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季健康养生指南

四季健康养生指南

四季健康养生指南春季气候多变,一时晴空万里,一时阴雨绵绵,老年人春季生病易反复,根据中医的病理学,春补原则以平补、清补、食补为宜。

春季,人易上火,出现舌苔发黄、口苦咽干等,因此饮食宜清淡,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饮食上还可注意多吃甜,调动脾胃;多吃新鲜蔬菜,补充冬天不足的维生素。

中医养生专家指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所谓“春捂秋冻”,春季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尤其是老年人气血循环不好,容易受到风寒侵袭,引发呼吸道疾病、关节炎等,更不要随意增减衣服。

衣服要根据天气的变化,一件一件地减。

居民可在家自行调配“养生汤”,用红枣、黄芪煮水喝,每天饮用两小杯,可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来袭。

春季保健养生粥一:红枣粥配置:粳米250 克,红枣60 个,加水适量,共煮成粥。

红枣粥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作用,适合贫血、慢性消化不良、神经衰弱、失眠等患者食用。

春季保健养生粥二:菊花粥配置:粳米250 克,干品杭白菊15 克,加水适量,共煮成粥。

菊花粥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适合头眩,目疾,高血压,皮肤疮痛等患者食用。

春季保健养生粥三:芝麻粥配制:粳米250克,芝麻(蒸晒后研细)50 克,加水适量,共煮成粥。

芝麻粥具有润肺养肝、益精生发、润肠通便的作用,适合肝肾不足、头发早白、脱发、肺燥咳嗽及便秘等患者食用。

春季由于天气多变,因此在饮食和养生方面很讲究,谷雨到时,已是暮春,我们该如何健康饮食,吃适合这一季节的食物呢?晨起喝杯水一夜春眠之后,人体内水分消耗较多,晨起喝水不仅可补充因身体代谢失去的水分,洗涤已排空的肠胃,还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喝水量以250毫升为宜。

少吃燥热物春季应选择吃些低脂肪、高维生素、高矿物质的食物,比如新鲜蔬菜,包括荠菜、菠菜、马兰头、香椿头、蒲公英等,这些可起到清热解毒、凉血明目、通利二便、醒脾开胃的作用。

饮食应“五低” 暮春饮食,应注意考虑低盐、低脂、低糖、低胆固醇和低刺激等5 个方面。

低盐就是少食钠盐;低脂也就是少食油脂;低糖也就是少吃游离糖;低胆固醇是少吃含胆固醇高的动物食品,;低刺激即少吃辛辣食品。

春天气候逐渐转暖,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

然而,也是“百草发芽,百病发作”的季节,因此应注意保健养生。

从立春至春分,人体的经气分别运行于肝胆脾胃,如果以上脏腑素有旧疾,则可能在春季复发,所以可以常常做下列保健操来健体:1.一脚或前或后,轻轻踮起脚跟,再轻轻放下脚跟着地,一脚做几次,再换另一脚,做几分钟以后,感觉头目舒适即可。

2.两脚张开,约与肩同宽,脚趾稍向外张,以感觉身体舒适的角度为原则,右手上举,位于耳旁,手掌向上,右肩稍向前或向后活动,感觉右肋部有热气冲出来为度,如果没有这种感觉也一样可以做此动作,几秒钟后,右手放松下垂,如此重复几次,然后换左手重复以上动作。

以上保健操有疏肝健脾,舒经活络,消除体内积滞的功效,可以帮助排除冬季体内的食积,是适合春季的养生运动。

春季是哮喘病高发的季节,多运动可增强体质,适当运动可提升肺部功能,减缓呼吸道过敏症状。

但由于激烈的运动会诱发哮喘病。

因此哮喘病患者应不选择过于激烈的运动,以免加剧病情,适得其反。

跑步:如果在跑步过程中,吸入扬起沙尘,或气温变化,吸入干冷空气,可能会诱发气喘,让症状加剧,因此慢跑不见得适合每个过敏儿,要选择好场地和气候。

游泳:在水面游泳,空气够湿润,比较不会诱发症状。

不过泳池水质往往会加氯消毒,如果过敏者对氯过敏,则别选游泳池健身。

其他:如做体操、室内球类运动,甚至到户外踏青、快走等,只要个人体质不排斥,都可以尝试中医养生重在养肝。

但中医同时也认为五脏六腑是一个整体,肝与肾之间有相生关系,养肝可以先调肾。

所以,春季也应补肾。

中医说肾是人的先天之本,肾不仅有主水液代谢的作用,还能主骨、生髓,与人的生长发育、生殖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保养肾气,成为长寿与健康的关键与基础。

