
• 团簇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随所含原子数目而 变化,其许多性质既不同于单个原子、分 子,又不同于固体和液体,是介于原子、 分子与宏观固体之间的物质结构的新层次, 有时被称为物质的“第五态” 。
• 2.团簇的幻数:
• 在各种团簇的质谱分析中,有一个共同的规律: • 在团簇的丰度随着所含原子数目n的增大而缓慢 下降的过程中,在某些特定值n=N,出现突然增 强的峰值,表明具有这些特定原子(分子)数 目的团簇具有特别高的热力学稳定性。这个数 目 N 就叫做团簇的幻数(Magic Number)。 • 这种特征,与原子中的电子状态,原子核中的 核子状态很相似,表明团 簇 也 具 有 壳 层 结 构 (shell structure)。这与团簇的对称性和相互 作用势密切相关。
• 意外的发现 • 1985年,Smalley与英国的Kroto等人在瑞 斯(Rice)大学的实验室采用激光轰击石墨 靶,使石墨中的碳原子汽化,用氦气流 把气态碳原子送入真空室。迅速冷却后 形成碳原子簇,并用苯来收集碳团簇、 用质谱仪分析发现了由60个碳原子构成 的碳团簇丰度最高,通称为C60,同时还 发现C70等团簇。
• 到底C60的结构什么样?是不是像他们三人所推 测的那样?当时用激光蒸发石墨只能得到极微 量的C60,难以满足结构分析的需要。 • 为寻找合成大量C60的方法,1990年,德国马普 核物理所的物理学家克列希默(Kratschmer) 等用电弧法制得了毫克级的富勒烯,是以石墨 作电极,在氦气中通电,石墨电极蒸发为蒸汽, 冷却后得到含有5%~10%C60和C70混合物的烟 灰,此烟灰可溶于苯或甲苯中,利用重结晶或 液相色谱法将它们分离,得到纯C60和C70。
• 物理学家关于利用原子簇进行星际尘埃的研究, 首先为C60的发现打开了一道缺口。 • 神秘的“骆驼样品” • 1983 年 , 美 国 物 理 学 家 霍 夫 曼 D . R . Huffman 和 德 国 克 拉 次 其 默 W.Kratschmer等人合作,氦气气氛中使石墨 电极间放电产生原子簇的方法,测量不同形式 的炭烟的远紫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发现炭灰样 品在远紫外区出现强烈的吸收带,产生了形似 驼峰的独特双峰,霍夫曼等形象地称之为“骆 驼样品”(the Camel Sample)。但他们并没 有意识到这两个双峰意味着什么,也未进一步 深入研究。
第三章 零维纳米结构单元
• 纳米材料 的基本单元 按结构分为
• 零维 指在空间三维尺度均在纳米尺度,
如纳米尺度颗粒、原子团簇等;
• 一维 指在空间有两维处于纳米尺度,如
纳米丝、纳米棒、纳米管等
• 二维 指在三维空间中有一维在纳米尺度,
如超薄膜、多层膜;超晶格等
• 三维 三维纳米结构(3D Nanostructure) 是指由零维、一维、二维中的一种或多 种基本结构单元组成的复合材料,其中 包括:横向结构尺寸小于100nm的物体; 纳米微粒与常规材料的复合体;粗糙度 小于100nm的表面;纳米微粒与多孔介 质的组装体系。
• 经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电镜扫描,粉末 和晶体X射线衍射分析等方法对C60 和C70 进行 结构分析,证实了克罗托等人的推理是完全正 确的C60是球笼状,C70是橄揽球笼状(图)。 • 由于克罗托、科尔、斯莫利三位科学家在富勒 烯研究中的杰出贡献,他们共同荣获了1996年 的诺贝尔化学奖。
• “罗尔芬”遗憾 • 1984 年 , 美 国 天 体 物 理 学 家 罗 尔 芬 (E.A.Rohlfing)为了解释星际尘埃的组成, 进行了关于星际尘埃中长碳链原子簇的研究。 • 采用大功率、短脉冲激光发生器使石墨蒸发, 在飞行时间质谱仪上观察到,在碳原子数n=60 和n=70处出现了明显的特征峰,说明炭灰中存 在着包含60和70个碳原子的原子团簇。 • 这实际上就是后来发现的C60和C70。遗憾的是, 罗尔芬等由于过分注重实验结果,没有意识到 碳元素新成员的存在,而只是简单主观地归结 为碳原子团簇的线性链结构,痛失发现C60的大 好机会,最终使这一荣誉幸运地落到了克罗托 和斯莫利等人的头上。
激光烧蚀法设备
C60
C70
• Kroto 研究小组 获得的碳原子团 簇的质谱图
• C60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呢? • 金刚石和石墨是具有三维结构的巨型分子, C60 和C70 是有固定碳原子数的有限分子,它们 应该具有不同的结构。 • 克罗托想起美国建筑师巴克明斯特· 勒 富 BuckminsterFuller为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设 计的网络球主体建筑,由五边形和六边形构成 的圆穹屋顶。 • 富勒曾对克罗托等人启发说:“C60 分子可能 是球形多面体结构”。
• 克罗托想换上石墨靶,检验斯莫利的这台机器 是否真的能够生成长链分子,测出它们的光谱。 但开始斯莫利对此不感兴趣 。 • 三位科学家有意合作并安排在1985年8月到9月 间进行合作研究。 • 1985年8月23日,在第二代团簇束流发生器中 第一次装上了石墨靶。当天,实验人员在观测 碳64的信号时,意外地发现碳60的信号明显地 超出了仪器的量程,经测试,碳60的信号比相 邻的碳62信号高出大约20倍。
• 在富勒的启发下,克罗托、斯莫利和科尔用硬 纸板剪成许多五边形和六边形,终于用12个五 边形、20个六边形组成了一个中空的32面体, 五边形互不邻接,而是与五个六边形相接,每 个六边形又与3个六边形和3个五边形间隔相接, 共有60个顶角,碳原子位于顶角上,是一个完 美对称的分子(图)。
• 由于是在富勒的启发下,他们三人推测出了C60 的球形结构,因此1985年他们在《自然》杂志 上 发 表 文 章 时 , 特 意 给 C60 取 名 为 Buckminsterfullerene,即巴克明斯特富勒烯, 简称Fullerene即富勒烯,或用富勒的名字称为 Buckyball即巴基球。因C60 酷似英式足球,所 以又称为Soccerene,即足球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