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俄罗斯法第一节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法律制度一、古罗斯时期的法律制度公元882年,基辅罗斯建国。
建国初期最主要的法律渊源是由原始部落习惯转变而来的习惯法,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巩固,成文立法逐渐增多,公元11世纪,出现古罗斯国家最重要的成文法典《罗斯真理》,主要是关于血亲复仇和赔偿金的规定,体现了封建特权原则。
《罗斯真理》的出现标志着俄罗斯法已初具规模。
二、俄罗斯中央集权形成与巩固时期的法律这是15世纪开始到17世纪后期,俄罗斯国家走向统一的时期。
这一时期,逐渐强化了农奴制度,以沙皇为中心的一套国家制度逐步形成,立法活动有明显发展,法律制度走向统一。
主要立法有1497年的“大公律书”和1550年的“沙皇律书”,它们都是封建俄国代表性的法典,主要内容都涉及法院组织、诉讼程序,其主要精神是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律书通过统一司法机构来集中司法权,限制地方贵族的权限,从而达到强化中央集权的目的。
此外,1649年的会典也相当重要,它对于巩固封建农奴制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直至1835年之前一直具有法律效力。
三、俄罗斯帝国时期的法律1682年,彼得一世即位,俄罗斯帝国形成,之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其间,相继颁布了一些法律条例,其中1716年“军事条例”最为重要,它是一部军事法典,但有些内容往往适用于一般居民。
四、资本主义发展与农奴制解体时期的法律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俄罗斯封建农奴制的逐步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但封建法律仍有发展。
1830年《俄罗斯帝国法令全集》第一版完成,在此基础上,1833年完成《俄罗斯帝国法律全书》。
1861年,在俄国农奴制度陷入深刻危机、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情况下,亚历山大二世发布了改革法令和关于废除农奴制度的特别宣言。
这场改革尽管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但仍然带有资本主义性质,表明俄国正在由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迈进。
此后,沙皇政府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中最突出的是司法组织和诉讼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1864年的《司法条例》规定了司法侦查制、公开审理制、辩论制以及明确的审级制等资产阶级的诉讼原则和程序。
十月革命前,俄国法律制度的特点大致是:(1)法律渊源比较统一。
在早期封建制和封建割据时代,俄国成文法主要是《罗斯真理》,自15世纪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后,全国统一立法不断加强,没有形成各地方分散的、封闭的法律形式。
(2)世俗法与宗教法的统一,没有单独的教会法体系。
由于俄罗斯的教会始终受世俗王公的控制,教会法律都被世俗法所吸收,以国家法的形态出现。
总体上,封建俄国法仍然是世俗的法律。
(3)与西欧封建法相比,封建专制色彩更浓厚。
俄国封建法更强调居民的社会等级差异,体现了农奴制度的特点。
(4)1861年改革很不彻底,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其面貌没有根本性改观。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法律是封建专制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混合物。
第二节苏联时期的法律制度一、苏联社会主义法的创建和发展1.社会主义法的创建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进行了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法律制度随之产生根本性变化。
从苏维埃政权成立时起,就开始了苏俄社会主义法的创建,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令和决议,它们对于推翻旧的国家机器和法律制度、建立苏维埃国家机关和法律制度、创立有利于无产阶级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1917年11月8日的两部法律:(1)《告工人、士兵与农民书》宣告“各地全部政权一律转归工农代表苏维埃,各地苏维埃应负责保证真正的革命秩序。
”并保证“把地主、皇族与寺院的土地无偿地交给农民委员会处理;将使军队彻底民主化,以维护士兵的权利;将建立工人监督生产的制度”。
(2)《土地法令》宣布立即没收地主、皇族和教会土地,废除土地私有制,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无代价地交由农民使用。
1918年的《苏俄宪法》后文详述。
2.苏联社会主义法的发展1920年底,国内战争胜利后,苏维埃国家过渡到恢复国民经济阶段,法律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得到增强。
这一时期,苏维埃国家先后制定了苏俄的《刑法典》、《民法典》、《劳动法典》、《土地法典》、《刑事诉讼法典》、《民事诉讼法典》、《法院组织条例》等重要法典。
1922年,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1924年通过第一部《苏联宪法》,1936年颁布新宪法。
这些法典的相继颁布,标志着苏维埃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全面确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1980年底,苏联颁布了一系列新法律,有苏联与各加盟共和国的《法院组织立法纲要》、《刑事立法纲要》等十五部主要法律,其制定目的在于保证全苏联境内立法调整活动的统一。
1977年10月苏联通过第三部宪法,1978年开始法律的系统编纂工作,1981年至1985年出版了《苏联法律汇编》,苏联法律体系更加完整和系统。
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完整意义上的苏联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终结,代之而起的主要是俄罗斯联邦法律。
二、苏联宪法1.1918年苏俄宪法1918年7月10日,苏维埃全俄第五次代表大会一致通过了宪法草案,1918年苏俄宪法产生。
这部宪法以《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为首篇,宣布俄国为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和地方全部政权均归苏维埃掌握;其余各篇为宪法总纲、政权结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预算法、国徽与国旗。
其主要内容是(1)明确规定国家的阶级实质为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基本任务是镇压资产阶级,消灭剥削。