双肾位于腰部,肾经的全名是足少阴经,主要循行部位在下肢的内侧面,腰部亦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肾俞所在的区域,经常刺激下肢的穴位或保持下肢的温暖,可以预防或缓解许多肾虚引起的症状。

睡前手心贴腰眼,每晚临睡前将两手心紧靠腰部,仰卧于床上,5-10 分钟后,热感会慢慢传遍全身。

这是因为人的两手劳宫穴紧贴腰部时,掌心的热量可以温煦肾部,将肾内虚寒之气逼出。

不论是晚上,还是白天,只要你躺在床上,坚持两手心紧贴两肾半小时,便可收到补肾的作用。

要顺应春季自然和人体气血变化才能使健康长存。

在春季,自然和人体的阳气呈升发之势,因此起居饮食运动就要帮助阳气正常的生发;春应人体肝,肝主疏泄,所以情绪变化要利于奇迹的舒畅。

起居方面要夜卧早起,可以稍微晚一点上床睡觉,但也不能晚于子时(晚上11点〜凌晨1点)前,早上要早起。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

”早上轻轻地起床,不忙梳头就到庭院里走走,为的是不要把阳气打乱了。

春季养生要疏肝,立情志,要保持良好的情绪。

所谓“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在古代,春季也是大赦天下的时节,要多给予、多奖赏、多舒畅,因为肝最喜调达舒畅,恶抑郁恼怒。

即便员工的工作不尽如人意,老板也不要大发脾气,要使精神愉快、气血调畅,以应春阳萌生、勃发的自然规律。

违而行之,势必伤肝,到了夏季就容易得寒性的疾病。

夏季炎热,植物繁茂,是所谓“萆蕃木秀”的季节,人体心脏机能处于旺盛时期。

因此夏季养生要护阳气防暑湿。

护阳气养心脾夏天炎热要适当减少户外激烈活动,但也不能过分厌恶太阳,因为太阳照射,可吸收其阳气精华补充能量。

要顺应阳气上升特性,精神保持轻松愉悦,多与人交流,使情绪得以宣泄。

夏天出汗多,易伤心阳,因为汗是阳气蒸腾阴液所致,汗为心主。

再者,易出现脾胃阳弱,故夏季胃口不开,纳呆、乏力、恶心等,因此应注意调养心脾、健脾利湿。

饮食宜清淡,多吃冬瓜、丝瓜、西瓜,减少食生冷、油腻。

谨防暑湿伤身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大暑。

此时,是全年湿度最高,也是阳气最旺盛的季节,由于气候炎热,酷暑多雨,所以暑湿之气比较容易乘虚而入,因为暑气盛,心气易亏耗,特别是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难以抵挡酷热暑湿,从而导致中暑等病。

当出现全身乏力、头昏、心悸、胸闷、大汗、口渴、恶心等症状时,可能是中暑先兆,要到通风阴凉处休息,同时给病人喝些淡盐水或绿豆汤、西瓜汁等。

预防中暑,应合理安排工作,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晒,室内要降温,平时要睡眠充足,饮食卫生。

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生脉饮是由人参、麦冬、五味子三味中药组成,这是著名医家孙思邈的方子,他用这个方子治暑热。

在暑热季节为什么要用生脉饮?因为人体的阳气每天都在不停地往外“跑”,导致内里阳气不足,所以需要用人参补气;汗出得太多了,用五味子收敛,敛心气;天气太热,特别容易出汗,此时可以用麦冬补充体液、养阴。

夏日作息提倡睡“子午觉”,根据《黄帝内经》睡眠理论,“子”时是人体经气“合阴”的时候,有利于养阴,晚上11点以前入睡,效果最好。

因为这个时候休息,最能养阴,睡眠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午”时是人体经气“合阳”的时候,有利于养阳,午觉只需在午时(11 时至13 时)休息30 分钟即可,因为这时是“合阳”时间,阳气盛,所以工作效率最好。

炎热的夏季,人常会出现胸闷乏力、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懒散嗜睡、四肢无力、大便稀薄等苦夏症状。

