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倍的认识》教学实录

《倍的认识》教学实录

《倍的认识》教学实录◆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倍的认识》教学实录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倍的认识》教学实录一、教学设想:《倍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已掌握“比多”、“比少”、理解“份”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份总关系”的观念基础上进行的。

基于以上分析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通过“份”初步认识“倍”,使学生初步理解有几份就有几倍。

(2)、让学生经历“份”迁移到“倍”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类比、迁移等能力。

(3)、初步渗透事物之间彼此联系的思想、渗透集合思想。

二、课堂实录课前谈话:师:请两名同学自我介绍,(一高一矮)两个人站在这,你能从他俩个子上发现点什么?生:**高,**矮.师:他的思维真敏锐,用到了“比较”(板书)老师与他比呢?生:老师高,同学矮.师:为什么一会说他高一会说他矮呢?生:他刚才与同学比,现在与老师比师:比较要有标准师:同学们都知道现在正是秋季,金秋采摘节又到了,都谁去参加采摘节了,谁愿意介绍介绍我们这都有什么特产?有这么多好吃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课件(调动学生兴趣)(一)知识铺垫:师:上周日我也参加了采摘节,摘到了这些水果。

1、课件出示图片:***(梨)师: 有几个梨?(3个)******(苹果)师:有几个苹果?(6个)2、师:梨和苹果比,它俩的个数有什么关系?生:苹果比梨多3个.你一下就看出来了,真了不起。

还有吗?生答,师重复。

3、师:这就是原来我们在比较时都是比的“多少”,比较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比“份”(板书)如果3个梨是1份,(画圈)6个苹果的个数是几个3?(2个3)那么苹果的个数是这样的几份呢?(2份)其他同学呢?都谁同意是2份?师:我们一起来圈一圈:数一数。

师:几个梨是一份?那应该几个苹果圈在一起?数苹果123圈起来。

苹果的个数是这样的几份?谁的个数是这样的两份?生:苹果的个数是2份.师:3个梨是1份,苹果的个数是这样的2份。

师:看到我们这么多同学都参加了采摘节,,森林里可爱的小动物们也想来参加,你们同意吗?(二)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意义:1、初步感知“倍”看看都有谁来了?贴图片:* *(2熊猫)* * * * * * (6猴子)(不分份)师:熊猫有几只?猴子呢?猴子的只数是几个2?师:如果2只熊猫是1份,猴子的只数是这样的几份?(3)谁还想说?我们来验证一下,2只熊猫是一份,所以要把几只猴子圈在一起?数一数1、2,猴子的只数是这样的几份?师:把谁看作1份,猴子的只数是这样的3份?生: 把2熊猫的只数看作1份,猴子的只数是这样的3份(2、3个同学说)师:你们的思维真敏锐,全答对了!就是这样的:2只熊猫是1份,猴子的只数是这样的3份。

这句话还有一种说法你知道吗?(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你想知道吗?那请你注意听“猴子的只数是这样的3份”我们还可以说成“猴子的只数是熊猫的3—倍”。

(边说边板书)师:(指板书说)2只熊猫是一份,猴子的只数是这样的3份,我们就说猴子的只数是熊猫的3倍。

你能象老师这样试着说说吗?(3人)你说的很完整,还有谁想说?同桌说。

好了,我们先说到这,大家看黑板,原来我们比多少时都说谁比谁多几或少几?现在比份还是谁比谁吗?而是说谁是谁的几倍?这句话中有没有你以前没接触过的词语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倍,板书:倍2、变换几倍数,说倍数关系(1)师:刚才,2只熊猫是一份,猴子的只数有这样的3份,我们说猴子的只数是熊猫的3倍。

快瞧瞧,又跑来了2只猴子,(课件演示)* * * * * * * *(不分份)谁的只数没变?谁变了?现在几只?还是2只熊猫是1份,(圈)现在“猴子的只数是这样的几份”?(出现文本)我们来验证一下。

(圈)几份?生:4份师: 猴子的只数是这样的4份,那我们还可以说猴子的只数是熊猫的几倍?生:4倍师:谁是谁的4倍?生: 猴子的只数是熊猫的4倍师:2只熊猫是1份,猴子的只数是这样的4份,我们就说猴子的只数是熊猫的4倍。

(2)师:(课件演示再来4只猴子)看又来了几只猴子?生: 又来了4只猴子。

师:还是2只熊猫是一份,这回谁能直接说出猴子的只数是熊猫的几倍?生:6倍师::你怎么知道是6倍的?都谁认为是6倍?生:猴子的只数有这样的6份(多几名同学回答)小结:2只熊猫是1份,:猴子的只数有这样的6份,猴子的只数就是熊猫的6倍。

(4)师:大家看熊猫的只数没变,都是2只熊猫是1份,原来猴子的只数是熊猫的3倍,现在怎么变成了6倍呢?生:因为猴子的只数变成了这样的6份师:对!猴子的只数从原来的3份增加到6份,猴子的只数原来是熊猫的3倍也就变成了是熊猫的6倍。