(2)贯彻社会主义原则,建立公有制经济。
宣布一切土地、矿藏、企业、铁路等均为国家所有,提出“不劳动者不得食”。
(3)贯彻了社会主义民主原则。
规定劳动者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国家为人民实现民主权利提供物质保证。
1918年苏俄宪法确认了十月革命的成果,它是俄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开创了宪法发展的新篇章,对各国制宪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2.1924年苏联宪法1924年苏联宪法,全称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是根据1922年为成立苏联而召开的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成立条约》制定的。
它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成立宣言》,第二部分是《成立条约》和11章本文。
《成立宣言》总结了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政权的民族政策,《成立条约》规定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基本原则,明确了苏联各机关的管辖权限和组织制度等。
按照宪法规定,有关外交、军事、财政、对外贸易、铁路和邮电事务,制定各加盟共和国的政治和经济生活的指导原则,规定法院组织、诉讼程序以及全联盟的民事和刑事的立法原则等,均归苏联领导;至于内政、农业、教育、司法、社会保障、卫生等方面,则由各加盟共和国直接管辖。
各加盟共和国的主权只有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才受到限制。
除此之外,每一加盟共和国均独立行使其主权,并受苏联的保护。
各加盟共和国有自由退出苏联的权利;未经加盟共和国的同意,不得变更其疆界;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纠纷,由苏联出面调解。
1924年宪法巩固了苏联的成立,促进了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团结合作,推动了苏联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迅速发展。
3.1936年宪法1936年《苏联宪法(根本法)》是在斯大林的主持下制定的,故称斯大林宪法,它是根据1924年宪法修改而成的,主要内容有:(1)明确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全部政权属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并肯定了苏联共产党是一切社会团体及国家机关的领导核心。
(2)宣告苏联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及生产资料的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
(3)规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苏联最高苏维埃,行使立法权,并组织最高执行机关和最高审判机关。
(4)规定全体苏联公民一律平等,享有广泛的民主自由权利,并由国家提供实现这种权利的物质保证。
斯大林宪法实施了41年,是整个苏联历史上实施时间最长的宪法,它对苏联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同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社会主义国家宪法的制定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4.1977年宪法及其修改1977年10月7日,苏联重新制定了宪法,其原因是:在1936年宪法制定后,经过40多年的时间,特别是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苏联及国际情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1977年宪法由一个序言和九篇组成,共174条。
较此前的几个宪法而言,其主要内容变化有:(1)宣布苏联已完成无产阶级专政任务,是一个全民国家,发达的社会主义已经建成。
以后的任务是进一步使之完善,改造为共产主义社会。
(2)突出了“人民”的概念,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以人民代表苏维埃取代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此后,在1988年的修订中建立了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以此作为最高权力机关,同时还设立了宪法监督委员会等,最后又设立由公民直接选举的总统作为国家元首。
三、苏联的民事立法1.1922年《苏俄民法典》1922年《苏俄民法典》是十月革命后第一部民法典,也是世界法制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民法典,它在体系和内容上都有不同于传统民法典的特征,开创了社会主义民事立法的新体例和新原则。
在体系上,分为四编:总则、物权、债和继承,大体上沿用传统民法典体系安排,但将婚姻家庭法从民法中划分出去,另外制定婚姻家庭与监护法典。
并且,将涉及土地关系、雇佣关系等传统民法典的内容删除。
在具体内容方面,表现出以下特点:(1)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强调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的原则。
凡有损于国家利益的法律行为一概无效,国家所有权高于其他所有权,给予特别保护。
(2)在物权中,强调所有权的地位,忽略其他物权。
同时,对所有权依据主体进行分类,不同类型所有权的地位并不一致。
物的动产与不动产的分类也被取消。
(3)整个法典规定都较为原则和简略,因而较之传统民法典,篇幅减少。
2.1961年《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民事立法纲要》和1964年《苏俄民法典》1961年的民事立法纲要对涉及知识产权与涉外民事关系有关问题作了详细规定。
特别指出民事立法不适用于一方在行政上从属于另一方的财产关系。
1973年和1977年对该纲要作了补充和修改。
1964年,根据上述纲要,苏俄制定了新民法典,比之1922年《苏俄民法典》,其体例发生了变化;在民事权利方面,加强了对著作权、发现权、发明权的调整和保护;扩大了调整对象。
四、苏联的刑事立法1.1922年《苏俄刑法典》和1924年《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刑事立法纲要》1922年6月1日起施行的《苏俄刑法典》是第一部苏维埃刑法典,也是世界法制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刑法典,是在1919年《苏俄刑法指导原则》以及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基础上制定的。
法典分总则和分则两部分,共227条。
其主要内容是:(1)明确提出犯罪的概念:凡威胁苏维埃制度基础及工农政权在向共产主义过渡时期所建立的革命秩序的一切有社会危险性的作为或不作为,均为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