中医认为,出现苦夏症状的人大多是自身体质虚弱。

若在夏季多吃些有滋补作用的食物,就能起到益气养阴、增强体质的作用,从而消除这些症状。

其中,鸭汤是夏季进补最好的食物。

鸭肉,性寒凉,味甘咸,可入脾、胃、肺、肾经,具有滋阴补虚、养胃利水的功效。

尤其适宜体内有热、容易上火的人以及体质虚弱、食欲不振、发热、大便干燥、水肿的人食之。

鸭肉富含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其所含的脂肪酸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

鸭肉的吃法众多,但在夏季里,最为滋补、最消暑的吃法还是熬制成鸭汤。

在烹制鸭汤时,最好结合自己的体质,在鸭汤中加入一些相应的中药或食材。

例如平时气虚(少气无力、肢体倦怠、动则气喘)的人,可在鸭汤内加入少许黄芪、山药;血虚(面色无华或苍白)的人,可加入一些莲子、红枣、龙眼;阴虚(五心烦热、喝水不解渴)的人,可加入西洋参、百合、芦笋等。

这样制作出来的鸭汤因人施材,滋补功效更好。

另外,患有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患者,可在烹制鸭汤时加入一些枸杞或适量的黑豆、赤豆;糖尿病患者可在烹制鸭汤时加入适量苦瓜、莲藕。

秋季气候由热转寒,处于“阳消阴长”的过度时期,秋季我们应遵循以下几个养生之道:一、秋凉俗话讲“春捂秋冻”、“秋不忙添衣”,秋凉时不要忙于添衣物,可使肌肤腠理致密,有利于“养收”。

对于特殊体质人应要随天气变化注意保暖。

加体育活 动都能使你的心灵得到帮助。

四、秋季运动 金秋时节 ,也是锻炼 的好 时期,因此时人体的生理活 动处于“收”的阶段,故运动养生时不要做运 动量太 大的 项目,以防耗 伤阴精与阳气。

中医主张 “静功”锻炼 ,如静 坐、站桩、太极拳、健美操、散步、骑车 等中等量的运 动项目五、秋季防病 秋季天气多 变 ,易发呼吸道疾病、便秘、腹泻、 脱发等,应注意休息、良好的饮食、少操劳。

只要遵循秋季养 生之道,就能少生病、不生病。

秋季时节会出现乏力疲 劳等秋乏症状,很多是通 过多休 息来解乏。

这对 于有些疾病后也会感 觉很累,往往会被 误认 为是秋乏而被忽 视,因此要注意加以 鉴别 以免贻误 治疗。

1、高血压 患者 高血 压患者在秋季气温降低后血管收 缩, 往往出 现血压波动,会有疲劳、眼花、头 重脚轻、脖子发硬、 胸闷、气短等症状。

2、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后也容易感到慢性疲 劳、乏力,但由于他们 的反 应不明 显,因此容易被忽略。

、秋燥 梨、银耳、 等。

三、秋愁 抑郁情 绪 秋季气候干燥,要及 时补充水分,食滋 润之物,如 芝麻、藕、蜂蜜等;少食辛辣之物,如葱、姜、蒜椒 秋风扫 落叶 时,易引起人的凄凉、垂暮之感,产 生 此时应 多看书,听听舒缓的音 乐或结交朋友及参3、心脏疾病心脏病发作后患者往往感觉没力气或气短,或是夜间起床后再躺下就感觉气喘、憋气、疲劳,但这些情况常被误当做秋乏,以为休息一下就没事了。

4、颈椎病有些颈椎病在天冷后也容易发作,患者在受到风寒后会感觉犯困、疲惫、浑身没劲、浑身发紧、胸闷,休息也不能解乏。

5、肺炎有些肺部疾病如老年性肺炎发作后,患者会突然就没精打采、神色萎靡,不爱吃东西,有的还咳嗽、晚上躺着睡觉感觉憋得慌。

秋天的到来,此时更是保护肠胃的关键时候,切勿趁凉贪吃各种油腻辛辣食物,肠胃还无法从夏季中适应过来,不如寻找适合自己的养生粥,以温养温,以味养胃。

1、枸杞粥:枸杞同粳米共煮,由补肾益血、养阴益目的功用。

2、乌鸡肉粥:乌鸡同粳米同煮,加调味,用于高血压,贫血营养不良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