(5)联想师:如果猴子的只数有这样的10份呢?猴子的只数是熊猫的几倍?生:猴子的只数是熊猫的10倍。

师:如果猴子的只数有这样的50份呢?生:猴子的只数是熊猫的50倍。

师:如果猴子的只数有这样的100份呢?生:猴子的只数是熊猫的100倍。

你还能接着说下去吗?(猴子的只数有这样的1000份,猴子的只数就是熊猫的1000倍)同学们的思路太开阔了。

师:也就是说:猴子的只数有这样的多少份,(停顿)猴子的只数就是熊猫的多少倍。

3、变换一倍数,说倍数关系:(1)、* * *(又来一只熊猫)* * * * * * * * * * * *(不分份)师:我们接着看屏幕,现在还是12只猴子,又来了谁?12只猴子的数量不变,谁的数量变了?原来是2只熊猫是一份,现在几只是一份?那猴子的只数有这样的几份?4课件演示。

猴子的只数是熊猫的几倍?4(2)师:现在是12只猴子,3只熊猫,如果这12只猴子的个数不变,继续增加熊猫的只数,猴子的只数就可以是熊猫的几倍了?(这句话明白吗)请你先静静的想一想,好,现在请同桌的2个同学为一组合作摆一摆,听清要求:请你用12个黄圆片代表12只猴子,红圆片代表熊猫。

开始!师巡视。

可以让一个小组到实物投影上去摆。

汇报时这个小组先说。

(猫4猴12,)怎样才能让别人一下就能看出来猴子是熊猫的3倍?分份摆!谁说说你觉的他们的这种摆法对吗?(他们不仅摆的对,而且讲解的还很明白)还有哪个组是这样摆的?哪个组和他们摆的不一样?(有时间的话可以到前面摆)其他组对他们的发言还有补充吗?(生生评价)(祝贺你们)还有其他的摆法吗?师:可是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12只猴子的只数没变,刚才猴子还是熊猫的4倍,现在怎么经你们一摆就变成是熊猫的3倍、2倍了?熊猫的只数变了,表示一份的数就变了。

所以倍数也变了。

师小结:刚才我们把熊猫和猴子这两种动物进行比较,熊猫的只数是1份,猴子的只数有这样的几份,猴子的只数就是熊猫的几倍。

师:熊猫和猴子来参加我们的采摘节,那他们到底摘到了哪些水果呢?都谁想知道?可是要知道这个答案,就必须通过熊猫和猴子为我们设置的三关,怎么样?有信心吗?老师相信你们!(三)巩固应用:(1)师:请看第一关:这是我们刚上课时的那副水果图:苹果是梨的几倍?生:苹果是梨的3倍(3)、师:祝贺大家这么轻松就闯过了第一关!请听第二关:摆一摆:①摆两排,第一排摆3个圆片,第二排摆6个圆片。

如果第一排的3个圆片是1份,你把第二排圆片分一分,他是这样的几份?2(指名答)第二排圆片的个数是第一排的几倍?2 ②现在第一排的圆片个数不变,第二排摆的个数是第一排的3倍。

第二排你摆了几个?都是9个吗?你怎么摆的这么快?(你真是一个善于动脑的孩子)③第二排摆的个数是第一排的2倍。

(开放性)你是怎样摆的?大家猜他第二排摆了几个?你评判一下他猜的对吗?那你夸夸他!都谁是这样摆的?谁还有不同的摆法?大家评判用手势评判一下。

(鼓掌祝贺)(3)还剩最后一关了,大家加油!拍手游戏。

老师拍的是表示一份的次数,请你听清楚,拍出我要求的次数。

师拍2下,如果请你拍出我拍手次数的3倍。

你应该怎么拍?谁来试试。

怎样才能让别人更清楚的听出是我拍手次数的3倍呢?集体拍。

注意停顿。

谁愿意拍出一份的次数,请你拍出他拍次数的2倍好。

现在我宣布:大家全部闯关成功!现在我们可以自豪的知道答案了。

熊猫和猴子在采摘节上到底摘了哪些水果呢?请看(4)同时出现图片,都有什么呀?我们来数一数它们各有多少个呢?(边数边出现个数)(鸭梨)2个(苹果)4个(柿子)8个你能选两种水果说一说谁是谁的几倍?弹性题(四)总结: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倍”,你有什么收获吗?三、课后反思:1、本节课选择现实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物为材料,能够引起学习兴趣,使“倍的认识”的学习更加激发学生的欲望。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2、在学习过程的组织中,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掌握倍的含义”是本节课的核心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通过“比两名同学高矮” ,“比多少”,“比份”引起学生的原有认知,感受比较要有标准,为学生的学习明确方向;然后,通过份建立倍的观念,逐层深入的设计教学环节,力求使学生在独立思考、讨论交流、自我表达的过程中主动获取新知。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3、练习的设计,重基础及操作。

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发现新问题,自主解决新问题,在发现与解决中提高,同时做到首尾呼应.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相关主题