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七个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

初中七个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


(二)其
2. 副词,在句中表示反问,猜测加强语气等,相当于 “难道”、“怎么”“大概”“可要”。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马说》)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三)以
1. 用作介词 A译为“凭借”。
例: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可以为师矣(《论语》)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4)音节助词。起调整补足音节的作用,无义,不翻译。 例: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二)其
1. 代词。翻译为“他,她,它”(们)(的), “这 个,那个,这里,那里”“自己的”“其中的”。
例: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人视端容寂 欲穷其林 并自为其名。 其一犬坐于前
3. 副词,可译为“因此”。 例: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七)为
1动词,“做,作为,成为,以为,是” 例 可以为师矣(《论语》)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公输》)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小石潭记》) 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2介词,“替,给,为了,向,对” 例 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 向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3介词 被 例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4助词放在句末表疑问“呢” 例 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等,或不译 。 例: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五)于
1. 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2. 表示处所环境,译为“在,从,到”。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3. 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4.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 所欲也》)
(六)因
1. 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 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2.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 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 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一)之
3.用作助词 (1)译为“的”,或者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2)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翻译。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何陋之有?( 《陋室铭》 )
(3)结构助词。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翻 译。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之 ,其,以,而,为,于,因
(一)之Biblioteka 1. 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 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这 个人,这件事” 。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2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送孟浩然之广陵
B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
C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 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三)以
2. 用作连词 译为“而” “来、用来”“以致于”,。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 用作副词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 动词 “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5“以是”:因此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6以为:把。。。当作 全石以为底
(四)而
1. 表示并列,翻译为“而且”、“又”、“和”,有时可 不译。
例: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 表示承接关系,翻译为“然后”、“就”,有时可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